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的眼里,“学院之宝”非童兵莫属。无论是研究生吴妙丹还是本科生钟晨洲,提起“童爷爷”,都会谈起他们和学院的同学们对老教授的爱戴和敬仰。今年已经77岁的教授童兵是复旦新闻学院任教教师中最年长的一位,也是拥有一大批“粉丝”的“校园红人”。
作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个新闻学博士,童兵于1990年被聘任为教授,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2001年,他来到母校复旦大学,现任新闻学院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同时还兼任着复旦大学志徳书院院长,此外还担任全国各地数十所高校的兼职教授、诸多新闻学术刊物编委及顾问。
在学生的印象里,身兼“数职”的童兵一直“走路带风”。来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大三学生钟晨洲表示:“每次和教授并排走,都得小跑几步才能跟上他的步伐。”这和童兵总是把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有关。每周一和周二,童兵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授课、答疑;周三和周四两天,他会在志徳书院处理事务;周五到周末,是他应邀赴全国各地开讲座的时间。
除了把时间精细划分为小块,“闲不下来”的童兵从不舍得浪费一分一秒。从不午休的他经常忙到连“烧开水、泡杯茶”的时间都没有,常背的帆布包里,总装着厚厚一沓资料或者即将编印的教材。“我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书,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节约时间。” 闲不下来,已经成了童兵的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在童兵的学生时代就追随着他。在6年的中学时期里,童兵先后担任学校里的大队长、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和学生会主席,平时除了学习,还要协助老师处理学生工作。
考上复旦大学后,忙碌的生活与往常亦无二致。6点钟的起床铃响过,坚持每天洗冷水澡的童兵在淋浴后会去操场跑步。有一年,上海的冬天得钻心透骨。“冷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外壳是竹子编织的热水瓶,但凡瓶子上有些水,放在水泥地上就会被冻住。”但即使气温降到零下9度的时候,童兵洗冷水澡后跑步的习惯也从未被打破。“我就一边唱着‘革命人永远年轻’,一边壮胆一边洗。”
童兵很怀念这段经历。当时,往往等他跑完回到宿舍的时候,其他同学才刚刚醒来。接下来他再步行到教室预习、背单词、听课……每天晚上,老师还会带着新闻专业的学生们读报、评报,每周委托一个同学把大家的意见整理出来,统一邮寄给报社。时间长了,童兵便开始试着给报社投稿。他特别提到:“大学期间写稿子对我锻炼很大,刚开始的时候,生活委员转交给我们的都是退稿信,后来退稿信没有了,收到的都是五块钱、十块钱的汇款单,这就是一个进步。”除此之外,平时没课的时候童兵也会到教室或者图书馆看书,在大学时养成的笔耕不辍的习惯,让他收获了许多。
童兵从不吝啬花在写作、授课上的时间。“只要不出去参加活动,我就在办公室里写文章。”童兵说。至今,他共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等著作、辞书50余部,学术论文600余篇。至今仍奋战在讲台一线的童兵不时地提起“课比天大”,“作为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全身心地上好每一堂课;学生是我的教育对象,也是我的朋友和老师。同他们友好相处,又真诚地引导他们走正途、完成自己的学业,是我的使命和担当。”在第三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仪式中,作为新闻教育良师奖获奖代表的他在发言中说道。
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与建议,童兵几乎牺牲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办公室里找他答疑的学生络绎不绝。在复旦大学2017级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妙丹的眼中,这位“笑容很暖”的爷爷,给予了她太多感动。无论是在早课开始前主动走下讲台和同学们聊天,还是顶着烈日来到绿茵场,为军训的新生加油鼓劲,种种细节都让吴妙丹觉得,成为这位“亲和幽默、经历多元、学识丰富、能量满满”的教授的研究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作为学院里的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童兵在与学生们相处的过程中毫无“架子”。与同学无话不谈的他觉得,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应该是平等的、真诚的:“师母(童兵的爱人)和我与学生的关系都很好,他们也很看重我们的建议。有些学生要买房子了,就请师母帮着去看一看,师母看过了、拍板了,学生下午就把首付给交了。有的同学谈恋爱,也会让我们帮着看看。学生的事最重要。”
这份无论从事任何事都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了支撑童兵全身心投入的动力,促使他做好每一件事。他年轻时在一家报社做过7年半记者,期间遇到过不少“意外”。有一年,两辆列车由于调度失误相撞,作为采访记者之一的童兵就坐在其中一辆列车上。“当时两辆火车就这样顶了起来,前一辆的车尾和后一辆的车头顶成一个三角形。我正准备采访一位模范行李员,没反应过来的瞬间就撞在了铁质行李架上,直接晕了过去。醒了之后我第一个念头还是想着要继续把采访做完,因为我还有采访任务在身。”
这份责任感还体现在当下的很多小细节里。吴妙丹提到,为了让大一的新生更容易进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的学习,童兵会将时事、自己的从业经历和研究经历与理论变革、现实应用等等结合起来讲授;即便是邮寄一张车票,他也会亲自手写上收寄件人姓名、往返的地名、备注等信息,用信封包好交给快递员。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清新时报”曾在一篇报道里写道:“即使是发表获奖感言,童兵教授仍会精心地准备手写稿,老教授的用心可见一斑。”
童兵认为,要真正地把新闻工作做好,首先要不断地培养自己对专业的热爱,与此同时尽可能地去了解所要报道的大千世界,在报道农业、工业、金融等各个领域的新闻时,没有准备便很难应对。“大千世界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学新闻的人更要不断地学习,不要浪费时间。”这一点,已经77岁高龄的童兵做到了,并且打算一直做下去。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罗希 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