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中国吸引力

外国人听广州十三行的文物“讲”故事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曼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0月15日   12 版)

    铜胎画珐琅人物图大盘、广彩描金人物纹瓶、乾隆官窑的瓷器、象牙雕国际象棋连黑漆描金人物纹棋盘、双面广绣贴象牙面人物花鸟折扇……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展陈的文物带领观众回顾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墙上挂着的老照片定格在一个个历史瞬间,折射出百年间中国贸易之路的巨变。

    琳琅满目的文物,让来自亚美尼亚的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高佳丽感叹:“真的太美了。”

    十三行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清代对外贸洋行约定俗成的一个统称,享有对外贸易特权。这里曾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贸易航线,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这里买卖,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的海上丝绸之路节点。乾隆皇帝曾颁布谕旨: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就是说所有国外来的商船只能到广东贸易,不可以北上到我国其他关口。

    商船往来,商人云集,从1757开始,十三行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垄断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

    “中国皇后号”是第一艘从美国来到中国进行贸易的商船,拉开了中美贸易的序幕。1784年,美国刚刚获得独立,一些人急于同万里之外的中国通商。含有对中国皇室尊重之意的“中国皇后号”商船便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贸易季节结束后,又满载着茶叶、丝绸、瓷器和其他东方珍稀物资返回本国。彼时,官用、商用以及民用的船只在黄埔古港热闹非凡。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经过万里海波来到中国做贸易。到达以后,他们找到广彩艺人订做了一批工艺品,送给每个船员作为纪念。

    “来一次很不容易的。”十三行博物馆讲解员黎偲敏说:“他们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路上可能遭遇疾病、恶劣天气等。这些都是‘海丝文化’真真实实的见证,也是中国辉煌的外贸之路的见证。”

    黎偲敏介绍,十三行有专门供外国人活动的商馆区,里面有很多繁华的街道,街道上各类店铺鳞次栉比。“中国精美的外销品深受外国人的欢迎和喜爱。当时主要外销的工艺品对他们来说是代表身份和地位的奢侈品。”黎偲敏说。

    在照相机没有被发明出来的年代,外国人来到广州,往往通过一幅通草画把中国人长什么样、经营着哪些行业告诉亲朋好友。通草是生长在广东的一种草,它的芯很软。以前的匠人通过刻刀,在通草编织的“画布”上绘画。当时广州的风土人情被记载在成色鲜艳的通草画上,远渡重洋,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东方文明。

    东西方的人们在通商贸易过程中学习如何与对方做生意。十三行的行商很多,其中潘、卢、伍、叶四大行商家族最具影响力。乾隆到嘉庆年间,这些行商在美国投资了很多生意,涉及铁路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赚了很多钱,当时的外国人也以一睹行商所住的亭台楼阁为荣。

    看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副会长钟锦恩说:“一个民族的辉煌,必须通过实物来记载。”

    钟锦恩形容自己“爱古董爱到骨子里”。从1985年,钟锦恩就开始关注文物行业。几十年间,他从各地买回的文物装满了家里的房间。“我有眼力去判断、鉴定这些文物,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我都会尽量多地从国外买回我们的文物,为祖国多保留一件老祖宗的东西”。

    钟锦恩的梦想是在黄土地上开个博物馆,让子孙后代能看到祖先光辉灿烂的文化。“人生虽然匆匆,但文物可以一直留存。只要有能力,我就要当好这个历史的保管员。”钟锦恩说。

    广州十三行一度在中西贸易的舞台上非常活跃,如今,它已不再是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更多人来到这里,为的是通过陈列在这里的文物认识广州,认识岭南的历史。中国文化继续通过这里走向世界,这条辉煌的外贸之路还在延续……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曼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0月15日 12 版

西溪南,古村落来了新乡贤
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
外国人听广州十三行的文物“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