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1月08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挑战杯”三十年足迹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1月08日   08 版)

    第十四届“挑战杯”  本版照片由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提供

    挑战之果

    前言

    1989年12月,清华大学等高校和全国学联、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这是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从此,开启了“挑战杯”竞赛光辉壮阔的航程。

    2019年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30周年。30年来,“挑战杯”竞赛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号召,主动顺应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坚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培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科技创新人才为己任,逐步发展成为共青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响亮品牌。30年来,从最初只有几十所高校参与、300多人竞争的小擂台,到现在包括香港、澳门、台湾高校在内的1000余所高校参与、2000多万大学生同台竞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挑战杯”竞赛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赛事,成为两岸四地青年学子交流创新成果、展示创新风采的重要舞台,“无挑战,不青春”成为中国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广大高校学子深刻的精神追求。三十年来,越来越多从“挑战杯”中走出的青年学生,高举创新旗帜,引领时代潮流,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成长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坚实力量,成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创新力量。

    今天,我国正处于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交汇期,培育强大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要求更加迫切。走过30年历程的“挑战杯”处于新的历史起点,需要重整行装再出发,致力科创育人,争取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挑战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竞赛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服务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和创新人才培养、服务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主责主业。

---------------------------

    第一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1989-12-20·清华大学承办)

    1989年,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会同清华大学等高校以及《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北京日报》等单位,联合发起举办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首届全国“挑战杯”竞赛由清华大学具体组织。

    开幕式在清华大学主楼大厅举行,闭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鹏、聂荣臻等中央领导同志为首届竞赛题词。组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校长张孝文致开幕词和闭幕词。教育部党组副书记何东昌在开幕式上讲话,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等出席闭幕式,评委会主任张维宣布了获奖名单。

    来自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2所高校的430件作品参加展览和比赛,其中参赛项目为396项。清华大学以总分640分的高分荣获团体总分第一,捧得“挑战杯”。华中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分别获得“优胜杯”。石河子医学院获精神文明奖。

    第二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1991-11-04·浙江大学承办)

    1991年11月4日至11日,第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浙江大学举行。本届“挑战杯”竞赛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51所高等院校,以及《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0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并由浙江大学承办。

    此次竞赛共展示了来自28个省份的168所高校带来的553项作品。这些作品涉及社会科学论文(法律、教育、管理等)、科技作品与成果和社会调查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以400分的总成绩摘得“挑战杯”,获得第二名至第六名的依次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清华大学。另外,本届竞赛还评选出了10个省级组织奖和20个学校组织奖。浙江大学获特别组织奖。

    竞赛正式定名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沿用至今。

    第三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1993-11-01·上海交通大学承办)

    1993年11月1日至8日,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240多所高校的近千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盛会。竞赛开幕前夕,江泽民亲笔为竞赛题写杯名。11月6日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了开幕式,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袁纯清、中国科协副主席叶淑华等领导出席了仪式并讲话。

    在参加竞赛的760余件作品中,来自北京大学等17所高校的19件作品获得一等奖,其中北京大学获总分第一名,捧得“挑战杯”。

    1992年,国家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提倡科研兴教、开展学生科技活动等,“挑战杯”竞赛响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作出调整。本届比赛更加重视综合性大学和文科院校的参赛组织工作。第三届“挑战杯”竞赛的《竞赛章程》规定,9个“优胜杯”中3个授予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经济管理(含财政金融)、政法、教育类等文科院校中团体总分名列前三位的学校。

    第四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1995-12-01·武汉大学承办)

    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起高校82所,共吸引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54所高校的863件作品申报参赛,有821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

    复旦大学以团体总分第一的成绩捧走了“挑战杯”。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理工、农医类院校“优胜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综合、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类院校“优胜杯”。

    1995年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挑战杯”竞赛办赛思路作出相应调整。本届竞赛的章程改变了过去主要是理科参赛项目的状况,将哲学社会科学科目加入其中。

    在本次比赛的成果展览上,国际业余科技发明协会(法国)应邀参加展览。这是第一个应邀参展的外国团体,也是“挑战杯”竞赛活动迈向世界的第一步。

    第五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1997-11-08·南京理工大学承办)

    1997年11月8日至11月12日,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南京理工大学举行。本次竞赛共有267所高校参加,其中香港地区高校5所。参赛作品共924件,按理工农医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社会调查报告和社科论文三大类进行评奖。

    在竞赛期间,第五届“挑战杯”竞赛作品展览同时进行。参加展览的339件理工农医类学术论文和发明制作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57所高等院校。清华大学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捧得“挑战杯”。获得“优胜杯”的为理工农医类院校的前六名和综合、语文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类院校的前四名。香港特别行政区5所高校的大学生参加了本次竞赛,树仁学院获得港澳“优胜杯”。

