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弘扬钱学森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羁绊与归来——钱学森的回国历程(1950-1955)》(以下简称《羁绊与归来》)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历史学博士张现民以大量第一手档案资料,准确地还原了60多年前钱学森回国的艰难历程,再现了新中国历史上那段极其难忘的往事。
1950年至1955年在钱学森的人生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钱学森人生轨迹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钱学森当年放弃美国优渥的待遇,历尽艰难险阻回国,为祖国航天事业创建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但是,钱学森归国历时5年,其间经历了种种磨难,遭遇了令他刻骨铭心的种种屈辱……美国人为什么阻止钱学森回国?他的行李是如何被查扣的?钱学森为何沦为“阶下囚”?钱学森写给陈叔通的一封信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辗转到中央领导人手中的?我国政府又是怎样为钱学森等留学人员返回祖国作出最大努力的?美国政府最后为何决定释放钱学森?上述历史细节由于年代久远,见证者和知情人多已不在人世,再加上历史档案的尘封,鲜为人知。
《羁绊与归来》分为“‘惧红’时代的来临”“钱学森惨遭怀疑”“灾难落在了钱学森头上”“特米诺岛上的‘阶下囚’”“无休止的调查、软禁与等待”“带着心灵创伤泛舟科学苦海”“钱学森回国与20世纪50年代中美侨民归国谈判”“正式回国前的准备”“从洛杉矶到北京的归国航程”及“新中国党和政府的积极救援”8个部分。该书将这段隐没了60多年的历史发掘出来,并以历史的本来面目告诉人们真相,消除了民间的一些误传或不实传闻,同时弥补了钱学森研究史上的空白。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钱学森的回国历程艰难曲折,可以说是一部鲜活而真实的爱国主义大片。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特别是国防科技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那时,我国的科研人员连真正的火箭、导弹都没见过,遑论搞国防军工建设。在这种情况下,钱学森的归国对我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好比“久旱逢甘霖”,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比美国更需要我”——这是钱学森当年回国时的肺腑之言。对此,与会的老一辈航天人感慨万分: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遭受种种迫害的钱学森归国意志始终坚定不移。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营救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而铸就了他“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惊天伟业和辉煌人生。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导弹、火箭和卫星研制进程至少将推迟20年。可以说,没有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批留学生的回国,没有他们满怀激情地投身新中国各条战线的建设,新中国就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提高综合科技实力和战略影响力,并一举改善我国的国际地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没有两弹一星,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国地位。”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全党上下集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时,在全国各地掀起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和作风建设的学习之时,召开这个座谈会非常有意义。《羁绊与归来》既有丰富的史料,又有强烈的画面感,既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还让人体验到扣人心弦、身临其境的震撼,是一部难得的兼具学术性、教育性和可读性的著作。该书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价值,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
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