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7月2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从“制造”到“智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广东制造业升级 步入高质量发展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宁迪 林洁 武欣中 视频制作 肖戎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7月22日   04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31岁的李天德放下了手中的纸箱,拿起了电脑。作为广东一家设备工厂的一线员工,16年来,他每天的任务是在13秒内快速完成产品装箱。

    如今,在他生产线固定的位置“站”上了一台灵活自如的机器臂。李天德则退居“幕后”,升级为厂里的技术员,每天对着电脑显示屏,监测机器设备的运行。

    日前,记者参加“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所到之处,见到当地许多企业的工厂里,机器人“挥舞手臂”、工业互联网上阵、云计算助力的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2018年,广东省生产总值达9.73万亿元,连续30年位居全国前列。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市场动能不断增强,效益不断提升,广东制造业正加速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向深向好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以市场为导向撬动企业转型升级新动能

    1985年成立的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益科技”),30多年来围着一张“覆铜板”精雕细琢。

    这张对外界来说颇显陌生的金黄色“薄板”,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分量可不轻。它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地皮”,能起到互联导通、绝缘、信号支撑的功用。从航天卫星到手机电脑,许多“上天遁地”的电子设备都离不开它。掀开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主板、芯片、二极管等“硬核”电子零部件就安装在这张覆铜板上。

    上世纪80年代,电子信息的“热浪”席卷广东这片制造热土,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电子产品加工厂。

    然而,“覆铜板”作为电子设备的元器件,却鲜有人涉足,国内电子信息行业的市场需求,只能依靠“漂洋过海”来的外国产品。

    为填补市场空白,生益科技和许多公司一样,选择落地东莞,用从国外购买的技术加工生产,让覆铜板市场中有了“中国品牌”。

    然而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当时的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还有着一定差距。而市场上不断迭代更新的电子终端产品,对上游元器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生益科技不再满足做好低端产品。

    以市场为导向,生益科技开始在高端产品上发力,从2008年导入“精益生产”模式,制定出智能制造路线图,开始企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公司成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生益科技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作为研发经费保障。随着技术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形成了15个核心创新团队,每年的成果转化销售收入达3亿元以上。

    覆铜板的生产线有六个主要工序,近十年来,生益科技在一些重复性、劳动力繁重的工序上,已经用机器设备代替人,整个工厂实现50%的自动化,不良率下降、产品能耗降低,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广东来说,最重要的是抓好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在广东省省长马兴瑞看来,广东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也要支持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上云上平台”。

    在广东,有着51年制造业发展史的美的集团已“脱胎换骨”,变身为一家“科技集团”。

    美的在南沙的一家子公司有着15万平方米的空调加工厂,这里已不见大汗淋漓、背对背低头干活的工人,见到的是工厂里200个灵活的机器人包揽了生产线上绝大部分的“苦力活”,很多一线员工已退居“幕后”,留在生产线上的工人只是做一些粗加工。

    在美的,更多的家电产品被嵌入了智能技术,可以对运行参数进行自动检测,提醒用户是否需要保修,用户可以通过产品上的按钮,一键预约维修,“以前我们要等到客户打电话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现在智能家电可以加强我们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提升了用户体验。”美的集团副总裁张小懿告诉记者。

    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

    2018年,广东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6.4%和31.5%,形成了世界级制造业基地。

    在一些企业看来,机器人代替人“拉磨”并不能称为真正的智能制造,智能制造要降低成本和工序上的资源浪费,才能推动提升效益、优化结构的高质量发展。

    “智能制造的重点不是减人。”在生益科技设备部经理钟世华看来,公司2015年导入智能制造理念,目前只是刚打了基础。

    他告诉记者,最初,公司只是在单台设备上进行升级,提高自动化水平,“就像豆腐块一样,只是单独的一两个生产环节进行了改造。”但设备和设备之间、设备和产品之间的数据是独立的,大部分设备上的数据还需要人工去记录,并不便捷。

    后来,公司进行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目的是让设备与订单、产品信息相连接,只要产品进入到生产线,工厂里的设备会自动识别产品信息。

