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开老师在谈当下的教育话题时,向来不是中听入耳,而是很刺耳,让人难堪;《中小学语文教师百分之九十都应该回炉》一文,也同样。许多语文老师觉得很憋屈:叶老师站着说话不腰疼,少一点对中小学老师的体谅。但是,我们扪心自问,他说的话,有没有冤枉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全是冤枉,恰恰道出了一些语文教师的实情。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面对叶开老师的话,要少一点回怼的情绪,多一点理性的思考;而且不妨把它当作一面镜子,做一番自我审视。
无庸讳言,有的语文教师的案头,除了教材、教参、备课笔记和学生作业本和讲义,很难找出另外一本书。在课堂上左手握教材,右手拿教参;只提倡学生读书写作,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自己懒于读书,惰于写作;不做践行者,只做旁观者。就这样,教师 “拿着一张旧船票,总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或“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来,不带走一片云彩”,使得本来可以鲜活多彩的课堂变得平淡、变得平庸,学生昏昏欲睡,断然不会有思考的兴趣。
我们经常说,语文老师太忙,从早到晚,看书充电的时间都没有。但是,说忙,其实许多时候低效的瞎忙或是为懒惰找一个借口而已。就在去年下半年报刊订阅时,一位教龄十余年的老师碰到我,问我,以后去评高级职称,要专业能力测试,订什么杂志好。于是,我随口说了《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5种刊物。听了后,他一脸迷茫,最后他说了一句:这么多,我记不住到时再打电话问你。
我知道,他不是记不住,而是对这些知名刊物很陌生。这位老师的迷茫,不是个别的,而且有较大的普遍性。不读书的老师,为了成绩,只能在学生身上下死功夫。在他们眼中,学生常常不是一个鲜活生命的存在,只是一个个分数的代名词。学生辛苦,教师忙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恶性循环中前行。这样的教学,了无兴趣,让学生、教师去课外读一点书,自然不大可能。
于漪老师说,不爱读书的教师不会成为优秀的教师,缺乏知识背景的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恹恹欲睡。通过读书,你才有可能反思自己课堂活动,修正课堂行为;你的学生才有可能,在你的引领下会慢慢开始养成一种态度,一种习惯:对老师的观点,对作家的说法,对文本内容,对阅读资料,多一分思考,少一分盲从,使学生走上全面发展之路。
但教师读书,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贯穿整个教师生涯。当务之急,我们的语文老师要在改善课堂教学的生态上下功夫。传统教学经验中有一条很朴素的备课要求:备两头,即学生和教材。如今,这一要求并没有过时,还有很强的实用性。没有对学情的把握,所谓教学干预,所谓教学智慧,所谓教学的生成,都是预设在备课本上。不少老师3年教了一轮,却叫不全学生的名字。有针对性施教,自然只能成为一个愿望。
我有一个观察,我们有的老教师,辛苦备课、上课、改作,为什么学生依然不认可,教学效果低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学生的距离太远,没有对学情的把握。
除了学情的把握,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语文课堂。陈日亮老师指出:“语文就是语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语文。”
不少老师是以学生厌恶语文课、讨厌语文课为代价,换得学生一点可怜的分数,自己居然还得意于成绩比别人高了0.5分。一个讨厌语文的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一个不好好学语文的学生,精神是残缺的。
往远说,语文教师需要具有革自己命的勇气。面对应试教育的现状,我们无力扭转它。但我们可以尝试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这一块土地,多一些绿色的生机,少一些白色的污染。
教育本应该为了“成人”,不应异化为教人解题;读书本应该为了“求知”,不能只是为了“应试”。当你具备革自己命的勇气,才有可能突破固化的习惯,将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地位,对教育才会有一种责任,一种担当。而责任和担当的践行,需要教师的内心强大,足够的智慧。我们要铭记哲学家怀特海的一句话“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时时反思自己,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灵魂的飞翔地,才有可能让学生思维活动处于现场的状态。
有的教师在埋怨、担忧之时,更需要有担当之责,起而行之。王栋生老师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我们不能总是在蒙昧中混下去,因为未来会清算我们的平庸。也许我们所做的,只是要告诉未来:我们这一代教师努力过。”
(作者为浙江嵊州马寅初中学教师)
张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