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乡村青年教师激励的政策支点在哪里

王红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0月21日   06 版)

    2016年5月10日,放学后,陈秋菊陪着11岁的陈欣走回家。陈欣家境贫困,母亲从云南改嫁到这里,继父在外打工。 (资料图片)中新社 张浩/视觉中国

    六年级的课堂上,陈秋菊听孩子们朗读课文。这学期,学校一名教师因健康原因离开,她接手了毕业班六年级的语文。(资料图片)中新社 张浩/视觉中国

2016年5月10日,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乐阳小学,90后美女教师陈秋菊和六年级学生合影。(资料图片)中新社  张浩/视觉中国

    在义务教育阶段,乡村青年教师(乡镇及以下义务教育学段小于35岁的教师——笔者注)的体量超过全国乡村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计算,2018年,在全国乡村初中教师中,乡村初中青年教师占比为36.08%;在全国乡村小学教师中,乡村小学青年教师占比为37.24%。

    作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去留制约着乡村教育的质量,决定着乡村教育的未来。然而,青年教师显性失序流动与隐性潜在流动问题的存在一直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和隐患。

    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2018年,中央投入资金200余亿元,累计招聘23万余名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乡村学校。截至2018年年底,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有724个县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8.21万所乡村学校,受益教师127.21万人。此外,大多数省份统一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创新编制配置方式、调整职称评聘倾斜政策,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机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支持计划》)的政策改革“组合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教师队伍面临的“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难题。

    作为专门面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方略——《支持计划》,自实施以来使得乡村教师队伍在补充渠道、生活待遇等方面的境况得以改善。《支持计划》对乡村青年教师的激励效用如何?是否达到了让他们“静心育人”的目标?

    为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乡村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境遇,提升《支持计划》政策工具的精准性,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在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宁夏等5省(区)24个乡镇的47所学校回收2314份乡村青年教师调查问卷,并对70余人进行深度访谈。课题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维度对破解乡村青年教师激励约束的政策支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供了改进思路。

    政策着力点需要重视乡村青年教师的三大现实需要

    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支持计划》实施后,认为自身工作付出“得到了足够认可”的乡村青年教师有24.11%,48.62%选择“得到了部分认可”。而在留任意愿的选择上,明确表达在《支持计划》实施后愿意留在乡村任教的青年教师比例为57.86%,尚有超四成青年教师犹疑不决。

    从供给侧来说,课题组分析原因,是政策着力点需要重视乡村青年教师的三大现实需要:

    第一,职称倾斜政策点与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的匹配。

    职称评聘改革是青年教师最为关心的政策举措,占样本总量的73.55%。当前,中央及地方《支持计划》中将职称评聘的条件和机会向乡村教师倾斜,但一些青年教师反映,教师的教学成绩、评比获奖成绩等均是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和加分项目,与县城教师相比,乡村教师工作量大,无暇参加比赛,晋升职称的难度也就更大;而《支持计划》中连续任教满15年或20年直接参评的倾斜项年限过长,乡村青年教师很难受益。

    此外,职称评定需要满足公开课、课时量等方面的硬性要求,相较于语数等主科教师,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上公开课的机会少,教学课时量有限,难以达标,评定职称较为困难。譬如某调研地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方案中要求小学专任教师年均完成教学课时量500学时,而该地有教师表示,“即便把全校的课都上了,也完成不了目标!”

    第二,生活补助标准与青年教师在校生活成本的平衡性较弱。

    乡村青年教师对物质奖励的期待仅次于对职称改革的期待。在课题组的调研中,有55.62%的青年教师选择期待获得物质奖励。据了解,生活补助政策是《支持计划》中最典型的物质激励形式,2017年全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已达人均322元/月,而调查组的调研数据显示,乡村青年教师的人均交通费支出为187.32元/月,人均伙食费支出213.50元/月,二者合计400元以上。就平均水平而言,当前生活补助标准不足以抵消青年教师的在校生活成本。

