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将至,全民购物狂欢的集结号已经吹响:领取购物津贴、预付定金、组队抢红包……在这一年一度的购物“盛会”里,少不了高校学生的身影。一些同学摩拳擦掌,只待“双11”零点钟声敲响,与全国人民共同参与这个“几千亿的大项目”。
纵情狂欢的同时,问题接踵而来。高校学生是“剁手”大军中经济尚未独立的一个群体,疯狂消费后很容易陷入经济拮据。每年“双11”过后,且不说有人一次性透支半年零花钱,即便是分期付款,也会在接下来几个月背负略显沉重的负担。
不可否认,一些学生在购物节的非理性消费,与部分商家虚张声势、甚至用堪比奥数难度的优惠规则“引诱”消费者有关。但是,一些学生本身的冲动消费、跟风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习惯也难逃干系。
费用满减、价格打折、赠品优惠……每每遭逢眼花缭乱的促销商品,一些学生便按捺不住内心的“小激动”。在他们看来,平日价位高企的商品难得降价,不管三七二十一,买到就是赚到!头脑一热,购物车满了,余额却归零了。
那些一时冲动买下的“宝贝”最终物尽其用了吗?实际上,一些不顾需求抢购的商品最终被打入“冷宫”。洗发水还未来得及使用却临近保质期,鞋子穿了几次便默默躺在架子上积灰,衣服尚未拆包又“种草”了新款……商品快速迭代,一时冲动囤积的商品往往迅速被更加新颖、先进的产品取代。堆成小山的商品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既消耗了大学生原本就不充足的财力,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资源浪费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人对商家的促销攻势无动于衷,却因耳边反复回响着“买买买”的呼声而放弃阵地。在他们眼中,与同学共同成为“剁手”大军的一员才能彰显年轻人的新风尚。购物俨然成为他们参与这场狂欢仪式的入场券,购买什么不重要,关键是通过消费实现身份认同、融入社交圈子,在消费大军中随波逐流。
购物节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打折明目难免有诱惑力,如果能在此时购买真正对自己有用、又价格低廉的商品,也未必是坏事。只怕一些人在消费主义侵袭下,将购物节异化为炫耀的舞台。有的人在购物狂欢中不惜“重金”买下各类高档商品,在朋友圈晒出长长的购物清单,再配以诸如“接下来半月又要吃土”的文字,接下来“圈中”就会出现朋友们充满羡慕的评论。
然而,清空购物车易,清除心中的消费误区难。鼠标一阵狂点,留下的是空虚与苍白。高消费带来的满足感或许可以为自己披上一时“美丽”的新衣,虚假的“高大”却终经不过时间的淘沥。如何分辨“需求”与“虚荣”,如何在物质丰裕的年代提高精神追求,是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消费浪潮的拍击下,一些家境普通的学生甚至掉入非法“校园贷”的陷阱。如果不顾购物资金的来源,在消费上不甘人后,不惜借贷也要追赶潮流,只会在迷途上渐行渐远。一些真实案例中,有大学生直到不法分子找上门来,打破这场虚无的黄粱梦,才恍然大悟,悔不当初。
实际上,消费本身绝非坏事,适度消费甚至是满足学习需要、提升生活品质的必然手段。同时,身处从校园迈进社会的过渡期,大学生有一些满足社会交往需求、树立良好个人形象的消费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无规划、无节制、无理性的消费有百害而无一利,往往给个人生活、家庭经济带来难以承受的消费之重。尼尔·波兹曼有句名言: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购物狂欢中,如何避免购物节沦为“购物劫”,是一些同学必须思考的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理性消费渐成大学生的新共识。这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努力,也与大学生吸取教训、主动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有关。面对即将到来的这场购物狂欢,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剁手”的同时立足自身实际,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拒绝盲从、理性消费,从而更好享受电子商务带给生活的便利感、获得感、幸福感。
华东师范大学 王钰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