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2月0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女博士回乡种藜麦 让“洋庄稼”本土化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王豪 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2月03日   11 版)

    行走在1米多高的藜麦田间,吴夏蕊有过很多次欲哭无泪的瞬间。天气突变、村民不配合、找不到合适的试验田……摆在眼前的这些难题,让这个在大学校园待了整整8年的女博士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会念书不等于会种地”。

    累极了的时候,吴夏蕊会想起以前在高校当老师的“体面”,心中不免起了波澜,“创业吃的苦太多了”。然而一转头,田地里那些映衬在蓝天下红色、黄色、粉色、绿色的麦穗,又让吴夏蕊收起了“放弃”的心思。

    很多人都会问她的一个问题:“女孩子怎么会喜欢和土地庄稼打交道呢?”

    “我就是喜欢。喜欢清晨在田间散步,呼吸清甜的空气;喜欢田边露水打湿裤管的感觉。在我眼里,随风摆动的农作物就像一张张笑脸。”吴夏蕊说。

    在2015年创业之前,出生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的吴夏蕊在河海大学本硕博连读,完成了农业水利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及生态农业等专业的课程,并在读博期间联合国外一所大学和两所实验室,用Fortran和C语言构建田间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变化模拟模型,发表了SCI影响因子高达3.6的文章。

    “4岁上小学,本科毕业留校做辅导员,12个班级同学的电话号码看两遍就全记住了。硕士读了1年就开始读博士。”高智商、高学历,吴夏蕊无疑被众人羡慕。这一切,在她接触藜麦后发生转变。

    2013年是国际藜麦年。出于专业的敏感性,吴夏蕊发现了这种植物巨大的市场潜力——藜麦被誉为“植物黄金”,是宇航员专供食品,含有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含麸质,热量低,纤维素含量高,蛋白质可以和牛肉媲美。作为一种小宗作物,藜麦还可在营养缺乏的边际土地生长,对于恶劣霜冻、长期干旱、盐碱及较强的太阳辐射等均有一定的耐受性。

    “受长期大水漫灌和部分地区排水不畅等影响,宁夏的部分灌区出现了颇为严重的土壤盐渍化现象,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吴夏蕊想到了家乡的盐碱地。

    据统计,截至2013年,宁夏存在盐碱地180多万亩,尤其在银川市、石嘴山市一带的银北地区,盐碱地面积达到127万亩,占区域耕地面积的54%,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

    藜麦有着卓越的抗盐碱机理,在高盐胁迫下仍能保持非常高的种子萌发率。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挑动着吴夏蕊不安分的心,她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小目标:把藜麦引进宁夏种植,让有机、绿色、健康、营养、安全的食品成为撬动当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杠杆。

    这并非突发奇想。吴夏蕊说,在校8年,她有4年是在就业指导中心度过的,常常被身边创新创业的氛围感召。也曾经“小试牛刀”,通过举办活动解决了学术论坛的费用,还用宁夏的枸杞、大米、牛羊肉试验了江浙沪的市场。

    “从那时,我就知道创业是一件让人变得完美的事情,既能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又能收获分享的快乐。”吴夏蕊说,自己创业的梦想一直在孕育,就缺那点燃的“一把火”。

    开拓藜麦这块“处女地”,远没有想象中简单。很快,种子成了摆在吴夏蕊面前的一道难题。

    “美国销售的种子每100粒3美元,合4000美元1公斤,这个价格,农民无法接受。”为此,吴夏蕊一头扎进实验室,选种、育种、试种,在丹麦、荷兰等国高校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的帮助下,得到了3种纯度为99.9%的原种。

    经过孵化,原种最终转换成适合国内种植优良品种,将每公斤种子的价格控制在1000~2000元,株高、叶片干物质和籽实产量也有所提升。

    2015年,带着自己的实验积累,吴夏蕊离开温润的江南,回到塞上宁夏的大天大地,意气风发地向自己的梦想进发。

    “博士”光环似乎没有那么耀眼。农民对这种全然陌生的“洋庄稼”疑虑很大,没有人愿意种植,政府对吴夏蕊的推介也半信半疑,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连一块试验田都找不到”。