    1997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高校首次组团参与“挑战杯”竞赛。同时,本次比赛按照“挑战杯为社会办,社会共办挑战杯”的办赛思路,首次实行面向社会办赛。

    第六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1999-10-28·重庆大学承办)

    1999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重庆大学举行。参加本届“挑战杯”竞赛终审决赛的共有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290所高校的651件作品。香港特别行政区9所高校的40件作品直接进入终审决赛。澳门地区的大学作为特邀代表,携科研成果前来交流。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也派了代表和大学生科技作品参与交流。竞赛协议项目43个,转让总金额超过1亿元。复旦大学获得“挑战杯”。

    本届竞赛在重庆举办,这是竞赛创办以来首次走入西部地区和西部大学生,重庆大学还联合重庆电视台制作了12集专题片《挑战》。重庆市政府成为主办方之一,这也是省级政府首次参与赛事主办。恰逢1999年澳门即将回归,澳门地区的大学生也选送了作品参加展示。

    第七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01-09-18·西安交通大学承办)

    2001年9月18日至23日,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本次竞赛由西安交通大学承办,这是“挑战杯”竞赛活动开办12年来首次在祖国大西北举办终审决赛。本届竞赛以“关注西部、关注未来、关注‘挑战杯’”为主题,对于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届“挑战杯”竞赛共吸引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205所高校的1500余名师生前来参赛,共收到933件(含港澳作品54件)作品。复旦大学和东南大学共同获得“挑战杯”。

    本届竞赛首次实现了内地和港、澳、台大学生的同台竞技交流。此外,西安外事学院成为第一所参加“挑战杯”竞赛的民办高校。

    第八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03-11-20·华南理工大学承办)

    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华南理工大学承办。来自内地、港澳台和新加坡的375所高校的1159件参赛作品和选手,汇聚华南理工大学。竞赛为港澳地区高校设置奖项,香港9所高校、澳门3所高校共66件作品参赛,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地代表也参加或观摩了本届竞赛。

    清华大学荣获本届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捧走“挑战杯”。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港澳优胜杯”,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等18个单位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获特别组织奖。

    从本届竞赛开始,教育部正式成为“挑战杯”竞赛的主办单位之一。本次竞赛首次举办了大学生科技成果拍卖会,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大学生科技成果的拍卖。本届共有18件“挑战杯”竞赛作品成功转让,总成交额达到1300万元,其中单件作品最高成交额800万元。

    “挑战杯”竞赛组委会首次组团赴香港、澳门推介宣传“挑战杯”竞赛,引起了两地教育界、高校及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加坡也有高校组团来观摩。

    第九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05-11-19·复旦大学承办)

    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数量1171件,两岸四地共同参与项目竞争。

    复旦大学以总分420分捧得第九届“挑战杯”,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大学等20所高校夺得“优胜杯”。而清华大学由于累计三次捧杯,获得“挑战杯永久纪念杯”。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港澳优胜杯”,台湾淡江大学获得“两岸交流杯”。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18个单位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

    2005年两岸关系破冰,台湾地区高校首次正式组团参加本次竞赛。本届竞赛设立飞利浦科技多米诺大赛,成为国内大学生校际之间的首次多米诺正规赛事。本届竞赛首次以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最后的评审。

    第十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07-11-15·南开大学承办)

    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南开大学承办,2007年11月15日开幕。东南大学捧得“挑战杯”,23所高校荣获“优胜杯”。

    本届竞赛共有600余所高校的1100件作品进入全国竞赛。来自中国大陆31个省份、343所大学的884项作品进入决赛。中国港澳台地区的25所大学和6所国外大学选送近百件作品参与竞赛。台湾淡江大学获得“两岸交流杯”。美国耶鲁大学等6所国外大学获得组委会颁发的“国际交流奖”。

    决赛期间,南开大学举办了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系列论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报告会、学生科技成果转化洽谈会、港澳台高校学生座谈会。包括109位两院院士在内的161位海内外知名人士为竞赛题词。

    本届“挑战杯”竞赛首次面向国外高校,邀请世界一流大学的青年学生参赛;天津市科委专门为竞赛设立了“挑战杯”科研项目转化基金,对脱颖而出的科研项目进行专项资助,提供资金、政策、场地等有力支持。

    第十一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09-10-2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

    2009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

    本届“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共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7个高校报送的作品1387件,最终进入终审决赛项目为1106件(其中文科616件、理科490件),入围高校432个。赛事期间,组委会举办“国际大学生创新挑战营”等主题活动,同时,信息化的评审、高科技的开幕式以及文化底蕴深厚的作品展览展示设计都是本届“挑战杯”竞赛的亮点。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获得本届“挑战杯”。

