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记者,可能还得懂一点各地方言。看到书名《人五人六》,特地查了辞典,这个词的意思是“装模作样、假正经”。但作者刘一达表示,这不是真正的北京话,北京土话要表达这个意思,应该说“装大个儿的”。
作为京味文学的代表人物,刘一达近日出版了新书《人五人六》,写了30多个人物,展现了北京人的做派和德行。
游客来北京,往往看到的是故宫和长城,或者旅游路线里的胡同一日游。但真正市井里的凡俗小事、打头碰脸的街坊邻居,得生活在这儿的人才懂。这个道理,刘一达也懂。老北京的人和事,描述这些人和事的方式,只有用京味儿语言讲给你听,听着才对劲。
从1978年起文章见报,刘一达已经出版了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80多部、1800多万字。字很多,风格倒是很统一——京味儿。他还是北京市西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味儿小说语言”的传承人。既然都成“遗产”了,书中的人也都有着经年的气息。
“地道”,在北京土话里是评价用语,不过带着点儿吹捧的意思。这个词在北京人嘴里说出来,要甩出一个尾音儿,听着才亲切、才有韵味。书里有一篇《靳爷的“地道”》,讲的是一个常把“地道”挂在嘴边的胡同里的爷,工作是在三轮车社当“板爷”。
在街面上还少见出租车的年代,只要靳爷的板儿车停在门口,胡同里的人就会觉得心里踏实。甭管什么钟点儿,只要张口,他不会有二话,蹬车就走。完了事,只要恭维他一句“地道”,他听了比喝上二两二锅头还痛快。然而,靳爷给李大妈拉冰箱时,突发脑溢血,没抢救过来。街坊评价:“好人哪,他可真是地道的大好人呀!”算是一种盖棺定论。
书中也有一些“有身份”的人。比如《人五人六》这篇,有个文爷,老派人,礼数大,碰到熟人都要躬一下腰,或者两手抱拳道声“爷”。他不像一般的北京人见了面总问“吃了吗您”,这句话,他嫌贫气。然而,真到了能看出世道人心的历史节点,文爷为了一个事不关己的陈博士,赔上了自己性命。有时候,是人五人六还是地道仗义,还真不能光看他说了什么。
在视觉刺激当道的现代社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可能需要有心人静下来咂摸,一方的语言暗藏着一方的文化和性格。所谓北京味儿,最大的特点就是拧巴着,拧巴不是贬义而是个性。比如,表示同意,其他人说“对”“好”,北京人说“没错”,但这拧巴里还有点谦虚,毕竟皇城根脚下的人,“没错”显得多么平和而淡定。
书中不少故事主人公的结局是死亡或者失联,就像土话的命运一样。在刘一达看来,《人五人六》是一本京味儿语言的范本,“京味儿语言和北京土话之间不能完全画等号:前者是经过提炼的,不断推陈出新;而北京土话,很多词现在已经不用了”。比如,说一个人牛了、厉害了,北京土话的形容词是“大马金刀”;老北京的感叹用语,不说“哎哟我的妈呀”,而是“哎呦我的佛爷桌子”。
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写人物写得精彩的,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黄永玉《那些比我老的老头》,书里的人都像要跳出来在你面前起个范儿。于是,我总结出一个规律,别人用一万字讲一个故事,如果你能用一千字讲好讲生动,那是功夫。
功夫要慢慢练。《人五人六》中的文章并不都是刘一达的新作,有的可能是20年前写的,只不过写的时候是两万字,现在到书里变成了2000字。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