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08月2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电波覆盖的范围,就是我们的战场”

付震 杨思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08月29日   12 版)

    雷达方舱吊装。高义文/摄

    8月下旬,中原腹地某雷达机动营,机车隆隆,尘土飞扬。该营接到上级机动作战命令后,分队携带雷达1部、油车、水车、物资车及炊事挂车等各类保障车辆,开始组织机动转移演练。

    车辆在训练场刚刚停稳,近30名全副武装的官兵如同猛虎下山,拉天线、架电台,抡锤子、搭帐篷、轰油机、举雷达……很快,空中“敌”情就在指挥方舱的显示屏上一览无余。

    “本次综合演练主要演练车辆装卸载、机动指挥室开设、雷达及附属设备架设、野战通信网开设等内容。”中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机动营营长郑海滨介绍说,从分队进入阵地到情报入网共用时20分钟,比大纲规定时间缩短三分之一。

    现代战争中,雷达就是部队的眼睛,作为发现敌情的第一道关口,雷达往往成为敌方先期打击目标。在固定雷达装备遭到打击或所处地形造成雷达盲区时,机动雷达营便可通过空中、水路运输以及摩托化、铁路行军等方式,弥补固定雷达的缺失,填补防空雷达网的盲区。

    因此,“动”是对机动雷达营最直接的要求。

    在发现即摧毁的未来战场,机动速度的快慢,决定了是先发现敌人,还是先被敌人发现,雷达机动营必须达到“快速进入、快速展开、快速接替”的基本机动作战要求。

    中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机动营于2014年3月组建,组建之初,无场地、无经验、无骨干人员。在第一次不打招呼的夜间演练过程中,许多官兵从睡梦中惊醒后,捆起被子就往外跑,在夜间灯火管制条件下,不论是撤收兵器、帐篷,还是清点物资,装载登车,白天演练的内容,到了晚上都乱成了一锅粥。

    “复盘——实践——再复盘——再实践。”在一次次的摸索演练过程中,他们对雷达各类流程进行设计再造和优化重组:对各类战备物资进行“箱包化”分类存放,把出动所需物资器材分库储备、分类摆放、分箱固定,区分季节、地域等进行定位,随时准备紧急装车;主动联系科研院所,研制生活保障方舱,开展接线头改装、棉帐篷连接部件改造等10多项小革新……如今,他们夜间拉动时间,比大纲要求的缩短了三分之一以上。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高原、雪山、荒漠、沿海……只要作战需要,机动营必须全域到达。当机动营按时到达预定阵地后,如何保障雷达顺利开机,天线平稳转动,并圆满完成整个作战任务?

    有一年夏天,塞北某演习现场,某型雷达突发故障,搜集到的图像无法正常使用,要不要退出演习?分队指挥员、站长熊志敏十分犹豫。“给我5分钟,保证排除故障。”对讲机那头,二级军士长、雷达技师李防震的声音坚定有力。了解故障情况,寻找、排除故障点,李防震争分夺秒,用时不到4分钟就让雷达“复明”。

    李防震有15年的兵龄,维修过六七种雷达,参加过几十次机动任务。他觉得,作为一名雷达技师,虽然无法像操纵员一样亲手捕捉空中目标,可术业有专攻,只要能够确保雷达时刻发挥出最佳战斗性能,一样是为战斗力提升作贡献。

    “雷达是一种很复杂的装备,就像个娃娃,你稍不注意,他就会头疼脑热。”李防震把自己的岗位比喻成医生,当雷达“生病”时,要及时找准病症。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雷达技师,李防震认为首先要熟读说明书,结合图纸掌握各种型号雷达的结构、参数、性能等,保证把每一颗螺丝的位置、每一个电路的跑位都烂熟于心。当然,这只是基础,平时的经验积累同样关键。比如,在沙漠要注意防风防沙、在沿海要注意防潮防雷、在高原要注意防寒防冻等。

    有一次,李防震随部队到沿海地区驻训,雷达开机后不久就出现时好时坏的情况,这是之前没遇到过的新问题,厂家也表示没见过这种情况。李防震多方检查后认为某个部件出了问题,并及时成功解决,保障雷达平稳运转,圆满完成任务。

