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自贸区“朋友圈”后,苏州工业园区,这个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先行者,正以“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精气神,再一次瞄准“最高水平”,开启了新攀登,奔向更高处!
11月19日,苏州工业园区重磅发布《园区管委会关于促进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要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3年投入30亿元,聚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和金融高质量集聚发展等7个重点支持方向,给予落户补贴、经营奖励和人才奖励等6大内容支持,其广覆盖之面、高含金之量、力度之大让人为之惊叹。
同样自我加压、自我革命,放出令人震撼“大招”“绝招”的还有:“首创性”推出保税检测区内外联动、“关助融”和“空运直通港”等12项制度创新;发布《苏州工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进一步擦亮“亲商服务”招牌,奠定发展新优势……
进入“自贸区时刻”,苏州工业园区人继续谱写新时代“园区经验”,倡导“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工作精神,部署“改革再出发”,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瞄着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而不断努力。
设立苏州自贸片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赋予苏州的光荣使命,也是苏州工业园区迎来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机遇。
自9月1日挂牌以来,苏州自贸片区按照中央和江苏省委、江苏省政府赋予的功能定位,牢牢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机遇叠加实施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叠加联动优势,主动试、大胆闯,不断向高处探索。
全力奋进,皆因使命在肩。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表示,承载着自贸片区建设、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现代化建设试点三大重托,未来,苏州工业园区将立足改革开放大局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更大的开放、更高质量的创新、更深刻的改革,努力开辟出一条既具有园区特色、又具备推广价值的现代化建设路径,为全市全省改革发展、为国家顶层设计提供更多探索成果、实践范例。
-------------------
对标国际一流 深耕改革开放“试验田”
9月1日,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举办挂牌仪式暨动员大会,打响了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的发令枪。
苏州自贸片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范围内,面积60.15平方公里,涵盖了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金鸡湖商务区、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等功能区的核心区域,占了实施范围为119.97平方公里的江苏自贸区一半之多。
为何将江苏自贸区过半的实施范围放在苏州片区?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祝欢表示,这源于苏州工业园区拥有良好的开放型经济基础、完备的产业条件、领先的开放创新优势和成熟的运行机制,更易于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
25年前,苏州工业园区吸收了新加坡带来的全新开发建设理念,可以说是接轨了当时全球高水平,自此一路攀登,留下了闪光的足迹。25年来,工业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吸收、融合创新,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园区经验”。近日召开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20次会议明确将苏州片区建设作为下阶段的双方合作重点,将其打造为中新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中新合作赋予了苏州自贸片区独具特色的实践内涵。25年来,开放创新已经成为工业园区最强大的基因,并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超千亿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实体经济强劲,营商环境高效、快捷。
充分利用好苏州工业园区现有的发展优势,也让苏州自贸片区建设拥有高起点。改革创新是园区的基因,其实在自贸区落地前,园区一直开展着各领域的差异化探索和集成化改革工作。园区正在努力的改革方向与江苏自贸区《总体方案》中对苏州片区的定位高度契合,这表明园区之前的创新探索实践受到了认可,自贸区的落地,则让园区更加理直气壮的加速了改革创新。
自贸区的扬帆启航,标志着园区再次承担起国家战略使命赋予的新任务。当前,苏州自贸片区正围绕“一区四高地”建设,不遗余力地立足实际、突出特色,走出一条自贸区建设的“苏州路径”,为园区继续走好改革开放“必由之路”增添新“动力源”。
围绕打造“全方面开放高地”,工业园区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高标准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重点探索“走出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位于白俄罗斯的中白产业园已有了工业园区专家团队的身影,接下来园区还将走出去在缅甸、印尼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
围绕打造“国际创新高地”,园区坚持在开放环境下进行自主创新,积极布局海外创新中心,打造国际化、开放型创新体系,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的集聚。为打造“高端产业化高地”,园区加快了先进制造业集群、现代服务业集群“两群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与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全面融合;此外,还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集成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化治理高地”。
“自贸区不仅要解决自身发展动能问题,更要为国家层面上解决共性问题探索路径,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充分彰显自贸区建设在改革开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表示。
勇当“探路者”制度创新再造发展新优势
改革创新是园区与生俱来的使命职责,园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改革发展、国际顶层设计提供更多探索成果、实践范例。2015年,园区获批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园区以来,已累计实施130项重点改革,其中国家级先行先试任务24项,目前19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10项在全省推广。园区人不断追求深度创新和颠覆创新,以政策优势催生发展红利,以制度优势支撑发展先行。
按照第五批自贸区国家提出来的差别化改革试点任务,园区下决心把此前好的成功实践复制集成为我所用,实现“换道超车”,按照功能定位,围绕建设“一区四高地”目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这一领域尽快有所突破,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成果。
11月14日,苏州自贸片区挂牌当天力推的7项创新举措之一——打造保税检测区内外联动平台在园区正式落地。
事实上,全国首单保税检测区内外联动业务10天前就已产生。11月4日,园区西奥检测咨询服务公司,一票货值为569.75美元的进口待检测LED灯样品顺利通过保税检测外发方式在区外合作实验室开展检测。
“从浦东机场审核放行到园区完成各项通关手续,送达实验室,除了节约相关税费近800元外,更重要的是节省了2天时间。”承接西奥公司外发检测业务的苏州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切实享受到了苏州自贸片区改革创新的红利。
