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的高校开始“严把教学关”,进入为大学生合理增负的时代,一些大学生“混日子”的情况逐渐成为历史。如今,不少大学生面对的难题成了“我该怎么学”。学业辅导,这个看似幼稚的内容,如今“需求量”越来越高。
面对这一问题,不少高校都开始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设置了学业指导机构。但是不少机构是“牌子有了、见效不大”:一方面是大学生在学习方面东碰西撞,不愿在学校老师面前袒露自己的困境;另一方面这些机构门可罗雀,因难以吸引大学生而成为摆设。
高校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学习,成为这个严字当头时代里的关键问题。
大学生:找不到学习方法是常事
“在大学学习,多半要靠自己。”
在北方一所普通高校就读文科类专业的大三学生雨茵说。在学校的几年里,她一直紧跟学校的课程安排努力学习,但是她发现,学校在课程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比较照顾平均水平的同学,学有余力的自己还需要自学去深挖和补充。
而从专业发展上来看,雨茵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行业实际情况脱节较大。在几个行业单位实习之后,她发现“自己以前看专业都是‘隔层纱’的”,在未来发展上,她感觉“学校能提供的帮助和指导不大。对于专业,也曾有过‘信念感’的动摇”。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通过采访多名在校大学生发现,在学习方面,“靠自己”成为绝对的主流。高中的那一套学习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合大学。如何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很多大学生表示,在学业发展上,很少能得到学校的帮助,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不久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实施的“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调查显示,本科院校所面对的主要学生群体包括:虽然自主性学业参与度较高、但对未来尚未形成明确规划的“目标探索型”学生(占比10.4%),既无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自主性学业参与也较低的“学业倦怠型”学生(29.2%),虽抱有清晰的自我发展目标定位、却在行动上滞后的“志行脱节型”学生(32.8%)。在本科院校中,近42%在校生对于未来没有清晰的生涯规划。
对于北京一所双一流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王芳楠来说,几年的大学生活是迷茫和摸索的过程。
“大一的时候真的挺迷茫的,因为之前不太了解这个专业,来到学校才发现自己不是很喜欢,对很多课程也没有太大兴趣。我上课时经常在想:我到底在学什么?我以后要干什么?……这种‘怀疑人生’的感觉挺多的。”这让王芳楠十分失落,曾经差一分错失的专业也成为她心中的“白月光”。
家长没有办法给出专业的意见,学校里没有老师可以帮她权衡利弊,王芳楠只能坚信自己喜欢的“白月光”就是正确的学业发展方向。好不容易,她申请到了这个专业的辅修机会,但是大一大二时可供辅修的课程少,很多课程都选不上,中间她一度感到自己可能不得不放弃了。如今,大三的她正在拼命修两个专业的课程,但无论从情感上还是时间投入上,她都更加钟情辅修专业。
在学习方法上,虽然听的课比自己的同学多,但王芳楠一直“GET”不到老师的重点。“老师们现在都习惯用PPT,有时候我就很迷茫,不知道该记什么,哪些是重点、考试要考什么”。
如今,王芳楠又面临一个难题:考研方向是辅修专业,很难在学校里找到相关的指导和支持。“无论是考研还是保研,我都不知道可以通过什么渠道获知自己需要做哪些准备。现在只能通过师兄师姐的经验去尝试”。
严字当头,大学生也需要学业辅导
事实上,对清华大学里的高材生来说,怎么学习也是一个难题。
10年前,清华大学曾对2004年-2008年间该校心理辅导中心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数据进行过一次统计。数据显示,在该校受理的心理咨询求助中,有70%的求助者是需要发展性帮助的,其中有30%以上的问题涉及学业方面的困扰。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依靠现有的心理辅导中心老师就能解决的。
2009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内首批专门针对学生学业问题的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在创立之初,一直有人问:能考上清华说明学习能力很强,为什么还会有学业问题?该中心主任耿睿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清华学生在学业上的挑战其实很大。从选哪些课、是否修读双学位到整个大学期间学业如何规划,困难和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
复旦大学学生学习发展中心的成立,源于一次学生们的“学习危机”。该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徐阳表示,2013年,学业困难的学生原本分散在专业基础课里,后来在大类基础课里集中呈现,学业预警人数、试读人数、退学人数都呈现了增长趋势,因学习问题引发心理问题的人数也明显增加。
发现问题后,复旦大学立刻做出了反应。“经过调研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应对压力等方面都存在问题,他们迫切需要在学习和发展两个方面获得专业指导。在这个背景下,2015年,在前期辅导员、书院导师、学生组织的工作格局基础上,学校成立了复旦大学学生学习发展中心。”徐阳说。
如今,我国承载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学生庞大的数量、多样的背景让大学的学业辅导工作面临很大的难度。
“这么多学生进入高校意味着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意味着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意识到多样性带来的可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静寰表示:“更多的学生在同样的课程学习当中会有不适应,会有困难,所以多样性的学生需要多样性的学习指导和学习帮助。”
对于高校学业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余先亭在2019年高校学业辅导工作研讨会上表示,“随着00后进入高校,他们自主意识进一步加强,眼界更加开阔,特别是在融媒体时代的环境中,很多大学生产生了迷茫,部分学生对‘为谁学,为什么学,学什么’等问题认知不清晰,无法产生学习的内生动力,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不及时等问题。”
与此同时,余先亭认为,高校学业辅导体系还未完全构建形成,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参与学业辅导的意识和能力仍待提升,学业辅导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还有所欠缺。
学业辅导亟需专业化支持
学业辅导,不仅是“辅导功课”。
根据全球最权威的学业咨询国际专业协会——全球学业咨询协会(NACADA)在其学业指导手册《什么是学业指导》中给出的定义,学业指导是一种发展性过程,帮助学生认清他们的人生和职业目标,并通过教师帮助他们实现这些目标;同时也是一个决策过程,学生通过和指导者交流获得信息,认识到自己所受教育可能带来的最大潜能。
如今,当大学进入严字当头的时代,国家已经从宏观上着手推动高校的学业辅导工作。
今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要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如今,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学业辅导机构,配备了专兼职的咨询师,有力支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
清华大学一项针对“985工程”高校学业指导工作的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39所“985工程”高校中,已有26所高校成立校级学业指导机构,占比67%。对比2017年,仅两年的时间就新增了10所。
徐阳介绍,复旦大学根据本科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将一年级的学业指导重点定位在适应,二、三年级重点定位在提升,四年级的重点定位在拓展,经过10多年探索和实践,中心对于学业困难的学生早发现早干预,对学习拔尖的学生早关注早培养。
在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将不同类别学生常见的学习发展困惑,分为学习科研、能力提升和生涯规划三大类十余小类,通过一对一咨询、讲座工作坊、具体的课程答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点有面”的指导。
当前,不少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正在从孕育期迈入职业化阶段,但是,如何让学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还需要高校付出更多的努力。据了解,如今不少高校的学业指导机构还是“虚拟状态”,机构人员由其他部门老师兼职更是常态。国内高校的学业指导机构基本都挂靠在某个校级机构下,主管机构包括学工部门、教务处、团委等,这也导致“专业力量没有抓手”。
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詹逸思表示:“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变化很快,学业指导其实很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学科支持,如此,我们才能科学把握学生实际行为习惯和学习规律。”
“要做好这项工作,专业化的支持不可缺少。”詹逸思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