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领了2800元的工资,顺路接了在“儿童空间”玩耍的小女儿,又去菜市场买了新鲜的蔬果和肉,生活在白果社区的贫困户叶绪和正打算给孩子和丈夫改善伙食。
叶绪和一家居住的白果社区,是陕西省平利县在易地搬迁政策扶持下建设的。叶绪和一家5口,除去政策补助,只用了不到1万元就住进了新楼房,这对曾经在山里住了大半辈子危房的他们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
2011年以来,平利县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生活在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安置。全县先后启动建设集中搬迁安置区112个,累计2.8万余户、8.3万余人告别了深山大沟,搬进政府统一建设的安置区,集中安置率达到9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想方设法为搬迁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平利县正是把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易地搬迁等方式结合起来,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兴办社区工厂,引导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探索出了“社区+工厂”的扶贫新模式。
目前,该县已在11个镇、25个社区累计布点建厂47家,吸纳搬迁群众就业3000余人,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
富声电子科技公司创建人张富涛,自2013年落户平利以来,先后建立社区工厂两家,解决就业80余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3人。“在家乡创业,得益于县里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保姆式服务。”张富涛告诉记者,政府不但帮忙注册公司、办理营业执照,还帮着社区工厂招工、培训,同时还提供房租减免、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
一系列帮扶制度和优惠政策,使平利县的社区工厂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宏尧制衣厂老板也是在外务工时,“被县政府大力优惠的政策吸引,决定返乡创业。”
针对不同情况的贫困户,政府采取了三级布点措施:总部建在园区,工厂建在社区,车间放在村庄——不仅关照到了需要就近照顾家庭的贫困户,也为不同地区的贫困户提供了相同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全县扶贫事业的同步推进。
对弱劳动力、半劳动力贫困户及五保老人,平利县实行兜底保障政策。根据贫困情况,进行不同补贴安置:五保老人贫困户,由政府进行衣食住行医的全面补贴保障;未能达到五保老人标准,但在今后有变成五保老人趋势的弱劳动力和半劳动力贫困户,政府为其提供安置房,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提供多种就业形式——可继续依托原有生产资料工作,也可在农业园区、公益性岗位或社区工厂就业。
安置小区后面的菜园里,贫困户还拥有自种地。邻居们一起分享种出的蔬菜,劳动之余也让大家获得了生活的满足感。这样的集体居住,还促成了邻里之间的相互照顾、个人卫生习惯的改善,贫困户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社区工厂模式,让搬迁群众离土不离乡、挣钱又顾家,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又解决了农村留守和社区管理问题,找到了一个搬迁与就业、脱贫,农民与企业、政府之间恰到好处的支点。”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认为,易地搬迁实现了二次人口红利,这样的“平利模式”凝聚并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的共赢。
目前,易地搬迁衍生出的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已走出平利县,在陕西省各地蓬勃发展,成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可复制的、就近就地就业扶贫模式。
吴慧莹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