    倔强的吴夏蕊没有放弃。她再次发挥自己作为老师的优势,一遍遍向当地官员、老乡介绍藜麦,强调种植藜麦带来的好处。

    由于许多农民听不懂她的话,为了将自己的意思精准传达,吴夏蕊便请村干部作为“中间人”。在此期间,她也在不断学习,努力和农民打成一片。

    挨家挨户串门,一亩一亩地进行合作,逐渐地,曾经温婉、知性的女博士越来越泼辣、接地气,对各项农活儿也越来越娴熟。在银川市永宁县政府的支持下,她得到了第一块试验田。

    同年12月,在石嘴山市就业创业服务局和当地共青团组织的扶持下,吴夏蕊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成立宁夏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石嘴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开拓智慧农业项目,以农业技术研发为核心竞争力,分享优质的农作物种子、分享先进的栽培技术。

    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同时,吴夏蕊也不忘向外界介绍项目、推广产品。她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一方面扩展视野,学习他人的创业经验,也积极扩大宁夏藜麦的“曝光度”。此间,她还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栏目,成功签约融资。

    随着事业的不断扩展,这个扎根土地的女博士被彻底“绑”在了藜麦田里。

    为了提升产品品质,吴夏蕊带领团队成员,全力投入科研创新。3年里,团队申请了20多项发明专利,农民可在藜麦地充分使用机械作业,施用有机肥,不使用化学药剂,种出的藜麦实现了真正的绿色无污染。

    相比小麦、玉米,藜麦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缺乏专用生产加工设备,只能套用或改装谷子或其他作物生产使用的设备,但藜麦粒径较小,一穴两粒,很少能有设备与之匹配。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只能通过锥子点地、手工放种的方式进行种植,一天下来,五六个劳动力才能种完1亩地。成熟后的收割同样麻烦,要先用镰刀砍断枝干,再在打谷场碾压晾晒。

    “发展智慧农业,就是要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吴夏蕊再次拿出做科研的韧劲儿,与农机厂的技术人员交流想法、沟通磨合,采用3D打印等高科技,对传统农具进行改造,发明了手推式多行藜麦精播播种施肥机、精量定位覆膜多功能播种机等,实现多项作业一体化。

    后期加工中,藜麦麦粒体积小,脱壳、筛选的难度大,她又拿出个人积蓄并多方争取资金,投入400多万元,引进整套设备,进行创新改良,建成了国内较为先进的藜麦加工生产线,实现了藜麦烘干、除皂苷、研磨、脱皮、精选、分级包装自动化。

    严控品质的同时,吴夏蕊充分利用此前在江浙积累的资源,拓展线下销售渠道。与此同时,积极拥抱互联网,建起了“藜享商城”,通过用户的体验、反馈,实现对宁夏藜麦的口碑传递,并在做好藜麦原粮销售的基础上,着手藜麦茶、藜麦酒、藜麦凉皮、藜麦月饼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工作,延长藜麦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农产品高端化、特色化的路子,让来自宁夏的藜麦产品迅速走俏,公司年收入达到上千万元。目前,通过宁夏、江苏以及与海外多地协同工作的模式,吴夏蕊已经建立了藜麦育种和种植示范基地,宁夏藜麦育种科技研发中心,绿峰源博士工作站、实验室等,与甘肃、内蒙古、新疆等省区也有了合作。

    截至目前,吴夏蕊团队累计种植藜麦1.2万亩,带动农户超过150户,年累计临时用工量超300人次,带动农民年均增收2万元至3万元(是原本种植小麦、玉米的3-5倍),打破了宁夏地区常规农作物雷同化、低端化的格局,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子。

    麦熟时节,如火似霞的藜麦已然成为贺兰山东麓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众多游人驻足欣赏。藜麦对盐碱地的改良,也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土质不断向好。近期,项目核心区的检测数据显示,种植藜麦的土地,PH值有所降低。

    “要让更多贫瘠土地产生价值。”用科技改造农业,用知识服务农民,吴夏蕊心怀梦想,脚步依然坚定有力,她准备将自己的藜麦带到西部更大的天地。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王豪 记者 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2月03日 11 版

女博士回乡种藜麦 让“洋庄稼”本土化
睡在上铺的兄弟成了创业伙伴
临床需求痛点推动科研创新转化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