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一起受伤。
简斯维尔是美国威斯康星州南部一座古老的城市。它的好运百年来与通用汽车息息相关。当2008年次贷危机席卷而来时,简斯维尔的厄运也因通用汽车而起。这家久负盛名的汽车公司关闭了在这里的工厂。
那一刻,一切都变了。简斯维尔人的生活迅速跟工厂一起停摆。通用汽车本来是这座城市的齿轮,所有的关联产业,比如物流、装配、商超、地产,因它的勃兴而有存在的意义。原本,这里的中产阶级因通用汽车而骄傲。他们有稳定工作,有足够的时间与家人相处,薪资优渥,供养着大房子和子女的教育。甚至很多孩子可以预见自己的未来:他们将像自己的祖辈、父辈一样,成为通用的一员。
这本书如同一封恐吓信。
出版社推介这本书时用了一个骇人的假设,如果你人到中年,面临失业。如果我还没有一窥生活的残酷,没有体会过一点点社会的“毒打”,我会轻松地说,再找一份工作。可我如今能理解,当中年和失业发生了化学反应,这意味着:第一,你失去了稳定的饭碗;第二,你的自信和尊严将面临严峻考验。不是谁都会变成风暴眼里的少数幸存者。
作者艾米·戈德斯坦是《华盛顿邮报》一位资深的特约撰稿人。她凭借着自己在简斯维尔的深入采访和观察,还原了尊严的消逝和在希望中挣扎的人们。一位父亲,要在儿女面前一次次填写简历,然后被拒绝,再次就业而后再次失业。一个家庭,冰箱要靠还是高中生的孩子们兼职打工来填满。而当地就业中心和黑鹰技术学校组织了培训,给予了失业工人深造和再次竞争的机会,但是他们悲哀地发现,教育的尊严也在消逝。数据不乐观,他们无人能证明,知识和职业培训让人在萧条的职场上变得更有竞争力。
这本书里最令人难过的是一位名叫克里斯季的女性。她在失业后前往黑鹰技术学校就读,作为优秀毕业生,她选择了去监狱工作。但是没人能预知,这个由当地就业中心精心挑选的成功故事将以克里斯季的自杀告终。她的儿子患有创伤性应激障碍。她与通用倒闭后在外工作的丈夫感情逐渐冷漠,而与一位囚犯陷入爱河,并被举报。等待她的是调查甚至审判。而她选择服药自杀。
每一个环节似乎都没有致命性的错误,但是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组成死亡的拼图。自杀率在衰退的全美都在上升。而这些大大小小的打击一次次瓦解这个城市的“美国梦”:这里的人曾经乐观地相信,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命运如此冷静地回答所有人,生活不能轻易地以大团圆结局。当读者以为问题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解决,简斯维尔会重回黄金年代时,戈德斯坦也描述着通用简斯维尔工厂猝死带来的后果。作者明明白白地描绘着这幅图景,猛烈的打击如同暴雨一般,是轰然到来的,痛苦是持续的,漫长的,只有面对、接受,才能将生活继续,活在旧梦里只会让一切变得更糟糕。虽然,就算你面对了,也大概率会有着比从前更低的薪资,更差的福利。
从2008年开始,简斯维尔的痛持续发作着。久而久之,那些乐观的句子被各处展示,它渐渐变得让人们习以为常,渐渐没那么大的鼓舞作用,也有更多的标语不再单纯鼓吹着希望,而渐渐变得更贴近现实了。比如诊室门口的“生命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舞蹈”。当地学校2013年毕业典礼的主题叫“把握今天”,原因是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从“待命”到“永久关闭”,整整4年,《简斯维尔公报》终于在2015年万圣节前的周三,头版大标题写着《结束了》,宣布很多人心里工厂重开的渺茫希望彻底终结,简斯维尔迎来新的开始。此时距离最后一辆塔霍驶下装配厂已经7年。
但是,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轻易地联想到自己。简斯维尔的故事不只是技术工人遭逢危机会如何,也不只是一场过去的经济危机的后果。更重要的是,简斯维尔未尝不会是未来的智能时代,你我将要遭遇的巨大动荡。如何避免简斯维尔的困境,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在奥巴马的一次竞选活动中,歌手斯普林斯汀开场表演时说:“我今天站在这里,因为我活得够久,知道未来不是一场汹涌的潮水。它总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向我们涌来。”鼓声响起,他接着说:“一日长过一日,我们正处在那些漫长的日子中。”
《简斯维尔》不会是解药。它只是一剂预防针,一句让后来者别那么吃亏的经验之谈。而遗憾的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能期待危机到来时人与人之间保持着基本的教养和善意,却没法期待防患于未然真的能如同灵药,百分百奏效。
未来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考卷,如果你想知道其中一种答案,那就是简斯维尔。
《简斯维尔:一个美国故事》
(美)艾米·戈德斯坦
中信出版集团
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