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合肥市瑶海区凝心聚力、锐意革新,以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强管理、提质量,全区课后服务工作有进展、有亮点、有突破。
“三大举措”重实干
1. 部门联动、层层推动。瑶海区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区委深化体制改革重点项目,序时推进。区直相关部门及各街、镇、开发区等形成合力,提供了人员队伍、资源资金等保障。学校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三点半”课后服务领导小组,课程中心、学生中心、事务中心各司其职,层层落实,扎实推进。
2. 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自2018年3月来,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实现了三步走战略。一是“巧”字当头初试点,2018年3月,遴选4所学校开展试点工作,各具特色,郎溪路小学巧借外力,大学生志愿者解决师资问题;蚌埠路第三小学巧借项目,人武部少年军校项目成为了学校“三点半”课程的重要支撑;琥珀名城小学巧搭平台,实现少年宫课程与“三点半”课程的深度融合;临泉路第二小学巧用资源,空中平台、风雨操场成为了农场、射箭的活动场所。二是“全”字当头高覆盖,2019年3月,38所小学全面启动课后“三点半”工作。35896名学生参与“三点半”课堂,参与率达65.01%。三是“质字”当头构体系,2019年9月,全区推进“三点半”课程2.0版,各校构建了“三点半”logo、工作手册、方便卡等。全区共开设课程1107门,逐步形成“1333”工作体系。
3. 构建体系、打造品牌。确定了“一个目标,三个平台,三项保障、三维评价”的“1333”工作体系,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依托“互联网+”、学校少年宫、特色社团三个主要平台;建立 “队伍建设、安全管理、绩效考核”三项保障机制;打造“学校、家庭、社区”三维评价模式。确保学生课后活动“有地去、有人带、有新样、有评价”。
“四有亮点”显成效
1. 课后活动有地方去。抓实基础设施建设,瑶海区人武部成立了少年军校;区文明办搭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团区委、区妇联带来了安全教育、家庭教育等特色项目;各街、镇、开发区开放社区活动中心、书屋、科普中心等场所40处,总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瑶海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素质教育中心、心理辅导站等都成了课后“三点半”的体验场所。
2. 课后学生有人带。建设起“本校教师+外聘教师+志愿者”的“三点半”队伍。全区参与教师1194人,占比50%以上。合肥幼专、文一篮球俱乐部志愿者为孩子们送去了专业课程。家长志愿者、非遗传人等也带来了“茶艺”“竹编”等特色课程。
3. 课后课程有新样。通过“互联网+”的形式,米果公益平台和双师课堂为区里提供了108门课程。学校少年宫12所,开设了40余门课程。特色社团共开设课程1000余门。和平路第二小学实现了葫芦丝课程全覆盖,少儿艺校更是让每个孩子都掌握一门艺术技能。
4. 课后服务有评价。家长、社区代表每学期通过微信评选“金牌课程”“金牌教师”等。学校建立了课后服务监管机制,对“三点半”实施的课程内容、安全管理等方面定期考核,在绩效中计算工作量,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评优评先等重要依据之一。各校在“三点半”实施中发挥党员模范作用,老师们自愿加入“三点半”工作,体现了奉献精神。
“五位结合”谋新篇
“三点半”课堂的实施拓展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创新德育机制,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学校内涵得到升华和提升。瑶海区将立足区情,努力做到“五位结合”,确保课后“三点半”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与高位引领相结合,让服务更规范;与主题教育相结合,让社会更满意。切实将百姓“烦心事”放在心上,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大调研,整合资源,让更多的志愿者、更多的活动场地为“三点半”工作服务;与课程文化相结合,让学校更优质。加强课程研究,实现“三点半”课程与学校课程深度融合,成为五育并举体系的重要载体,使学校内涵得到升华和提升;与育人目标相结合,让学生更开心。坚持目标导向,实现“三点半”育人目标与办学理念、育人理念深度融合,活动育人、文化育人,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后活动中体验生活、涵养心灵、提升素养;与家校共育相结合,让家长更放心。 努力争取家长共育,让家长支持“三点半”、让家长参与“三点半”、让家长评价“三点半”,学校、家长各施其力,在进步之路上不断前行。
合肥市瑶海区将进一步用心、用力、用情把开展 “三点半”课后服务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实事工程来抓,切实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努力破解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数据和图片来源:合肥市瑶海区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