    本届竞赛的创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竞赛信息化,组委会组织开发竞赛官方网站、完善全国大学生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第一次引入网络申报,网络评审的机制,评比全程实现网络信息化服务。二是竞赛国际化,组委会举办国际青年创新交流营,邀请国外知名高校和港澳台高校青年学生参与交流。三是竞赛产业化,组委会安排“大学生科技作品博览会”和“世界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促成园区企业和高校科技作品之间的知识产权合作。竞赛组委会和科学松鼠会还在“挑战杯”竞赛期间共同主办“科技嘉年华”活动。

    第十二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11-11-16·大连理工大学承办)

    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首次落户东北地区,由大连理工大学承办。自本届竞赛开始,实现竞赛从精英型向兼顾群众型方向转变,从比赛时的集中展示向日常化的科技创新活动转变,进一步增强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本届竞赛共有1900多所高校的近5万件作品实现了网络报备。最终305个高校的1252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港澳地区12所大学的55件作品也参加了比赛。上海交通大学获得本届“挑战杯”。

    本届竞赛首次采用了逐级报备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省级和全国三级赛制。首次设立“主宾国”制度,在扩大海外高校邀请的同时,集中邀请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参赛参展。俄罗斯是本届“挑战杯”的“主宾国”。

    竞赛宣传方面,开发建设“挑战杯”官方网站,同时开通了“挑战杯”新浪实名微博和人人网公共主页。“挑战杯”官方网站以公益模式建设“挑战杯”竞赛协作共享系统,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挑战杯”系列竞赛人才与成果等资源的使用、检索、遴选、对接和孵化功能。和中国移动合作,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打造基于手机互联网的竞赛作品发布、转让、孵化平台。

    第十三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13-10-14·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承办)

    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共有包括港澳高校参赛团队在内的531所高校的1464件作品进入全国复赛,最终454所高校的1195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

    竞赛评审委员会最终评出34件特等奖作品、104件一等奖作品、288件二等奖作品和710件三等奖作品,同时评出“累进创新奖”和“交叉创新奖”。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并列以总分480分获得本届“挑战杯”。团北京市委等21个省级团委获省级优秀组织奖,北京大学等142所高校获校级优秀组织奖。

    本届“挑战杯”竞赛增设了“累进创新奖”和“交叉创新奖”两个奖项。“累进创新奖”主要针对往届“挑战杯”竞赛参赛作品、参评作品或较当年参赛时有重要研究进展,或在作品孵化方面有明显成果,或得到学校支持基金跟踪培养,或被党政采纳予以实践等;“交叉创新奖”主要针对入围本届“挑战杯”竞赛的作品,参评作品须涉及两个及以上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方面突出体现作者的跨学科研究能力。

    本届“挑战杯”竞赛首次由省属“211工程”高校承办,首次在地级市举办,首次采用校地合作的承办模式。

    第十四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15-11-16·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承办)

    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承办。竞赛在评审方面取得突破,不再采用港澳学生参赛作品独立评审,改用混合评审,港澳和内地参赛学生统一安排答辩,接受评审。上海交通大学以总分450分与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并列第一名,共同捧得“挑战杯”。团北京市委等20个省级团委获省级优秀组织奖,北京大学等145所高校获校级优秀组织奖,周飞舟等160名教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本届竞赛实行“1+2”赛制,“1”即是主体赛事,“2”即是一项香港地区选拔赛及一项科技创新专项赛。这是“挑战杯”竞赛首次跨境联合承办。组委会开设“一带一路”海外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交流专区,邀请10个国家30所高校的大学生,参加海外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专区的展示交流,组织国内参赛学生与海外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创意创作等方面的研讨互动。

    本届竞赛举行“青年大学生创业板”股权众筹平台省部共建签约仪式,集中省内优势资源和政策打造服务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企业)的金融服务平台。举行中国(广州)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易会,推动“挑战杯”竞赛由“竞赛展示”走向“成果交易”。

    第十五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17-11-15·上海大学承办)

    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采取“1+2+X”的赛事体制,其中“1”是一项主体赛,“2”是“一带一路”国际专项和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挑战训练营两项专项活动,“X”是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外围辅助活动。上海交通大学捧得“挑战杯”。

    本届“挑战杯”竞赛的主办单位首次引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组委会在项目作品选题上加强引导,鼓励参赛选手参与战略前沿领域研究,并通过开辟“天使基金”创业绿色通道、举办创新创业高端论坛、创新型人才专场招聘会和创新成果交易会等途径,为优秀创新项目就地孵化搭建平台。举办“一带一路”国际专项系列活动、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挑战训练营、“挑战杯”港区选拔赛等活动,提升赛事的国际化水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1月08日 08 版

“挑战杯”三十年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