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第16届挑战杯回眸

交叉创新效应走俏“挑战杯”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王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1月26日   07 版)

    “从校赛、省赛再到国赛,我们采取的是项目成员流动制,项目需要其他学科知识支撑时,我们再招募相应专业的大学生。”在“挑战杯”赛场上,宁波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费周瑛说。费周瑛是《传好中国文化:阳明文化对西传播的实践探索——基于〈传习录〉海外传播比较研究后的优化升级》项目的负责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这个项目一路冲到国赛。这也是宁波大学外语学院第一次走到“挑战杯”全国大赛的舞台。

    费周瑛的项目团队由来自英语、日语、德语、艺术设计、历史学、金融等专业的2名研究生、7名本科生组成。“‘挑战杯’真正让我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我们走到一起,求同存异、互帮互助,让项目从学术论文变为具有实用价值的落地产品”。

    像费周瑛所说的那样,今年参加第16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的项目在孵化和培育中,呈现出日益普遍的交叉创新效应:以导师传授知识为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互帮互助,让项目从实验室里静态的想法、单一的学术论文,变成越来越多可实践操作、可解决实际问题的“真产品”。

    这也与今年“挑战杯”设定的“交叉创新奖”不谋而合:以学生全面的“研究能力体系”为标准,颁给涉及两个及以上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方面突出体现作者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优秀作品。

    “这完全是学生自己的项目”

    英语翻译专业出身的费周瑛,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感兴趣,在课后找到研究生导师辛红娟,请教是否能基于专业知识,为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做些什么。

    “学生有想法是好的,我们作为导师,要以引导为主。”辛红娟以身处浙东地区为出发点,让费周瑛以凝聚王阳明思想的《传习录》海外传播为切入点,先做前期调研。

    有兴趣就有动力。费周瑛找到英语、德语、日语专业的本科生王宁、卢晨阳和罗琦,对《传习录》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传播情况进行学术文献调研,并向宁波大学的塔马塔夫大学孔子学院和冰岛北极光孔子学院进行问卷调查。

    团队成员发现,集王阳明思想大成的心学经典《传习录》目前仅有4种英文译本,其中美籍华人学者陈荣捷的译本最为专业。不久后,团队就完成了两篇学术论文。这已超出了辛红娟的预想,但费周瑛还觉得不够。

    “前期的调研只是阐释了阳明文化对西传播力度小的现状,但没有给出改善这一现状的路径。”费周瑛擅长研究,但社交能力差,为了进一步促进项目落地,外语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王智腾老师,向费周瑛推荐了英语专业本科生杨楠。

    怎样才能让《传习录》被更多人所熟知呢?一筹莫展时,有团队成员提出做漫画绘本。

    王宁和杨楠开始面向全校招募历史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阳明学院历史学专业钱律之、潘天寿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申熠辉经过选拔进入到团队中。

    “刚开始就只是画了两三幅,感觉成绩也不是很大。我又天生爱自由,他们总是‘按’住我让我画,一度也怀疑这项目还有没有意义。”申熠辉直言刚加入团队时,磨合成了最大的问题,“我要不断和钱律之对接,她负责校正漫画中古人服饰的色彩、物件的考究等。对我来说,跨专业的团队合作还蛮难的。”

    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在体味“搭档”二字的内涵。

    2019年3月新学期开学时,费周瑛拿着十几幅《传习录》漫画初稿交给辛红娟,学生们的成绩又一次超出了导师的预想。

    辛红娟带着漫画初稿请教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讲席教授、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 Ames),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任黄友义先生等其他专家学者,并将他们的肯定和意见带给了团队成员们。

    “这完全是学生自己的项目。我只负责学术把关以及各方协调,让学生放开手去做,学会汲取不同学科专业知识进行团队合作,而不是传统的由导师主导。”辛红娟说起这支团队,满满的自豪。

    目前,共计850页、402幅图的《心学智慧——〈传习录〉中英文双语漫画读本》已出了三卷,预计明年出版。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黑山孔子学院、加纳海岸角大学孔子学院、科罗拉多孔子学院、利比里亚孔子学院等都已将此作为辅助教材使用。

    “我又来参加挑战杯了”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挑战杯’国赛。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努力,使得项目升级。”早在2013年,三亚学院理工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老师闻福三就带着《海洋及流体测控实验装置》项目来到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赛。

