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9年07月2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职教视野

当“十一”遇上高职,会产生怎样的“融合效应”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庆玲 梁国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7月29日   06 版)

    刘笑与学生在研讨。照片由刘笑提供

    隆重温馨的开学典礼、庄严的拍肩礼、走班制、选课制、导师制,一人一课表……这让3年前走进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贯通基础教学部的学生龚申杰惊叹不已,原来还可以这么学习?

    此前,龚申杰心里还没底儿,中考成绩459分的他觉得学渣这个称号“像是专门为我定制的”,本就浑浑噩噩,对未来也是懵懵懂懂。选择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贯通基础教学部,对他来说是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条路却“成就我不一样的人生”。

    贯通培养,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据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处长王东江介绍,2015年北京市首次推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以下简称“贯通班”),支持部分职业院校与示范高中、本科院校、国内外大企业合作,选择对接产业发展的优势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完成高中阶段基础文化课学习后,再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专业教育,从而构建起人才培养“立交桥”。该过程包括高中文化基础2年、高职培育3年,本科学校2年,俗称7年“贯通班”,中间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

    2016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成为第二批试点院校。在7年贯通培养中,该学院在基础文化教育阶段引进了北京十一学校的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十一基因很强大,已经不折不扣地注入了我校,并且改变了学校很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李继延表示,学校已经注入了“十一基因”,从2018年9月进入的大一新生开始,试行了走班制、选课制等形式。

    近3年过去,首届贯通班学生已顺利升入高职。“十一基因”究竟如何在职业院校落地生根?“普教”“职教”如何融洽贯通?这对职业教育又有哪些启示?对此,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走进学院进行了采访。

    不再受应试教育的束缚

    2016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与北京十一学校的一纸合约,彻底改变了北京十一学校教导处主任刘笑的生活轨迹。她被调任至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担任校长特别助理,主管“贯通班”中为期两年的高中教育。

    “当时我十分不情愿,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教这些孩子,况且这里离市区五六十公里,上班路途遥远。”但没办法,刘笑皱着眉头来到学校时,第一届贯通班学生的招生已迫在眉睫。

    时间有限,2016年贯通班的课程体系就完全照搬北京十一学校课程体系。但很快,学校发现了这行不通,“进北京十一学校的学生最低分是550分左右,而在这里,最低分是430分。他们的基础学科知识相对薄弱,自我学习动机、自我学习管理能力也没那么强。所以,拿十一学校最低层次的数学来教,很多学生还是听不懂,睡觉的、打架的都有。”

    面对这些孩子,刘笑感到无助又彷徨。有天,她回到十一学校想向李希贵校长摊牌,“我不干了!”还没等她开口说话,李希贵问了她一个问题——两个在图书馆学习的学生,一个因自己感冒了怕冷,坚决不让开窗;一个觉得自己学习需要开窗以保持头脑清醒。俩人互不相让,最后打了起来。这时,图书管理员该怎么办?

    “我不知道。”刘笑心不在焉地说,她只想赶紧“摊牌”卸任。

    李希贵接着说:“图书管理员这时走到不远处打开了另一扇窗。”

    沉默持续了好长一会儿,李希贵问她:“你懂了吗?”

    “懂了。”于是,刘笑关于“不干了”的话什么都没说,转身又回到了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她知道,李希贵是在提醒她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就是从《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里去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生涯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不也是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吗?”刘笑认为,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从此,她开始研究贯通班要遵循的教育理念:要一样尊重孩子的选择、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呼吸。“这些‘十一’的办学教育理念不再受制传统应试教育藩篱的束缚,也许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这个好的效果就是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想到这里,刘笑觉得“使命感油然而生,责任勇挑在肩”。

    打造“贯通班”课程

    “贯通班”培养首先是从改造课程开始的,因为原汁原味的“十一”课程已经证明不适合职业院校。而在“贯通班”领导班子看来,课程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着眼未来,立足实际,通过对国家课程的开发和学校课程的建设,系统开发满足学生需求、充分落实学校培养目标的校本课程。

    经过之后两年的研究与不断调整,学校对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有了新的理解:利用各类课程唤醒每位学生内在的潜能,充分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对接,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成长路径,让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得到多元的发展,最终成为北京“高精尖”产业不同领域的领军人才。

    于是,在十一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贯通班逐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包括分层分类的学科课程组成的基础文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综合实践课程、艺术体育课程、与未来高职专业衔接的职业认知课程四大板块,包括255门学科课程、23门综合实践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都是以基础文化课、综合实验课为主,职业认知课为辅。‘贯通班’不同的地方在于,是以职业认知课为引领来构建基础文化课、综合实验课、艺术体育课的课程体系。”刘笑举例,职业认知课程的化学课程包含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生活》《食品化学》《化学与药品》等课程内容,以对接高职阶段智慧城市设施安全、智能楼宇、智能养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五大专业。

    比如,楼宇和城市中不同材质的管道铺设、防腐蚀及检测需贯通班学生提前掌握。于是,贯培部在自编教材《化学与材料》中,特别设立了《金属材料》一章,旨在让学生加深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理解,提前了解金属腐蚀的原因及防护措施,为职业教育阶段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等自由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课程。这让龚申杰觉得“大开眼界”,“在贯通班,一切选择权都是自己的。没有行政班,我们可以自主选择必修、选修课程,选择导师,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和活动。这一切让我眼前一亮。因为我从未想过,学习可以如此自由。”在一次次从小到大的选择中,龚申杰说,渐渐明白了选择意味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让我重新认识、了解了自己”。

