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做到极致是什么样的?在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在暑假发起了“全球挑战计划”。
他们关心非洲国家的“用药标准”,关心新加坡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好方案,关心肯尼亚在吸引外资领域“几乎空白”的法律环境。记者了解到,上海交大的“全球挑战计划”目前已经招募了13支国际化项目团队、200余名交大学子、40余名中外教师,他们围绕东南亚、非洲和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部分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实践研究。
总理揭牌的农业合作园,交大学子来设计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车生泉已经不是第一次带学生去保加利亚做调研了。保加利亚地处“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位置,上海交大早在2016年就在这里成立了上海交大保加利亚中心,为那里的学子提供教育支持,为当地发展提供智库方案。
在保加利亚,已经产生了3个交大与当地院校合作的国际项目,其中两个涉及“乡村振兴”。去年,“全球挑战计划”实施的第一年,车生泉带着同学们调查了那里的乡村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等。今年,6名交大师生和4名保加利亚当地学生将研究当地的乡村文化,并针对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揭牌的“中东欧16+1农业示范园区”进行初步分析,制定保加利亚版的工作方案。
师生们带着任务去,根据计划,今年8月前他们要拿出调研与规划设计成果。
记者了解到,“全球挑战计划”项目主要面向东南亚、非洲和中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国内部分地区,项目周期为2~4周,由专业教师选定有社会现实意义的活动主题,并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组织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2019年“全球挑战计划”中,上海交大师生将先后分赴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部分乡村地区,围绕乡村振兴、公共健康、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重大问题去实地调研和探究,结合当地实际需求,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交大智慧和方案。
上海交大于2018年5月正式推出“全球挑战计划”,旨在培养青年学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担当,鼓励学生拓展全球视野,融入多元文化,学以致用,通过实地调研和探究,结合当地实际需求,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交大智慧和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潜力,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全球胜任力以及交大的国际影响力。
交叉学科、国籍,放眼全球看“乡村振兴”
“全球挑战计划”由学校统一组织管理,各学院项目负责人具体实施,鼓励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的中外学生共同参加。今年的计划,有40余名中外资深教师参与。他们多数为上海交大具有多年一线教学和研究背景的教师,具有指导学生和开展跨学科国际合作项目的丰富经验。同时,教师队伍中也有来自保加利亚、意大利、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知名高校的名师。指导教师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农学、药学、设计、国际公共事务管理、法学等多个学科。
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建筑遗产保护专家曹永康指导的项目是2019“拯救传统村落”中意联合工作营。他表示,“全球挑战计划”的项目选择都有一定难度和专业深度,大部分学生没有深入中国农村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历,通过深入这些区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解决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实感受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激发他们解决人类共性难题的愿望。
曹永康告诉记者,中国的传统村落正在消失,而意大利的传统村落早在30年前就开始消失,农村空心化问题比我国来得“更早、更猛烈”。曹永康所带领的团队,除了在意大利找寻解决方案外,还会在浙江丽水的农村“实验”解决方案。
去年,这支团队为浙江云和县崇头镇沙浦村,一个只剩下老人和残疾人的村落设计了一整套振兴方案。方案中,从村头到村尾,依次排布了体验工作坊、旅游小径、临时民宿试点、护理中心、旅游中心、品牌民宿、农家体验区和自来水厂。
曹永康掌握的来自我国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在我国,2000年到2010年间,村落以每年消失8.2万~9.8万个的速度在骤减,2000年时,我国有363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只剩273万个。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村落减少速度开始放缓。到2015年,我国还有264万个自然村。
“盘活现有乡村至关重要。”曹永康的团队成员除了上海交大学子,还有C9高校、港澳高校以及国外高校的学生。他们都必须具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社会学、人类学、农村经济管理类等国家重点学科大三及以上水平。
非洲人要不要一部自己的《药典》
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上海交大的师生还会关心非洲人能不能用上“放心药”。
非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医疗卫生体系薄弱,很多药品需要进口获得。服用本土天然药物是当地人主要的医疗方式,但直到今天,当地本土药物研发及生产仍然滞后,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药品质量体系不规范、不完善。
我国使用天然药物历史悠久,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天然药物应用理论、体系和药品标准,后经过多次修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符合国际规范的标准体系。特别是《中国药典》中与中药相关的一系列标准规范的制定,对非洲地区草药鉴定、标准制定和临床规范应用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非洲缺一部靠谱的“药典”。“我国有5000多种中草药,药典是临床用药的金标准,没有药典,中草药无法走向市场。”上海交大药学院教授傅磊说,“药典”能在保持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制约药品质量与安全的突出问题,提高药品标准质量控制水平。
去年傅磊已经带着团队完成了《基于非洲药典创建的科研实践计划》的实地创建工作。项目执行合作方包括: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亚的斯亚贝巴大学(AAU)健康科学学院以及世界银行支持的CDT-Africa和上海元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经各方协作,项目组基于当地的实际科研设备条件和科研人才水平,在项目组全体科研志愿者的努力下,带领当地数名博士生及博士后一起,按期完成了《非洲药典》的创建目标:两种植物(埃塞俄比亚青蒿及埃塞俄比亚辣木)的成分标准制定;《非洲药典》标准模板建立。
今年,傅磊和团队将对项目在当地的持续推进、当地科研的持续开展、实验室筹建等三个方面进行跟踪。团队计划将更多的常规分析实操移交AAU;新完成3种植物药的分析和符合药典的文字描述,持续推进《非洲药典》通用标准版建设;接受AAU大学相关课题组博士生到交大进行课题研究,帮助CDT实验室提升科研水平。
在肯尼亚,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的师生团队则在为这个国家的招商引资想办法。肯尼亚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重要支点,成为众多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的首站。
当前,中国已成为肯尼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来源国、第一大工程承包商来源国以及增长最快的海外游客来源国。长期来看,肯尼亚在政治治理及人力资源发展、经济多元化、基础设施和物流以及改善的营商环境方面排名靠前,一些跨国公司也倾向于将肯尼亚作为区域总部,以利用东非共同体的市场优势,肯尼亚吸引外资前景向好。
但较为落后的政策法规体系使得相关行政事项花费时间较长,部分法律规定对外商投资形成障碍,而一些法律空白区域带来的操作空间更直接提升了外商投资的风险程度。
交大法学院团队包括博士研究生两人、硕士研究生5人,专业涵盖国际法、民商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环境法等。他们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吸引外资的经验和教训后,与肯尼亚投资局、内罗毕大学法学院、世界环境署、当地律所、中资企业等展开合作调研工作,对当地法律制度特别是投资法律环境进行调研评估,结合调研评估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为改善当地外商投资环境、提升肯尼亚外商投资吸引力提出解决建议与方案。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