    对闻福三来说,这一次的参赛,一定程度上是对2013年参赛项目的升华,否定了理想化的想法,落实了可操作的可能性。

    风能、光能发电都已经很成熟,但是波浪发电还比较新鲜。闻福三带着学生们研究了目前这一领域的相关专利,决定利用海南省的地域优势,做一款可以利用波浪发电的设备,让渔船在海面上行驶时,能更加便利、更加环保地进行充电。

    2013年,闻福三设想用滚轮导向,设计动齿条型的装置验证波浪发电的原理,但这仅仅是实验室里的一个想法,并且设备存在抗风浪能力差、稳定性差的缺点。

    两次国赛,五次省赛。闻福三用近7年的时间,升级换代设备,不断探索、实践、创新,从最初的动齿条型到同步带型,再到此次的链传动型,项目从实验室模拟装置变成了可以在大海波涛中利用波浪能发电的实际装置,并获得三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之前团队里的学生有的毕业了,我就带着新入学的学生继续做项目。项目成员也不仅局限于测控专业的学生,只要你对项目落地感兴趣,就可以加入。”闻福三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不能让学生走弯路,只有前期有了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的经验,才能快速在现实工作中找准定位”。

    目前,闻福三团队已与深圳市华顺高空作业工程有限公司形成合作,研发、生产千瓦级的波浪能发电装置。从最初参赛的一个创新想法到现在满足一定社会需求的产品,闻福三认为,“‘挑战杯’给了我们不断完善的机会,为培养能文能武的学生搭建了平台。几届学生共同传承、协助,也是‘交叉创新’精神的一种体现。”

    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王伯初也不是第一次带队参加“挑战杯”国赛,“这次是带着新项目来的,这个项目由生物学和药学两个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每次参赛我都告诉学生别只看重荣誉,而是要在大赛中学习别人的创新、协作精神,知道自己还存在差距”。

    今年的“挑战杯”中,像闻福三、王伯初这样的导师还有很多,他们用多次参赛的经验,顺应交叉学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趋势,带动一批又一批学生培育科创精神和交叉创新精神。

    “好搭档就要一起崛起”

    “一直记得被重庆普尔萨科技公司拒之门外的尴尬窘境。”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谢昆峰是《基于高强度瞬变脉冲磁场的异种金属焊接技术》项目的一员。

    “本科实习时,就接触过电磁脉冲焊接技术。”谢昆峰和几名同学想去重庆普尔萨科技公司学习专业化的电磁脉冲焊接技术。被对方拒绝后,谢昆峰一行人在回校的公交车上一言不发。

    “原理都懂,能不能尝试着把技术搞明白?”谢昆峰和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魏世勋,本科生陈丹、彭延林决定协作搞明白这一技术。

    “电磁脉冲焊接技术轻量化优势突出,已广泛用于汽车、航空航天领域。这项技术还涉及材料、通信等专业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沈婷、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学生梁欣、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生胡江柠、资源与安全学院学生何林浪也随着项目的招募计划加入团队中。

    从申请实验室到项目设计路径,从一次次的返工、熬夜做实验,到重庆普尔萨科技公司主动打电话商讨交流技术,谢昆峰和他的搭档们目前可以焊接3mm厚的金属板。

    “机械类的工作确实不是一个机械工程专业或者电气工程专业能全部完成的。”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老师彭文飞说。

    彭文飞是《增材-吹胀:新型铝合金液冷板的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指导老师,据他介绍,项目团队中的学生包括了不同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校教育阶段锻炼交叉学科的学生合作能力,研究生带本科生,发挥‘传帮带’的优势”。

    交叉创新效应在医学专业的学生中也较为普遍。

    “如果没有精神医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同学的介入,光靠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单一的成员组成,我们的项目走不到全国的舞台上。”温州医科大学《悔捐之殇:破解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困境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项目负责人陈泽伟说。

    作为医学生,陈泽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注意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悔捐率较高,大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也存在一定误解。于是,他萌发做一个筛查量表的想法,对捐献志愿者提前进行捐献意愿度的测试。

    量表设计中,需要考虑影响捐献者悔捐心理因素。因此,陈泽伟开始向全校招募心理学专业或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团队。丁芸就是此时加入团队的。

    “医者,不仅是要治愈患者身体,更要抚慰患者心灵。医护工作本身也是一个学科交叉频繁的领域。能够为项目锦上添花,也是学有所用了。”丁芸说。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王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1月26日 07 版

希望工程三十年对中国现代公益事业的贡献
交叉创新效应走俏“挑战杯”
着力健全青年志愿服务体系
湖北五峰:大学生村医服务山乡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