    加之乡村青年教师正处于结婚成家、赡养子女的人生阶段,课题组认为,生活补助很难对乡村青年教师的稳定和吸引力起到充分激励作用。在课题组的访谈中,青年教师普遍反映工资低、收入少。

    第三,村小及教学点青年教师的居住环境有待改善。

    《支持计划》对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由于现实条件的约束,当前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仅在乡镇一级进行,尚不能落实到村小及教学点一级,导致村小及教学点青年教师的日常住校环境较为简陋。

    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村小及教学点的青年教师因无专门的教师宿舍,只能住在由学校闲置房间改造的宿舍里,环境简陋、条件艰苦。课题组的调研数据显示,75.89%的村屯青年教师对住宿条件的评价一般,认为住宿条件艰苦的青年教师比例达39.92%,比乡镇学校高出17.24个百分点。

    乡村青年教师激励存在三大政策盲点

    从需求侧来说,课题组认为,乡村青年教师激励存在三大政策盲点。

    第一,家校空间两地化带来的亲情分割亟待解决。

    深受城市化洗礼的乡村青年教师,越来越多选择在县城安家落户。课题组在宁夏海原县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已经结婚成家的乡村青年教师多数在任教学校所在的县城或临近县城买了房子,形成了“工作日住校,双休日回家”家校空间两地化的工作生活模式,形成已婚青年教师夫妻分居、亲子分离的普遍现象。正如有的教师在访谈中告诉课题组:“并不在乎那500元的补助,关键是孩子太小,一周只能回家一次,自己家的孩子都快成留守儿童了!”

    课题组认为,这种家校空间两地化带来的亲情分割已成为影响青年教师安心从教的潜在隐患。而就当前各层面的《支持计划》文本来看,鲜有针对此问题的具体政策表述。

    第二,多学科教学与同侪缺位衍生的知识短板需重视。

    多学科教学是乡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普遍工作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青年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追求。它一方面表现为教非所学下的教学知识短板。正如在课题组访谈中,有的教师所说:“我很喜欢当美术老师,但现在重心要分散到很多方面,比如还要管英语和数学。我都想做好,但精力有限。”可见,多学科教学挑战着青年教师的知识容量和广度,影响青年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以及专业成长的速度。

    另一方面表现在同辈交流共享共进的成长机制缺位。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乡村青年教师渴望同辈间的学习,渴望获得相对专业的指导,但受同一学科教师数量限制,缺乏同伴进行专业教学探讨、开展学科组教研活动的机会。如有的青年教师在访谈中提到的:“年轻教师想研究课题,但是几乎没人会,没人指导。老教师不知道,没办法教,没有这个能力。”

    第三,孤岛式生活造成的婚恋及社会交往尴尬待关注。

    受乡村社会客观条件、人文环境和社会交往生态的制约,一些乡村青年教师面临着一般性人际交往困境与择偶交友困境。从一般性人际交往看,如果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互动不足,导致乡村学校成为一座孤岛,悬置在乡村社会之外,乡村青年教师的生活也演变成孤岛式生活,造成了青年教师的人际交往困境。

    对内表现在,青年教师在乡村社会的人际交往对象有限,人际沟通不畅。如有教育行政人员表示青年教师“精神生活贫瘠,只能玩手机,周围都是老人,年轻人待不住”。对外则表现在,乡村地区缺少适宜青年的交往方式,一些乡村青年教师的外出、交友等事宜受到限制。

    从择偶交友方面来看,青年教师尤其是女性教师的婚恋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女教师在选择结婚对象时会考虑对方的经济条件,乡村有单位、有学历、适龄的男性较少,另一方面工作忙、交际范围窄、交友机会有限,也造成了乡村学校“剩女教师现象”。而男性教师数量虽少、但收入较低,也同样存在着择偶难的困境,访谈中有女教师提到:“我不会选农村男教师做男朋友,男教师3000元怎么养家,社会对他的认知感不高。”

