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8月08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相亲平台层层设“陷”是对婚姻焦虑的精准收割

朱昌俊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8月08日   02 版)

    “短信电话狂轰滥炸”“不签协议想走难,上厕所都有人跟着”“推荐时说学历是本科,见面变专科了”……近来,不少相亲者向“新华视点”记者投诉,部分开通了线上平台的相亲机构在线下大搞“轰炸式”推销、“绑架式”签约、“凑数式”服务,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曾有媒体报道,中国目前两亿单身人群的需要,让线上相亲已然成了“婚姻焦虑”新出口。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各类相亲平台的确大有市场。可“轰炸式推销、绑架式签约、凑数式服务”大行其道的行业生态下,单身者在线上相亲平台的脱单率到底有多高呢?更何况,他们还可能面临权益上的侵犯。

    随手在平台注册一个账号,就可能招致“轰炸式”的电话骚扰和到店不买服务想走难的噩梦,这说明一些相亲平台表面上打的是互联网、大数据相亲的旗号,但实质上依然是线下“卖服务”的老套路。更重要的是,这种套路中还夹杂着“强买强卖”的嫌疑,可谓层层设“陷”。诸如先交钱签字才能看合同,口头承诺与合同条款不符,合同条款与后续服务不匹配等操作手法,明显与诚信经营和相关法律的规定不符。诚如法律人士指出的,相亲机构在当事人没有看到合同具体条款、未被告知服务具体内容和价格的情况下就要求在iPad上签名,已涉嫌违法。

    这类操作之所以在相亲平台成了一种普遍情形,有两大主要原因。首先从利益动机来说,这反映出一些平台还是无法克制“赚快钱”的冲动,急于把用户规模“变现”——哪怕是用违法的方式。那些潜在的用户不过是被当作“待宰的羔羊”,而不是平台标榜的服务对象。一定程度上说,这不啻为相亲机构对单身人士的一种利益围猎和对婚姻焦虑的精准收割。

    其次,从客观环境来看,一些相亲机构也精准利用了部分单身人士的心理弱点。单身人士往往遭遇催婚的压力,而在相亲平台上寻找对象,也始终带有某种“隐私”意味,这让部分人即便是明知道上当受骗,也往往“忍气吞声”,而很难用行动去维护自己的权益。由此,部分相亲机构也就变得有恃无恐。

    但是,从监管角度,这个行业的问题并不是没法治。比如,用户遭遇电话“轰炸”的问题。此前媒体报道,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19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守护消费”暨打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打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其中,个人信息违法行为多发高发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就包括电话营销、网站或App运营。要重点查处的内容包括,未经同意发送商业性信息等违法行为。在此背景下,既然媒体公开曝光了相亲行业的“轰炸式”推销,相关部门不妨顺藤摸瓜,予以重点排查。

    另外,鉴于相亲行业的壮大和特殊性,相关管理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捋顺。如媒体调查反映,相亲中介机构作为经营实体,由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开展相亲婚介服务则需经民政部门审批。这种割裂的监管状态,无疑给部分相亲平台钻了空子。最近就有媒体报道,某相亲平台被曝涉嫌欺诈,用户反映3个月,问题都没解决。所以,如专家建议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殊为必要。

    互联网相亲没有原罪,但平台的操作规范和经营边界必不可少。不能在单身人士的脱单焦虑上“撒盐”,更不能利用人性弱点“趁火打劫”。一个规范、透明、无消费陷阱的婚恋行业,才能真正让用户和平台“好事成双”。

朱昌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8月08日 02 版

“坑爹”的儿背后多有一个“坑儿”的爹
谎言
戳穿了资本泡沫“咸鱼主播”难以上岸
调整高学历者补贴:杭州吸引人才再加诚意
“博士村”创奇迹 乡村需要更多的教育逆袭
拆违控违必须得市委书记“怒吼”吗
相亲平台层层设“陷”是对婚姻焦虑的精准收割
说唱歌手直播“自残” 亚文化如何走出放浪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