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7月2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缅甸女孩苏雪蓉:从学汉语到教汉语

暨南大学 叶正芃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7月22日   07 版)

    苏雪蓉在缅甸一家幼儿园教孩子们学汉语。苏雪蓉供图

    一间教室里,40多张课桌被摆放得整整齐齐,白板也已经被擦拭干净。离上课时间还有很久,同学们却早已端正地坐在座位上,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这个看似普通的上课场景,发生在缅甸的一所寺庙内,讲台下坐着的学生都是穿着僧袍的小尼姑,给她们上课的是缅甸“最美汉语教师”苏雪蓉。

    误打误撞,从零开始

    苏雪蓉和汉语的缘分开始于一个偶然的机遇。

    出生于缅甸仰光的她是第四代华裔,虽然自幼在仰光的唐人街长大,但因为家里人都不会说汉语,苏雪蓉从小并没有接触过。高中毕业后,苏雪蓉有一年的间隔年。正当她考虑要怎样度过这一年的时候,听说一家中国人开的诊所正在招兼职翻译。汉语完全“零基础”的苏雪蓉决定上门应聘。当她来到诊所向医生说明来意,医生完全被搞糊涂了——怎么来了个不会中文的小姑娘?

    苏雪蓉向医生解释,自己可以在诊所学习,让医生先试用自己一个月,不要工资。医生看苏雪蓉态度诚恳,就答应下来。

    一般人接触汉语,都是从拼音开始学起,但苏雪蓉最开始面对的就是大量艰涩的医疗术语。“创口贴”“颈椎”“腰椎”……苏雪蓉每天都跟在诊所翻译身后,学习单词,记词汇和发音。一听到陌生的词汇,她就用缅语谐音记在小本子上。

    工作以后,为了精进自己的中文,苏雪蓉参加了当地的孔子课堂,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每天工作到下午5点,晚上去孔子课堂上课、准备考试,到晚上10点、11点,披星戴月回家。

    汉语不像缅语,会拼就会写,学会了拼音,识字能力依然等于零。即便对华裔,汉语也不会敞开一扇便捷的门。苏雪蓉只能自己找方法,阅读能力不行,就大量练习阅读电视剧的中文字幕,语音语调不够标准,就找老师帮忙正音。

    渐渐地,一些机会开始主动来找她。苏雪蓉在孔子课堂学习期间,第十一届“汉语桥”大学生中文比赛来到了缅甸。“当时老师说我的口语挺好的,可以报名试一试。”

    “汉语桥”是一块试金石,苏雪蓉这一试,直接试出个缅甸赛区第一名。这让她获得了到中国观看总决赛的机会。在中国的一个月里,和世界各地参赛选手的交流,让她拥有了很多“第一次”。她第一次觉得自己以前的圈子很小,没想到自己能通过汉语认识世界各地的朋友,眼界一下子打开了。

    异国求学,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看到中文给苏雪蓉带来的变化,她的邻居坐不住了,主动请她教自家小朋友汉语。一直很喜欢小孩子的苏雪蓉马上答应下来。为了带动小朋友学习汉语的热情,苏雪蓉尝试了各种方法,给他们播放中国卡通片,给他们讲中国的故事,孩子们学习中文的热情逐渐越来越高。一年之后,她的第一批“学生”就可以用汉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这让苏雪蓉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乐趣,脑海中那个模糊的从事汉语教育的念头突然清晰起来。

    虽然经过了几年时间的汉语学习和历练,但苏雪蓉感到自己的中文还是不够扎实。她听说中国国家汉办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资助外国学生、学者和汉语教师到中国有关大学学习。为了接受更好、更专业的教育,苏雪蓉萌生了申请奖学金、来中国留学的想法,并成功申请到了到暨南大学留学的机会。

    只身一人来到中国,最开始的那段日子对苏雪蓉来说很艰难。班里的大多数学生本科阶段就在中国留学,相较之下,初到汉语土壤中的苏雪蓉中文基础差得很远。而且研究生教学和本科生不同,并不会从基础知识讲起。汉语语法中的一些基本术语,例如定语、状语等,苏雪蓉完全没有概念。