    “回来以后,我把雷达出现的问题现象、解决方法和雷达生产改进建议写成了论文,发表后得到厂家的重视,并及时采纳了我的意见。”李防震自豪地说。入伍这些年,他排除雷达故障千余次,撰写、发表论文20余篇,并毫无保留地把这些经验给官兵们分享。

    在大项任务中锤炼,在演习演练中淬火。除了李防震,机动营还先后涌现出以机动尖兵葛志、通信能手张祖霞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战训骨干。机动营是“试验田”“磨刀石”,也是“种子队”“孵化器”,5年来,先后培养输送了20余名干部、50余名骨干帮带固定雷达站,全旅25%的基层军事主官在机动营任过职,55%的“星火”帮训教练员来自机动营。

    作为战斗部队的“眼睛”,除了越动越快,他们还坚持在越看越远、越看越准上下功夫,比“动”更重要的是“看”,考验的是雷达操纵员的水平。

    “小小操纵员,连着司令员。”雷达操纵员要对屏幕上出现的目标迅速判断、分辨敌我,并将相关数据录入、传至指挥机关,完成空中情报的快速传递,为“大脑”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眼搜屏幕,手敲键盘,口报数据,脚踩询问机,更重要的是大脑的高速运转……一名雷达操纵手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手脚口脑并用。

    组建之初,该营操纵员队伍兵龄最老的仅为上士军衔,无一人有执行机动任务的经历。为尽快提升人员专业水平,他们既狠抓基础性课目训练,又大力加强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功能训练,确保每名操纵员都能熟练掌握“各系统模块的技术机理、每个开关旋钮的具体功用、每项装备参数的调整要领”。

    “不分白天晚上,只要有时间,我们都在练。”雷达操纵员闫利杰说,1998年出生的他,入伍只有3年时间,但经过刻苦训练,作为初级士官的他却有着中级士官的业务水准。除了闫利杰,目前,该营大多数操纵员已经能够熟练做到“一口清、一摸准”。

    在该营,为充分实现作战力量的有机融合,他们经常随机抽点不同分队的人员,组建临时任务分队外出执行演习、驻训任务,因而雷达技师普遍掌握两部以上兵器维护、检修方法,炊事员人人都能胜任“第二岗位”,四级军士长、操纵员张赛更是具备三种不同型号雷达的“一号班”值班资格。

    翻阅操纵、指令、雷达、通信等不同专业的官兵年度个人工作计划,一个个关乎打赢的“小目标”,让人看到了他们对“想、练、备、抗、干”“五个极致”的理解和追求:指挥室开设时间再缩短×分钟;雷达开机上报空情时间再缩短×分钟;某装备架设时间再缩短×分钟……在一座迷彩帐篷内,掀开一张摆放着通信自动化设备桌子的桌布,只见多条通信线路井然有序,条条都贴有注明用途的小标签,一名战士说:“这些小标签,是经过一次次摸索改良后的线路布设最优解。”

    “车轮能到的地方,就是我们的阵地;电波覆盖的范围,就是我们的战场。”该营官兵说,他们正在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和实战化训练,将目光放在后备骨干力量培养、战场信息资料采集和处理等工作上。“每一名军人都应在本职岗位上,以忠诚为圆心,以战斗力为半径,如此,方能划出军人价值的完美弧线。”

    据悉,组建5年来,该营秉承“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团队精神,先后转战多省市,每年近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执行演训任务,累计行军3万余公里,积累了高原、沿海、丘陵等多种地形地貌的战斗经验,创新战法训法20余套,初步具备了无依托全时段、全天候、全地域遂行机动作战任务能力。2017年,该营在空军年度军事训练检查考核中获得第一名,2018年被上级机关评为行业先进单位。

付震 杨思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08月29日 12 版

“电波覆盖的范围,就是我们的战场”
美国发起的海湾“护航联盟”隐约成型
美俄“缠斗”网络空间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