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志交会的澳门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方咏茵显得格外兴奋,她带着澳门大学志愿者协会的项目获得201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示范项目,入选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她说,活动规模盛大,可见祖国对志愿服务的投入和支持。“与各地志愿者朋友的思想碰撞,对我们协会未来规划和加强湾区交流起着重大作用。”
近年来,志愿服务成为粤港澳参与公益实践、参与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粤港澳三地志愿公益组织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港澳同胞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形成了凝聚人心、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的强大社会功能。由团广东省委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联盟”,搭建起大湾区志愿公益团体国际合作网络和交流平台,帮助港澳青年更好地融入湾区发展。
11个联盟成员将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实施,发挥各自优势资源,深化志愿服务组织业务开展和深度合作发展,包括互相开展观摩交流活动,互派志愿者领袖及骨干开展短期实习及培训计划,定期轮流组织志愿服务工作业务交流圆桌会议等。
广东以“青年同心圆计划”为统揽,对接并长期联系150家港澳台青年社团,通过“大湾区青年家园”整合大湾区青联专业及社会力量、培育志愿公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同时,依托香港青年服务团、“情义两地行”粤港青年志愿服务合作营、西部计划等品牌项目,支持港澳青年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走进西部、走进基层、走进社区。
值得关注的是,“i志愿”系统、注册志愿者证将于今年12月7日开始在澳门应用推广,届时在数据交互、嘉许激励等方面推动粤澳志愿服务融合发展。
令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全球副执行主任Toily Kurbanov(托利·库巴诺夫)印象深刻的是,目前有超过1.35亿志愿者在中国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注册,这意味着每年几乎有10%的中国人通过服务为经济贡献16.44亿小时。据估计,全球有超过10亿的志愿者,贡献了全球GDP的2.4%。
志交会从广东广州起步,又回到广东东莞,志愿服务已经融入了广东人的血液中。今天,i志愿系统登记实名注册志愿者已经超1100万,每10人中就有1个志愿者;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达11万个。可以说,广东已经成为全国志愿服务制度建设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1999年,广东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广东青年志愿服务条例》,2010年修订为《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后来持续推出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统一全省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推进行业和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等方面一系列制度安排。“社工+志愿者”的联动机制,使得广东省志愿服务一张网的创新,转化为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固化下来。
近70%的广东地市团委设立了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没有专门机构的地市团委也有内设部门重点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确保志愿服务工作有专人、有经费、有阵地,实现志愿服务事业化发展。该省21个地市均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所有县(市、区)均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实现省市县三级组织网络全覆盖。并且在文化、卫生、体育、消防、环保、媒体、法律、金融、助残、税务等20多个行业已建立了志愿服务组织,跨界整合志愿服务专业力量。
早在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覆盖全社会、与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首次将志愿服务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进行顶层设计。广东抓住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起突出作用的关键领域,尝试探索形成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的“广东方案”。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晓红指出,志愿服务能促进青年的社会融入与青年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从世界范围内来讲,青年都是参与志愿服务非常大的群体,青年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完成自身的社会化。“社会化是青年发展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个社会化不是在象牙塔里面就能完成的,需要走进社会,近距离地接触社会。”
“社会提供的志愿服务,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买不起的问题,二是买不到的问题。”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张祖平认为,志愿服务在整个社会建设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将会由补充地位走向核心的地位。目前,获得服务主要渠道有两个:政府提供和向市场购买。
“渔人计划”特殊少年儿童艺术教育、志愿驿站、关怀街友(露宿者)、小丑医生等一大批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数不胜数。一大批志愿者成为五星级志愿者、获得志愿服务金奖,从志愿者中走出了中国好人、道德楷模、时代先锋……
团广东省委书记池志雄认为,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志愿服务除了分配资源、传递爱心,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信任的重构和社会价值的倡导,唤醒公众的责任与担当。广东推动形成“志愿服务+数据认证+守信激励”志愿服务的生态闭环,为创新社会治理智能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广东较早试水“志愿服务+互联网”工作,抓住“志愿时长认定权”,广东将“i志愿”系统打造成当前全国志愿服务领域数据标准最严格最透明、产品体系最完整的平台之一,也是首个完整覆盖一个省域的志愿服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该省创新“资源整合分配模式”,在国内首创发行提供公益激励保障和消费优惠的“注册志愿者证”,为志愿者提供身份识别、保险保障的同时,探索以“持证志愿者刷卡消费、发卡银行爱心捐赠”的方式带动社会资源整合再分配。此外,还进一步丰富“志愿时长应用场景”,将志愿服务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机结合,立足志愿者尤其是青年群体在教育服务、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需求,出台激励政策和优惠举措。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