    “虽然我听得懂老师说的每一个汉字,但还是听不懂整个句子的意思。”这句看似调侃的话,是苏雪蓉当时学习状态的真实写照。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就给苏雪蓉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更难的还在后面。研究生阶段,课程论文是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第一个学期,苏雪蓉有9篇课程论文要写,而且是5000字以上的中文论文。为了赶论文,到中国留学的第一年,寒假和暑假她都在学校度过,没回过缅甸。

    让苏雪蓉觉得幸运的是,导师和同学帮她克服了难关。同学主动把本科阶段的课本借给她,对她的问题也是有问必答。导师知道苏雪蓉对自己的要求很严苛,一旦她开始因为自己学得不够快而自责,导师就马上告诉她没关系、慢慢来。

    时间一长,苏雪蓉不仅把最初的不适应抛在脑后,还推开了一扇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大门。在读研的第二个学期,苏雪蓉代表暨南大学参加了第二届“汉教英雄会”夏令营教学交流大赛。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都有高强度的任务。在大赛上,她认识了闭上眼睛根本听不出是外国人的非洲朋友,大脑像小雷达一般接收了大量传统文化知识的讯号,还有了整整瘦15斤的“意外收获”。

    苏雪蓉现在的偶像是周杰伦。她的一个中国闺蜜刚向她推荐周杰伦时,她只有一个感觉——这个人中文说的真快。她听不懂歌词,只能一边盯着歌词一边听,这倒给了她一个练习听力的好机会。随着中文水平慢慢进步,苏雪蓉对这位歌手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他不仅在音乐方面有天赋,还演电影、当导演,多才多艺。

    除了听歌,苏雪蓉也深爱中国电视剧,从经典电视剧《包青天》,到近年上映的《琅琊榜》,都在她的“喜欢”列表里,是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粉丝的证据。

    “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感受汉语的魅力”

    在缅甸时,受到一家公益机构的邀请,苏雪蓉参加了义教活动,在一所寺庙免费给小尼姑们教汉语。寺庙环境艰苦,除了出家的小尼姑,就是寺庙收养的孤儿,依靠周边居民的布施生活。苏雪蓉提供的这份免费课程,吸引了寺庙里的40多个孩子。苏雪蓉的课上午8点半开始,每次她到寺庙时,40多张桌子已经摆好,白板擦得干干净净,甚至还有一份早餐等着她。每次上课当天,稍大一些的孩子都会早早把年龄小的叫起来,8点半苏老师来的时候,班里一个都不能少。

    让苏雪蓉感到遗憾的是,寺庙里有80多个孩子,但学汉语只有40多人,因为老师不好找,一个老师又很难同时带太多的孩子。

    苏雪蓉还记得,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女孩对他说,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次学习机会,以后有了知识,走出寺庙,可以更好地回馈养育她们的寺庙。

    “那一刻我觉得,我必须要好好培养她们。” 苏雪蓉发现,汉语给她和这些孩子带来的,不仅是语言上的交流。尽管苏雪蓉已经离开缅甸、来到中国留学一年多,但是她教过的那些孩子还时时挂念着她。放假回到缅甸时,她接到过一通陌生电话,接起来发现是住在寺庙里的一个孤儿打来的。“她说她们都很想我,问我为什么手机一直关机,什么时候去看看他们,什么时候再给她们上课。”

    苏雪蓉觉得,汉语让她成了一条连接中国和缅甸的光纤,虽然体量轻,但以别具一格的方式,让光纤两端的信息交融、互通。她乐见身边越来越多的缅甸同胞对汉语产生兴趣,这样他们就可以像她一样,从一些微小的细节里捕捉汉语带来的乐趣。比如有一个词汇,可以表达汉语给苏雪蓉带来的一种生活体验,这个词在缅语和英语里都没有独立而恰当的表达,但在汉语里有——这个词就是“幸福”。

暨南大学 叶正芃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7月22日 07 版

“倍速生活”下,是充满斗志的“猴急”一代
缅甸女孩苏雪蓉:从学汉语到教汉语
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