保税检测区内外联动平台的落地,标志着苏州自贸片区“在全国首家试点打造保税检测集聚区”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区内外联动的保税检测新政策,有助于充分发挥综保区功能,促进先进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拓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发展。”苏州工业园区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负责人表示。
自贸试验区历来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苏州工业园也在“争第一、创唯一”传统的激励下,在全国形成大量激励政策和措施。
自贸区落地以来,苏州自贸片区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自贸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围绕“一区四高地”功能定位,苏州自贸片区致力于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六大任务的框架下,正着力在贸易便利化、产业创新发展、金融开放创新、跨境投资、知识产权保护、聚集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开展特色化突破性的制度创新。
两个月来,苏州自贸区片区已连续推出12项改革举措,涉及产业转型、物流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降低融资成本等多个方面,释放出了强大活力。
备受关注的“关助融”项目将企业在海关的进出口贸易信用数据引入征信体系,帮助企业在银行或金融机构增加担保授信额度,再由园区经发委向相关企业贴补部分利息费用和保函费用,大大缓解了因银企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构建出更全、更广的企业融资分析数据池,进一步降低贷款或担保风险分析成本。
“事实上,作为园区打造亲商服务升级版的一项具体举措,‘关助融’项目早在今年6月就在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小范围试点,首批6家小微企业由中国银行提供了5500万元的授信额度。”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办公室副主任王咏梅说。
搭乘自贸区的“快车”,截至10月18日,参与项目的商业银行已由最初的1家扩大到24家。目前,共有50家企业提交申请,其中24家企业已完成授信,审批金额达5.89亿元,还有26家正在审批中。
申请参加“关助融”,康纳机械制造(苏州)有限公司很快就完成了纯信用贷款流程,成功申请1000万可循环使用的贷款资金,实际利率低于市场水平近70%,年度节省利息45万元,其中,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在基准贷款利率上,贴补利息21万元,大幅度降低了融资成本,给企业良性经营树立了信心。
随着园区港增设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实行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级管理等举措的深入实施,制度创新不仅为工业园区健康发展、长远发展提供持续的制度保障,也为苏州片区高水平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最强动力。
到年底,苏州自贸片区还将会陆续推出更多的创新举措,进一步奠定发展新优势。
战略红利释放“催化”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
挂牌两个多月来,苏州自贸片区的发展可谓蹄疾而步稳,日新月异。作为反映苏州自贸区片区活力的风向标,同比上升48%的企业注册数表明了企业对自贸区巨大发展潜力的一致看好。
苏州自贸片区挂牌当天,就有恒力集团全球运营总部、金光科技产业园、微软创新赋能暨生态加速计划-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MTU中国区域总部等32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近800亿元。
“恒力入驻园区,就是要抢抓自贸区红利。”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表示。作为签约项目中体量最大的项目,恒力全球运营总部项目投资超100亿元,预计年产值超1000亿元。这也是恒力集团在国内设立的一个运营总部。
11月18日,全球食品饮料包装领先企业康美包追加投资,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了亚太三厂的奠基仪式,显示了康美包集团对苏州工业园区的重视和信心。该项目总投资达人民币14亿元,预计2020年投产后,将为亚太地区食品饮料行业客户提供世界优质的包装、服务和先进的解决方案。
“磁场效应”的显现,让越来越多企业将目光瞄准了自贸区,于此同时,自贸区建设也为区内产业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
“作为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企业,自贸区对于我们十分重要,制度创新带来了仪器设备进口的便利,让公司受益匪浅。”10月28日成功在香港上市的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博士表示。作为原创新药研发企业,亚盛医药致力于在肿瘤、乙肝及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等治疗领域开发创新药物,已构建拥有8个1类新药的产品管线。
苏州工业园区是苏州“三大法宝”——园区经验的诞生地,园区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园区的亲商环境、服务意识,一直以来都有口碑。得益于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这里不仅成为吸引国际人才、企业的“强磁场”,更成为激发这些顶级带动者能量的“催化剂”。
苏州工业园区是公认的国内颇具创新活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这里集聚了全国生物医药领域2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2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20%以上的新增生物一类新药批件。尤其是在以PD-1/PD-L1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研发这一热门领域,国内已上市的三款国产PD1单抗新药全部来自苏州研发或生产,其中两款在苏州工业园区。
“自贸区新政落地后,产业园内430余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将成为直接受益者,同时也将极大提升园区对于生物医药研发企业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总裁庞俊勇说。
不单单是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高端装备产业也借力自贸区“风口”蓄势待飞。作为国内为领先的客车制造企业之一,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打造的海格客车销往东南亚、中东、美国、澳大利亚、欧盟、非洲等120多个国家,高端车海外销量达5万辆。
“无人驾驶的一些零件设备需要国内外联合开发,比如智能摄像头的研发需要搜集不同地区的红绿灯数据模型等,自贸区正帮助我们逐渐打破相关壁垒,促进联合开发共享进程,加速了技术和企业的发展。”苏州金龙海格客车汽车技术工程师司炎鑫说。
11月19日,苏州自贸片区服务业发展又迎来重大利好,苏州工业园区重磅发布《园区管委会关于促进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要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3年投入30亿元,聚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和金融高质量集聚发展等7个重点支持方向,给予落户补贴、经营奖励和人才奖励等6大内容支持,覆盖面之广、重点之突出、支持力之度大,让人为之惊叹,充分释放了发展服务业的坚定决心。意见的出台,成为推动园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助力园区向长三角服务业发展高地不断迈进。
可以预见的是,站在自贸区的风口上,随着战略红利的不断释放,苏州工业园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都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加快新一轮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苏州自贸片区更多的变化让人期待。苏州自贸片区,潜力无限,未来可期。
(数据来源:苏州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