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0月24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既“面向未来”又“回归经典”

“振兴杯”引领技能行业发展风向标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金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0月24日   07 版)

    刚走出第十五届“振兴杯”赛场的许勇,摇头苦笑着说:“连设备都没怎么接触过,不太会用。”

    许勇是宁夏和宁化学有限公司的一名电工,他所提到的设备,是首次在振兴杯电工组决赛中出现的工业机器人配线调试考核。同他一样,很多电工选手都表示被这个“拦路虎”难住了。而相比之下,传统工具钳工的考核题目更像是“基本功”,多数选手感觉“已经快被淘汰的技术又活过来了”。

    这“新”与“旧”、“难”与“易”之间的反差,正是社会技能行业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走过第15个年头的“振兴杯”,其比赛项目和内容的设置和取舍,正在成为昭示和引领技能行业发展方向的风向标。

    而在选手们看来,“振兴杯”契合了行业技能发展的时代节拍,参加“振兴杯”赛不仅仅意味着争取高含金量的荣誉的机会,更是一个面对现实需求、能够学以致用、检验技术成色的竞技场。

    契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今年35岁的裴宁是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的一名教师,也是“振兴杯”赛场上较罕见的女性选手之一。

    今年已经是她第二次来到“振兴杯”的赛场,在3年前的第12届“振兴杯”赛上,裴宁曾荣获电工组的全国冠军。已经获得最高荣誉,为何再次参加?裴宁说:“我就是冲着这个工业机器人项目来的。”

    3年前的“振兴杯”赛场上,电工考题中的PLC编程难住了不少选手。在裴宁看来,如今的“工业机器人”也契合了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符合大的趋势”。

    “现在,工厂用的设备都偏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机器人是新时代电工所面临的一个新要求和新课题。可能在以前,这仅仅是工程师才需要掌握的技能,在未来,有可能成为我们普通技工新的必修课。”裴宁说。

    裴宁近年来最大的感受是,随着时代向前推进,对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曾在学校与企业之间辗转多次的她表示,技术工人需要不断地“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理论、实践、训练同样重要。”她说,为了让自己给学生的讲课更实用、更接地气,自己曾辞掉教师的工作,到企业里打磨技术近10年。“做了一些具体项目之后,再把那些做项目的经验教给学生,可能会比较直接一些,自己的感受也会更深。”

    而本届“振兴杯”赛便是她的又一次“充电”。

    “虽然眼下不能让所有的传统电工都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技术,但希望能够逐步来提高他们的能力。”裴宁说,“我要把这种理念带回给我的学生们。”

    裴宁的感受和许勇不谋而合。尽管许勇在参赛之前,只在书本上见过工业机器人,但他已经隐隐感受到工业机器人向电工走来的匆匆步履。

    他坦言,自己所在的企业还达不到可以天天和工业机器人打交道的条件。同一些沿海地区的选手相比,工人的技能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我虽然没有取得好成绩,但最大的收获是开了眼界、有了方向。”

    “工业机器人可以大大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未来一定会普及。”许勇表示,“这对于传统电工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几年前兴起的PLC编程技术,也曾让他面临同样的难题。

    “由于我们那里比较落后,当时没有设备,只看书是学不会的,很抽象。”他说,为了尽快掌握这门技术,自己用每月的收入,先后购买了相关书籍、电脑以及PLC编程硬件。“有了实物,才能去学、去操作。我们没有培训的机会,摸不到这个东西,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来到“振兴杯”的赛场,对许勇来说,更像是这样的一次“培训”。“如果不来参加比赛,就摸不到这个设备,想要学会操作就是痴心妄想。现在有了实际的操作经验,对以后的学习和训练,将有很大的帮助。”

    引领青年工人重拾“手艺”

    如果说本届“振兴杯”赛上的电工项目选择了“面向未来”,那么,钳工项目则选择了“回归经典”。

    蓝荣杰近年来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钳工在学校学的,出去都没有用,都被淘汰了。”

    他是福建理工学校的一名钳工技能教师,他解释道,如今,在一部分人看来,钳工的工作正在逐渐被机器所取代。“因为现在工厂企业的设备自动化程度都很高,把一块钢坯放上机床,可以很快地变成想要的样子。如果用锉刀、锯子一点一点磨,效率太低。现在的钳工干得最多的只是维修工作。”

    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的钳工教师李德贵也有相似的感受。“这几年,即使在各种技能比赛中,钳工和普通车工这些传统工种都已经快看不见了。”李德贵说,“学校里的学生也越来越不重视这些传统工种的技能。”