    刘笑也不禁感慨,“自从开设了职业认知课程以后,学生们提前了解、接触未来职业,学习的内驱力被调动出来,学习态度上有了巨大转变。 ”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从改变教室开始的——首先撤掉讲台,从中央搬到了一侧。“这种空间宣示着教室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有老师告诉记者,老师不再有单独的办公室,而是在教室最后面有一张自己的办公桌,学生可以随时找到老师。

    随之,授课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贯培部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打破了以前口授加板书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大量进行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阿Q的一生是怎样的?阿Q身上有哪些标签?”在记者前去采访时,高二语文老师赵佳佳所在的班正在学鲁迅入门读本。每次上课之前,她就会先给学生发学习资料包、学习核心任务、学习子任务等,让学生尽量在课前完成自我学习,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学习。记者在课堂上翻看了几份学生交的作业,各式各样,有的为阿Q画像,有的为阿Q做了手抄报,有的为阿Q写了新闻报道,可以说创意十足。

    此外,教学则从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政治课上,老师则对教材进行创新整合,重点难点的地方设置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物理老师通过公式、定律以及实验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多思考、多动手……

    正如赵佳佳所说,“其实没有要面对高考的压力,我们教师更能放得开,将纯粹的知识学习转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将老师教学转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走在贯通部的教学楼中,可以看到天花板上悬挂着学生在手工课上制作的花灯,花灯的布料还是同学自己扎染而成;服装制作室内摆着学生们服装课上裁剪制作的服装,老师们还穿着它们在校园狂欢节上走过秀;教室门前贴着学生用毛笔写的对联,不止一位老师的办公桌上摆着学生的手工花……除了理论课程,“贯通班”的动手实践课程也是令人眼花缭乱。

    在这些课程中,龚申杰最爱的是戏剧课,这也是学校的“网红课”。目前同学们在课堂上已排演出《雷雨》《白毛女》两部话剧,龚申杰不仅参与,并且还发起成立了戏剧社。在他看来,是戏剧改变了自己,“刚来这里时,自己都不怎么爱说话,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正是通过戏剧慢慢变得乐于与人交流,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之前一直有个疑问,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协调社团里的人员和资源。渐渐自己也有了答案,作为社长,我需要具备沟通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服务意识。”在戏剧社团中,龚申杰说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变得更有责任感,更注重团队精神。这些收获,都为我以后的专业选择奠定了基础”。眼下,大一的龚申杰学的正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让学生自我管理

    “‘贯通班’的录取分数线差不多是430分,孩子们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性都不够。”这也是让刘笑头疼的一件事,“有的就是不服从纪律,老师也没辙”。

    赵佳佳也告诉记者,自己2016年来这里带第一届贯通班学生时,很多学生上课习惯性把手机摆在眼前,手机一亮就赶紧看一看,还有人明目张胆地跟老师说,“我要回下微信。”

    于是,“贯通班”参考北京十一学校开设了“行圆”课程,其中学生行为规范便是“行圆”课程的必选项目,纳入学生的毕业要求。所谓行为规范,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表现、自习表现、住宿生宿舍表现、图书借阅、手机电脑使用、校服情况等项目。每位学生每学期被赋予“行圆”基础分100分,学校根据其行为规范情况予以加减,每学期末汇总。高中阶段“行圆”平均分低于60分的学生将不予高中毕业资格,同时据此进行学分折算,赋予相应学分。

    这些分数将会及时公布,甚至会挂在教学楼的走廊上。“现在,课桌上很少看到手机,上课玩手机的人也大大减少。”赵佳佳说。据统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行圆”分达到90分及以上共有204人,约占85%, 60分以下5人,约占2%;等到了第二学期,90分及以上达到了221人,约占92%,60分以下的人数为0。

    当然,“行圆”课程只是冰山一角。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还设立了管理学院。管理学院设立了各类不同的岗位,学生在网上进行岗位申报并开展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贯通班”还保留了北京十一学校的“小学段”学习,每学期的20周被划分为三个学段,两个大学段和一个小学段,每一个大学段为9周,小学段为2周,主要用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过与北京十一学校不同,“贯通班”设置了针对补考仍然未通过的学生开设的援助课程、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知识拓展课程、供学生调整自己学习节奏的自主研习课程,还有外出研学课程。

    这其中,包括独具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之旅,即学校带着学生参观、走访高职相关专业的企业等。据了解,之前很多“贯通班”学生均选择人力资源专业,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在经过职业之旅后,亲眼看了师兄师姐的工作内容和环境,选择了智慧养老等其他专业。

    此外,“贯通班”还设置了“志远”课程引导同学们进行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思方”课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成为一个有想法的人等。

    “每一类课程下面有多个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刘笑说,“要在创造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使用自由,因为会使用自由的人才会有独立的人格。”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庆玲 梁国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7月29日 06 版

当“十一”遇上高职,会产生怎样的“融合效应”
“贯通班”是学校改革中的“特区”
守好一段渠 种好责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