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中国的“龙系列”商业运载火箭终于来了。
8月17日12时11分,捷龙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国家队”——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一型商业运载火箭。区别于目前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该院用于商业航天发射的火箭命名为“龙系列”,此次发射的捷龙一号,就属于该系列。
原本承担国家项目的“国家队”为何要进军商业航天?此举为何被称为“正式进军”?商业航天和国家任务有何关系?与普通大众又有何关系?就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长征火箭公司总裁唐亚刚。
“捷龙一号所用的研发经费不是国家经费,而是我们面向社会资本融资来的。”唐亚刚直奔商业航天核心问题。进一步说,以往,中国航天国家队所承担的商业航天发射,都是利用国家投入的资本、国家立项研制的火箭来完成的;而这一次,则是国家队利用社会资本来开展火箭研制生产。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发射可以称之为“纯商业发射”,标志着国家队正式进军商业航天。
“不仅是社会资本的投入,还有社会资源的介入。”唐亚刚说,此次发射更多引入了社会资源来参与科研团队的配套,采用竞争性配套,来打破国家队原有的计划采购模式。
据他介绍,在以往的火箭研制过程中,国家队基本上都是利用体制内的成熟配套单位,但很少利用外部资源。此次捷龙一号研制,国家队就打破了原有的配套关系,采用一些新的配套单位,通过竞争,选择性价比最优的配套单位。唐亚刚说,这种采购模式的好处在于,各家单位会把自己最好的技术、最优的价格拿出来,有利于全箭降低成本、提高性能。
至于国家队进军商业航天的优势,技术问题被谈及最多。
作为国家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毕竟这支团队从事火箭研制已有60余年的历史和积淀。“但我们做商业航天并不是要垄断市场,因为一家独大的市场是没有活力的。”唐亚刚说。
在他看来,国家队做商业航天的初衷,就是利用社会资本、社会资源,来加速国家队的创新,服务于航天强国建设;其次,希望以此出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更多在国际上参与竞争,共同来形成中国商业航天的国际竞争力。
“国内航天的技术最初基本都来源于政府投入和积累,商业航天灵活的机制又会催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反过来会反哺原有的航天技术。” 唐亚刚说,政府航天和商业航天的发展一定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当然,我国的商业航天还处于起步阶段。”唐亚刚并不避讳谈差距,在他看来,商业航天和其他商业市场的大体规律是一致的,都有从起步到爬升,再到稳定的过程。目前来看,我国的商业航天市场方向、需求等,还是从政府航天领域“复制”,整个市场应用还不是特别清晰,整个的应用前景还没有完全打开。
不过,从发展趋势上看,未来的航天市场非常广阔。唐亚刚说,卫星领域,不管是低轨的互联网移动通信需求,还是遥感信息数据的需求,未来都是非常大的市场。从火箭市场来说,如果仅仅依靠卫星发射,国际国内火箭公司非常多,竞争会非常激烈。
谈及商业航天与普通大众的关系,唐亚刚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做商业航天的宗旨,就是“让航天技术链接人类生活”:首先让航天不再神秘,让大众更多了解航天知识、航天文化、航天精神,其次让遥感数据、导航卫星等更多航天成果走进大众生活,未来是万物互联,就必然离不开空间信息的传递。
据唐亚刚透露,“龙系列”目前初步考虑两个系列,一个捷龙系列,一个腾龙系列。其中,捷龙系列以商业固体运载火箭为主,对发射设施的依赖度比较低,而且比较灵活;腾龙系列则是以液体运载火箭为主,运载能力较大。
7月底,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实现了“栅格舵分离体落区安全控制技术”试验,为后续发展可重复使用火箭奠定了基础。
令人期待的是,目前“龙系列”也已加快重复使用技术的开发。唐亚刚透露,预计未来2到3年内,该系列就会实现中国火箭重复使用技术应用。届时,有望让更多公众体验到航天技术和产品。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