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特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指示将关押在全国各地的蒋介石集团高级战犯转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集中关押,其中包括杜聿明、王耀武、黄维、宋希濂等国民党将领。在改造和反改造的艰难博弈中,战犯们的思想认识逐渐转变。1959年国庆前夕,国家发布特赦令。这一天,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依次从共和国法官的手里接过特赦令。
刚刚在央视一套收官的电视剧《特赦1959》,第一次在中国影视剧史上讲述了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本剧由曾执导过《绝命后卫师》《中国远征军》等央视热播剧的导演董亚春担任总导演,“我们将以大国姿态、尊重史实为原则,来展现中国共产党对于高级战犯改恶从善的开放胸怀”。
在编剧赵琪看来,《特赦1959》是一部带有历史文献片性质的史诗剧作,“剧本背后的积累长达30多年”。赵琪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收集相关的回忆录、报道文章等,看过的资料达几百万字,并收集了很多泛黄的老报纸。
改造难,改造人的思想尤难,尤其像王耀武、杜聿明、黄维等人,身经百战,阅人无数,真是难上加难。但再难,也有法儿。在剧中,面对起初不接受改造、一心“以死明志”的黄维,功德林管理所所长王英光晓之以理,指出“一个军人的荣誉,是建立在人民基础上的。离开了这个前提,就没有任何荣誉可言”。他用事实说服战犯: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正是人民的意志使然。
除了题材的唯一性,《特赦1959》的另一个特点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该剧虽然基于真实历史背景,且集合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包括主角王英光在内的几个重要角色是虚构的。
“解放战争之后,我们俘虏了很多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领导人会有怎样的高度和如何的胸怀才能作出那样的决定,这背后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这个题材引起了演员张铎极大的好奇心。看完剧本,他毫不犹豫接下了功德林管理所所长“王英光”这个角色。
剧中的王英光一点儿没有当官的架子,张铎说:“不能打不能骂的,只能通过聊天谈话、苦口婆心地说。一次两次的工作肯定没有成效,需要日积月累,慢慢让这些人感受到你的真诚。”
在剧中饰演战犯刘安国的米学东称,“《特赦1959》能带大家从独特的视角了解共产党的伟大”。
董亚春表示,《特赦1959》始终贯穿着一条副线,把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大事,与改造战犯的剧情有机结合,把抗美援朝、西南剿匪、北京旧城改造等事件逐一表现,还通过战犯参观长春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沈阳机床厂等展现了祖国新貌。
剧中北京灯泡厂厂长王英光弟弟这一角色,成为观察社会生活的切口;王英光在电台工作的好友,则走南闯北,用相机与纸笔记录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观众回望历史的窗口。赵琪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期许,也是社会发展建设的一个生动体现。”
除了题材优势,《特赦1959》的高收视率高口碑也与追求真实质感的制作理念有关。剧集在视频网站播出后,从弹幕中就能看到观众的认可。没有美妆、滤镜,在北方工作的解放军战士,脸颊因长期日晒与干冷的天气而泛着红晕;在有的角色手上,观众甚至可以看到明显的皴裂破皮。功德林管理所已于早年拆除,为尽可能还原旧址样貌,剧组特地寻找到一处相似风格的监狱进行拍摄。赵琪说:“我们相信《特赦1959》是有历史质感的。”
董亚春说,《特赦1959》片花里有句话,“君子赦过,强国宥罪”,语出《易·解》中的“君子以赦过宥罪”。剧中化用这句话,表现了执政者的胸怀和大国自信。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