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9月开始,我试着走进了深夜食堂。每周抽一个晚上,约上三五个闺女班上的家长吃宵夜,或豆浆,或砂锅粥,时段是夜里11点到凌晨1点。吃东西填肚子是其次,谈谈心、聊聊天,放松一下自己才是主要目的。
后现代都市的基本特征是传统时空概念日渐模糊,白天与黑夜的边界日渐消散,弹性化与灵活性的工作越来越多,工作与吃饭不再是白天的专利,睡眠与休息也不再是晚上的专属,选择白天睡觉、晚上工作的大有人在。深夜食堂、24小时便利店、全天候外卖等就是上述时代背景催生出来的新兴事物。
更深层次解读深夜食堂,它是快节奏和高压力都市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一种“应然”,是都市人对现代性(生活)的“反抗”。都市化与现代化的浪潮无孔不入,极少人可以做到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成年人的房贷车贷等经济压力,孩子们的学习和全方位发展压力,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引致的有形与无形压力,让每个都市人的生活趋于机械化、程式化和同一化,单调、乏味、憋闷与繁琐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体验。以我为例,每天早上7点不到就起床洗漱送娃上学,然后马不停蹄去上班,下班回家晚饭后奔波于孩子们各种兴趣班接送,回来得配合娃娃各种打卡、拍视频、讲故事、哄娃睡觉,晚上十点半可以消停下来,已算是值得庆幸之事。自从二孩出生后,我似乎习惯了每天这样子急匆匆、赶鸭子一般的生活。我相信,我的生物钟不是个案,是很多都市人的常态。
现代性同时对都市人的社会心态产生深远影响,我的一些朋友很想约闺蜜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远行,不理老公,不理孩子,可惜只是说说而已,现实很残酷;另外一些朋友抱怨夫妻关系早已平淡如水,但无力改变。。
深夜食堂给了我们超越平凡生活的机会,借小酒,我们开始打开封尘已久的心扉,袒露我们真实的内心,我们谈论兴趣、爱好与心之所向,我们就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和子女教育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我们变得团结、默契和友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兄弟、好闺蜜。
理解深夜食堂,我们不妨拆解这个词:
一、“深夜”,人往往只有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比较彻底告别白天的喧嚣与芜杂,内心才能真正平静下来,才能打开心扉和实地面对自己和自己的内心。
二、“食”,我们不只是在消费和吸收各种可见可感的美味佳肴,我们同时在消费精神粮食,因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和笃定。此外,我们还在消耗和释放潜藏于内心的负能量。故而,这里的“食”,有食、摄入、增加(正能量)和泄(压)、排出、减少(负能量)的双功能。换言之,做加法的同时,我们其实是在做减法。
三、“堂”,即齐聚一堂,对应学理上的自发性社群、社团等概念,用以对抗以个体化、冰冷和匿名为核心特征的原子化社会。
可见,深夜食堂,不止于经济面向所谓“夜经济”的概念,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指涉。期待更多的深夜食堂,在填饱我们肚子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心敞亮起来、轻盈起来。
姚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