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否培养出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在天津大学日前举行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开幕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发出了对当下大学人才培养的拷问。
在他看来,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抓紧解决的关键性、基础性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教育部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的天津大学,率先推出了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方案。
此次改革方案最大的特点是,学校各项工作全部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重构顶层设计,建立与之配套的“一揽子”政策,将育人目标细化到每名教师的岗位手册上,为人才培养画出可操作、可量化的路线图。
我国是世界第一教育大国,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大而不强”的现象始终存在。从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看,中国仅排在第45位。
天津大学通过调研走访发现,重科研轻教学、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率不高、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够、全员育人意识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这让他们开始反思:现有的制度并未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在教学模式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缺价值塑造的问题普遍存在,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培养还考虑得不够,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形式上,项目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还没有广泛运用,未能真正实现从“教”向“学”的转变。在质量保障上,学生培养评价标准较为单一,领导责任落实不到位,资源配置不够精准和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尚未形成,校院两级的活力未得到充分激发。
金东寒认为,面对未来世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必须要从终身教育的视角重新审视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到底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怎么改良我们的教学生态?这些问题必须想明白、弄清楚。”
此前,学校在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天大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但“什么叫家国情怀?什么叫全球视野?怎么做才叫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金东寒追问了一连串问题,他认为,以往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方面花的力气不够,造成培养方案无法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举措不够具体,也没有落实到全员的岗位责任上,“每一项都必须有相应的观测指标、评估方法、培养载体及培养活动。”
为了向外界说明这次改革方案,金东寒用建造房子的“四梁八柱”做了个形象的比喻。“三全”和“五育”分别是地基和屋顶,“四梁”是培养“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目标,“八柱”是德育铸魂计划、智育固本计划、体育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计划、劳动教育淬炼计划等一系列攻坚计划。
改革最大的特色在于,再造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该校将通过落实管理责任、优化培养过程、保障资源配置、建立测量、分析、改进系统,设计科学的测量指标和分析方法,运用PDCA循环,让“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各项举措落地生根。
“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在逻辑是,只有控制过程,才能控制结果。”金东寒强调,优秀的人才不是考出来的,而是精心培养出来的,就如同优质的产品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一样。
“贯通”与“融合”是改革中一以贯之的关键词,学校强调要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当中,“让以工科见长的学生,兼具人文素养。”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说,改革就是要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为了充分激发教师投身教学的热情,引导教师回归课堂,该校将通过改革评价方法,以破“五唯”为重点,完善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评教“三位一体”的评教考核体系。对不同学科专业、岗位类别的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将“教学效果”的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职务评聘、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塑教育教学的新生态。
同时,学校将以“岗位说明书”的形式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育人职责,将《天津大学师德公约》要求融入岗位职责中,出台岗位“工作行为规范”和“负面清单”;从招生、入学、培养到毕业,对学生实现全环节、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同时抓住学生成长中的关键环节,分层次、分阶段教育;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从线上线下的空间维度,营造“一草一木皆育人”的环境氛围。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思考、谋划和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也是必须牢牢把握、须臾不可动摇的正确方向。”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表示,这一次就是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中。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胡春艳 实习生 张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