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是为了唤醒历史记忆,传承精神价值。在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双重纪念语境下,我们以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观察视野,对青年与国家、青年与社会、青年与政治等重大关系进行研判,既有利于把握青年运动发展的特质和趋势,也思考阐释中国青年运动的新价值,从而增强当代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
发生在100年前那场由青年知识分子发动的五四运动,促使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探索发生根本性逆转,爱国青年在多重比较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五四理念构成中国现代人格的必备要素,主体意识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此后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推动现代政党的诞生,从此成为领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政治力量。
中国青年自五四运动登上历史舞台,在长达100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扬五四精神,同全国人民一道,反对强权,抵御侵略,艰苦奋斗,锐意创新,迎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推动国家、社会日益走向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实际上燃烧的是青年激情,依凭的是青春力量。我们如果以五四运动为起点展开反思,主要是考察现代理念、现代意识的启蒙何以在青年群体中持续,中国青年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中如何发挥作用。如果以新中国成立为起点展开反思,则主要考察在新国家、新社会、新制度的交互作用下,青年运动是如何促进国家制度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青年又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对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考察,可以基于两组逻辑展开。第一组为横向逻辑:一是政治逻辑,政治时空的变迁决定着青年运动的政治方向。二是社会逻辑,社会时空的变迁扩大或压缩青年运动的社会空间。三是青年逻辑,青年的代际变迁影响着青年运动的呈现形态。第二组为纵向逻辑,一是解放的逻辑,广大青年紧跟中国共产党在追求民族独立的同时,也实现着青年的独立;在解放社会的同时,也是解放青年自己。二是建设的逻辑,广大青年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也建设自己的家园;在开创社会新风的同时,也塑造青年的灵魂。三是改革的逻辑,广大青年同全国人民一道,在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体制和机制的同时,也改变自己的人生境遇;在建构国家现代化的同时,也实现人的现代化。
在“100+70”的双重纪念语境下,回望中国青年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党的正确领导是青年运动的成败关键。中国青年运动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离开了先进政治力量的引领,只凭青年的激情和冲动,难以持久,也难成大事。历史已经证明,在过去的90多年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攻坚克难,砥砺探索,赢来了民族的新生和现代化的新曙光;历史还将证明,在未来30多年实现强国梦的征程中,同样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举旗定向。相应地,中国青年运动也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才能保证运动的科学方向和良好效度。尽管每一场青年运动的发生发展,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因素和现实逻辑,但如果离开远见卓识的谋虑规划和有效力量的策动组织,只能误入他途或无果而终。
第二,共青团是青年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动员者。中国共产党是青年运动的领导者,所谓领导者,有时是直接发出政治号召,有时则是创造社会氛围。中国共青团是青年运动的组织者,所谓组织者,是奉命而独立开展工作,从事具体的宣传发动、组织动员乃至调配整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的全部工作和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党的奋斗目标、政治纲领、战略部署展开的。于是,“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是共青团工作最大的政治逻辑。
第三,青年自觉是青年运动得以勃兴的深层因素。所谓自觉,是指青年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是一种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在青年运动的舞台上,青年是充满激情与想象的自觉的行动者和创造者。愤怒是青年的天性,生理禀赋使然;而奋斗则是青年的天职,社会使命使然。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青年运动100年的历程,也是从“禀赋”青年到“使命”青年转换的过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人的现代化是基础性工程。
第四,植根民众是青年运动得以持久的动力源泉。中国青年运动产生于中国社会土壤之中,与社会各阶层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年运动要达到影响社会、变革社会的目标,必须遵从人们的认识水平、思维习惯、传统风俗、道德伦常和价值取向等,与广大民众同向而行,通过有效的工作获取更广泛的认同和最有力的支持。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任何脱离人民群体的事业都将一事无成。这是一条历史铁律。
胡献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