    但是在李德贵和蓝荣杰看来,传统钳工技能是基本功,无论自动化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手艺不能丢”。

    “应用得少了,并不代表它不重要,因为设备再先进,也需要人工去调试,而且只有纯手工操作,才能达到高精度的要求。尤其是像航空航天等大国重器上的精度要求,是机器达不到的。很多高精尖的产品里,都离不开我们钳工的手工操作。”李德贵说。

    让李德贵和蓝荣杰欣慰的是,“夹具零件的钳加工与夹具装配调试”等传统工具钳工考题出现在了本届“振兴杯”赛场上,这让他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振兴杯’大赛就像‘指挥棒’,能让学校开始重视这些基本技能,让我们觉得国家还是比较注重传统工种技术的应用。”蓝荣杰说,“同时,这对于年轻钳工的培养,也能起到很大的引领鼓舞作用。”

    他表示,本次考题除了强调基本功的考量外,还有对综合能力的评估。以前钳工的训练,大多是两块板的简单装配、调试,而在此次赛场上,出现了一整套包括零件、轴类、钢块等多种形式的组合件,“对装配的要求更高了”。

    “此外,以往的大赛中,各个零配件都会给出基本的尺寸,而在这次比赛中,很多零件都是要由选手根据其他的零件计算尺寸,要自己懂得换算,也是比较考验综合素质的内容。”李德贵补充说。

    事实上,这个看上去“传统”的比赛项目,也对选手们提出了极高的挑战,并非轻而易举。

    来自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矿山机械制造维修分公司的钳工选手纳纤参赛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精度的要求比日常工作高得多。

    “我们在工厂干活,能做到0.05毫米精度就可以用了。这次比赛要求的精度要达到±0.015毫米。这是我之前从来没有达到过的精度。”纳纤坦言,比赛产品多了、精度高了,这些变化体现的是如今国家对钳工的新要求。“现在提的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对于我们钳工来说,就是要打牢基础,向高精度、高标准方向发展。这是我参加本届振兴杯比赛最大的收获。”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在‘省赛’拿了冠军,后来却转行去卖蛋糕了,很可惜。”李德贵说,“作为一名钳工教师,通过参加此次比赛,让我对教学工作和行业的未来,重新有了信心。”

    参赛就是最好的“培训”

    无论项目是“新”是“旧”,当众多技能大咖齐聚本届“振兴杯”赛场之后,这场“华山论剑”显得异常残酷。对于很多参赛选手来说,“学习”是本届“振兴杯”赛的一个关键词。

    “我就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李德贵笑着说,“技工这个行业需要干一辈子学一辈子。赛场上高手如云,看见了差距,就有了学习和追赶的目标。很多人说职业院校学生都是‘坏孩子’,不服管。我们当老师的,如果没有自己看家的本领,没有拿得出手的好技术,学生自然不服。”

    如今已经是福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的蓝荣杰在赛后坦言,还有许多技能需要提高。“当时在赛场上,我对面的一个选手做得就非常快。”蓝荣杰说,“我们当老师的,可能平时指导学生多一些,自己真正动手的机会比较少。通过这次训练和比赛,自己能力的提升也蛮大的,对自己来说也是个学习的机会。”

    谈到赛场上的经历,纳纤用了3个字:惊呆了。“很多选手干活的方式方法跟我们就是不一样,细心、有思路。我刚一进去,站在那,人就蒙了,不知道咋干了。” 纳纤感叹道,“回去之后要继续努力,争取明年还来参加,拿个好名次。”

    今年35岁的许勇已经在电工这一行干了16年。“刚入行的时候,没有人教。为了学技术,我只能去偷学。”许勇回忆道,“那时候刚上班,什么都不会。看见别人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里面各种电路图和说明书,我总是趁他不用的时候,就抄一点,那都是他自己总结的经验。现在环境好了,有师傅带、有大赛练,国家也重视技能人才,对年轻技工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由于年龄的限制,今年已经是许勇最后一次参加“振兴杯”赛了。谈及此,他说:“回去后,我会把学到的东西都教给我的徒弟。我也开了眼界了,我所看到的东西、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回头我都会跟他们讲。把我所学到的经验教给他们,让年轻人传承好,能够在未来‘振兴杯’的赛场上拿出更好的成绩。”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金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0月24日 07 版

“振兴杯”引领技能行业发展风向标
让志愿垦荒精神薪火相传
西工大思政课改革:手机变学习助手 5G破教室围墙
全国志愿扶贫交流与研讨会在京举办
图片新闻
乡村社会实践是一堂生动的国情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