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特殊的环境中,打造怎样的校园文化、培植怎样的育人土壤,是百年老校兰州理工大学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也是该校创建文明校园的重要内容。
“厚植育人沃土,要让师生既懂技术、又懂文化,还能广泛了解社会,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情怀、敢担当的时代新人。”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深入凝练办学精神,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专业特性,打造出了内涵丰富、气质独特的校园文化。该校也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学思体悟结合,思政课活起来
“线上线下都能学,还有丰富的实训内容,思政课和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兰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邵彬彬从没想过,印象中有些枯燥的思政课会如此“有趣有料吸引人”。兰州理工大学的思政课网络平台连接到每个学生的手机端,每次思政课前后,邵彬彬都会在手机上了解课程相关视频资料。
自从有了思政课网络资源库,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海霞觉得,“要更加用心面对每堂课”。“学生知识面广了,带着问题来到课堂,若教师备课不扎实,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就站不稳三尺讲台。”刘海霞说。
除了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知识,刘海霞还自学了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也去其他思政课堂听课。此外,她还利用假期走进厂矿、企业、乡村、社区等地,搜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现实案例。
“思政课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还要关照现实,贴近青年实际,不断提高课堂的时代感、亲和力和针对性。”刘海霞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觉得“有听头、有收获”。
经过多年探索,兰州理工大学提出“123 X”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1”是一个立德树人根本目标,“2”是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教学,“3”是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x”是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
注重社会实践,是该校思政课的有益探索。近8年来,思政课教师连续开展“教师走基层”活动,深入农村、社区、厂矿、企业等地考察学习,将实践中收集的第一手案例用于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紧密结合现实。
走向广阔天地,实践中获真知
今年暑期,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大二学生邓雪琳第一次走进甘肃陇中黄土高原的大山,和其他5名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在定西市通渭县山区农村开展“深度贫困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社会实践活动。
兰州理工大学充分开拓外部资源,引导师生走出去,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增长见识、收获真知。
暑期海内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该校团组织牵头组织的一项品牌性社会实践。每年暑期,该校采取集中组队实践和分散返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典型示范和广泛覆盖,面向全校学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
针对理工科专业的广泛应用价值,该校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地方需求,设置理论政策宣讲、国情社情观察、脱贫攻坚行动、中华文化传承、“一带一路”调研等主题,深入乡村、社区、街道、企业,尤其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丰富活动,助力地方发展。
半个月的时间里,邓雪琳和同学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做访谈,了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发展需求,到实践结束时,他们拿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报告。
今年暑期,来自该校电信学院的大二学生徐洪骐和同学则用了半个月时间,踏访了井冈山的每处革命遗迹。其间,他们用新媒体技术做出了18部介绍井冈山革命故事的片子,丰富了学校微团课视频教材。
兰州理工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还走出国门,活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2016年开始,兰州理工大学俄语系就组织学生前往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同时广交朋友,增进中外青年大学生友好交往。”兰州理工大学俄语系主任李亚林说,内容丰富的对外交流,让大学生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增进了中外相互了解,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民心相通。
培育独特精神气质,红柳精神代代传
“带着简单的行装,脚踩黄土踏上兰工坪,在无水、无实验、无教授、师资水平不高的艰苦条件下,开始了艰苦办学,60年如一日。”日前,正值兰州理工大学百年华诞之际,该校电信学院举办了题为“薪火相传话师魂——陈希平先生从教60周年”的座谈会,会上,陈希平回忆道。
1959年,陈希平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甘肃工业大学(现兰州理工大学)电工教研室任教。作为自动控制学科带头人之一,在陈希平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该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获得二级博士点,成为重点王牌学科。“60年从教,陈老师完美诠释了不怕吃苦的奉献精神和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是学校红柳精神的真实写照。”电信学院副院长陈伟说。
红柳是西北地区一种普通而常见的植物,扎根盐碱荒漠、生性坚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扎根西北一方土地,历经百年艰辛探索,兰州理工大学打造出了以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内涵的“红柳精神”。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红柳精神在一代代理工人之间传承,成为师生独特的精神密码。据介绍,兰州理工大学70%的毕业生留在了西部工作,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有贡献”的特质,深受西部地区用人单位好评,该校也被誉为“西部地区工程师的摇篮”。
红柳精神滋养和塑造着兰理工人。多年来,兰州理工大学积极推进以红柳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将红柳精神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教育和引导毕业生热爱西部、扎根西部,在西部建设发展中建功立业。
“红柳精神是学校办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兰州理工大学凝聚人心、鼓舞力量、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多年来,红柳精神在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丁虎生说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马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