    破解乡村青年教师激励约束的政策支点

    政策工具设计与青年教师合理需求的匹配度既是衡量政策精准性的关键指标,同时也影响着政策激励效应的发挥。课题组认为,要提升乡村青年教师激励的政策效应,需结合乡村青年教师面临的主要矛盾,调整政策倾斜点,补齐政策盲点,分类施策以实现精准治理。

    课题组建议:

    第一,构建以“关键需要”为首要任务的治理方略。在当前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境遇普遍处于弱势的前提下,降低乡村青年教师流动的不确定性,需要明确目标群体现实困境的紧要程度,精准识别其核心诉求和关键需要,构建以“关键需要”为首要任务的治理方略。

    比如,职称评聘是乡村青年教师最关心和期待的,而家校空间两地化带来的亲子分割,则是影响青年教师“静心育人”最棘手的问题,因而首先解决这两大问题应成为乡村青年教师治理的首要任务。

    在职称改革方面,建议进一步结合乡村教学实际,删减不适合的评定条件和评审程序,可尝试创新乡村教师职称晋升机制,推行职称评定的“双轨制”:一方面,可仿效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的制度,在乡村任教达到一定年限,可自动晋升高一级职称或岗位,并及时兑现工资待遇;另一方面,可针对乡村优秀的青年教师,打破职称晋升的年限限制,推行乡村优秀青年教师职称晋升破格制度。

    在缓解亲子分割方面,建议通过制度设计,创新乡村学校的用人机制,对夫妻双方均是乡村教师或者虽不是同一职业但均服务在乡村的,教师个人可在自愿的情况下,选调到另一方离家近的学校工作,并在可行范围内解决调任教师的在校住宿问题,减少家校空间两地化造成的夫妻分居和亲子分离。

    第二,形成以“主要矛盾区先行”的治理行动路径。

    当前乡村青年教师的治理应精准识别“主要矛盾区”青年教师的现实需要,优先解决村小及教学点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困境,在乡村学校内部落实“先村屯,后乡镇”的乡村青年教师治理的行动路径。在治理实践中,对村小和教学点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进行精准识别,予以优先保障,努力达成政策倾斜点与村小教学点青年教师的实际需要的对称性。

    第三,创新学校管理对乡村青年教师的专业激励。

    针对乡村教学实际情况,建议秉持以青年教师专业擅长与学校教学客观需求相结合的理念,寻找教师任教科目分配以及教学任务管理的平衡点,减少人为及管理因素造成的青年教师教学知识短板,以此降低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困难,激励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搭载县域内、省域内乡村教师网络社区平台,发布和共享一些最新教育政策法规、教学科研实例以及经典的名师教学视频等,青年教师可通过网络社区学习教育教学经验,提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亦可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教育同侪,形成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弥补青年教师同侪交流缺位的专业成长困囿。此外,在现实场域中可通过加强乡村学校、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联系,通过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成长训练营或者工作坊等形式,打造城乡、乡村学校发展共同体,城乡教师,乡村教师成长共同体,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提供智力支持。

    为乡村青年教师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师培训,解决青年教师所教非所学、做科研求学无门的困扰。

    增强人文关怀对乡村青年教师的情感激励。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人员应定期走到青年教师中去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让青年教师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组织的关爱和温暖。另需为乡村青年教师创设温馨的交往环境。

    此外,针对当前乡村青年教师的婚恋难、嫁娶难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可联合县域内其他单位组织青年教师联谊活动,增加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解决教师婚恋难题。

    综上,课题组认为,立足实际、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特殊境遇与需求的精准施策,才是激励并支持有志青年在农村以及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的有效政策支点,对于稳定青年教师群体,构建一支肩负未来乡村教育事业建设者使命的青年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博士生)

    编者:我们希望这里是真正的圆桌会议,尽量接近理性,尽量远离口水,尽量富于建设性,谈论那些从胎教开始就争论不休的教育问题。为此, 我们拉出一张“教育圆桌”。

    jiaoyuyuanzhuo@sina.cn,等你发言。

王红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0月21日 06 版

乡村青年教师激励的政策支点在哪里
立德树人不能缺少“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