    “智能制造是数字化和自动化的融合,是产品和生产设备的融合。”目前,生益科技计划在2020年新建一个智能工厂,2022年完成一个旧工厂的智能升级。

    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高质量发展对制造业的产品研发和装备制造提出更高要求。但企业研发投入和设备改造仍然要靠市场端来推动,如果企业投入改造后会亏本,就没有动力去做设备改造。

    广州富强实业集团总经理王南海对此感同身受,这家生产汽车零部件的公司2014年在清远建立了生产基地,生产汽车的内饰件,也是广汽新能源项目的战略合作伙伴。

    目前,这家工厂在新能源汽车内饰件的生产上,设备自动化的程度并不高。王南海表示,在汽车零部件行业里做到完全自动化的企业并不多,而眼下引进自动化设备生产新能源汽车内饰件,并非最好时机。

    王南海算了一笔账,因为目前市场上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刚起步,如果汽车主机厂一个机型一年能卖到8000台至1万台时,公司才会考虑引进更多自动化设备来生产配套的内饰件,否则量产达不到,企业投入没有盈利。

    “企业首先要考虑的还是控制成本。”王南海告诉记者,从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步调看,或要5年的时间,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公司生产的机器臂成为目前许多制造业领域的“标配”。

    在销售过程中,他们发现目前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智能化升级改造中各有各的需求,大企业追求的智能制造不仅在设备上,还要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支撑的后台运行系统,实现设备联网;但小企业受成本限制,只能在某几个生产环节上用“机器换人”。

    迈向高端智能制造,一些大企业已经初见成效,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是否只能在门口徘徊?

    在张小懿看来,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带动行业的整体发展。

    拧螺丝也要“拧”到世界级水平

    从“制造”迈向“智造”并非一蹴而就。虽然分处不同行业,但生益科技和欧派负责人有着共识——制造业的升级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量”问题,产品升级的高质量决定着高发展的成色。

    钟世华告诉记者,生益科技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遇到许多挑战。公司产品种类多、生产批量小,交付速度快,“我们平均每天有1000多个订单,客户的定制需求特别多,一条生产线升级改造后,需要满足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而产品检测没有现成技术,需要企业自己开发,产品的工艺建模也要自己开发。

    清远欧派集成家居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负责人王刚深有感触,与国际上厨具市场的需求不同,国内市场的消费者经常会对产品提出定制化要求,如一块板材,会按照自家空间提出不同长宽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一条生产线上能制作出常规类型的产品,还要能生产特殊规格的产品。而目前在市场上,全自动化加工的设备还没有,很多环节还需要人工来完成。

    王刚去德国参观时看到,工厂里有大量自动化机器设备,更有精湛的人工技术。“他们连拧螺丝都拧得十分专业。”在王刚看来,制造业智能改造过程中,人的素质提升和专业培养尤为重要。

    他们在招聘中发现,有些学生说找不到好工作,但好工作同样也找不到合适的员工。王刚认为,这反映了在制造业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中,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与输出十分重要,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也离不开学校。

    在人才建设方面,生益科技一直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通过职位系列改革,打通工程技术专才的职业发展通道,让研发人员有尊严、体面安心地工作和生活。

    作为生益科技的研发高级工程师,曾宪平已经在此工作17年。当年,被安排在生产线上工作的他,很难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变成研发岗位中的一员。

    为提高新入职大学生研发、工程化改造技能,生益科技和四川大学合作,开设“工程硕士班”,定点培养人才,更快提升技能。

    只有大专学历的曾宪平破格被“工程硕士班”录取,现在他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还能说日语。

    王刚希望企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智造过程中,一线员工能发挥更多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就算拧螺丝也要‘拧’到世界级水平。”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宁迪 林洁 武欣中 视频制作 肖戎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7月22日 04 版

直击河南义马气化厂爆炸现场
2019中国电子政务论坛在广州开幕
北京市2019年积分落户申报结束
高校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广东制造业升级 步入高质量发展
纳西古城三迎红军
“英雄”谢幕写担当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