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前沿·速递

“听”和“嚼”曾是一家 怎么就分了手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2月16日   08 版)

    李氏源掠兽显微断层扫描重建图 毛方园/供图

    李氏源掠兽生态环境和陆家屯动物群重建图 赵闯/绘

    这是一场来自1.24亿年前的特殊“分手”,主角一个是管“听”的器官,一个是管“嚼”的器官。

    是的,很久以前,负责“听觉”和“咀嚼”的器官是一体的。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毛方园、王元青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等学者合作,基于1.24亿年前的李氏源掠兽化石发现:曾经一体化的听觉和咀嚼器官,为了适应自然选择,提高听觉和咀嚼的效率,两个模块逐渐分离。

    不久前,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了这一成果的论文。其中提到,这块1.24亿年前的化石完好地展现了听觉和咀嚼器官两个模块,在基干兽类中演化分离节点的表型特征,分离的听觉和咀嚼器官,使得哺乳动物的听觉更加灵敏、咀嚼更加高效。

    据该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毛方园介绍,模块演化是演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相结合的一个概念。生物体可在不同层次上分解为小的形态、发育或者功能单元,它们在发育和基因调控上相对独立,在演化中具有不同变异速率,能够在不影响其它模块形态功能的情况下,独立地接受自然选择的作用。

    脊椎动物的前肢,就是一个同源模块演化的例子,可以进化成翅膀、鳍或人类的手,但并不影响其它部分,如后肢的形态及功能。

    来看这次科学发现的主角——基于早白垩热河生物群陆家屯层中三维立体保存的6件标本,研究人员利用显微断层扫描和三维立体重建等方法,建立了一个对齿兽的新属种:李氏源掠兽。毛方园说,“取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文章的作者之一,于今年10月逝世的中国早期哺乳动物研究奠基人之一李传夔研究员。”

    研究表明,李氏源掠兽在咬合咀嚼过程中,下颌除了开合运动,也具有横向移动和沿长轴方向的转动。这种下颌咀嚼时的多向运动过程,很可能是导致兽类中耳听骨与齿骨、麦氏软骨脱离的选择压力之一。

    毛方园说,近20年我国辽西地区发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中,爬兽等的骨化麦氏软骨、辽尖齿兽等的听骨,提供了从下颌中耳到典型哺乳动物中耳之间演化过渡模式的证据。然而,在过渡型中耳中,听骨虽然脱离了齿骨,但仍与骨化的麦氏软骨紧密绞合,后者与齿骨相连;因此,听觉和咀嚼的功能尚未完全分开,相互还有影响。

    如今这个李氏源掠兽多件化石标本的出现,首次展示出一个关键特征,即听骨与麦氏软骨之间无骨质链接,代表了哺乳动物演化中听觉与咀嚼模块分离的关键节点。

    毛方园告诉记者,一系列完整、连续的化石证据还表明,分离的听觉和咀嚼模块,增强了它们的“各司其职”演化能力,听觉器官具备向高灵敏度高频听力发展的潜力,咀嚼器官也获得牙齿和咬合方式多样性演化以摄取不同食物的可能性,从而导致现生兽类哺乳动物的繁盛。

    据她介绍,得益于高精度显微断层扫描的结果,李氏源掠兽化石研究还揭示,基干兽类哺乳动物在早期——至少1.2亿年前——有5块中耳听小骨,长度仅5毫米,并首次获得5块听小骨的具体三维形态。如今,哺乳动物只有3块中耳听小骨,另两块听小骨,一块演化为附着听膜的外鼓骨,另一块已在演化过程中丢失或融合到听骨链关节上。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听觉器官的重要部分,中耳接收信号,内耳向大脑传递信号,如今这块李氏源掠兽化石研究还发现,与中耳听骨紧密相关的内耳,其耳蜗管以直线方式向颅基部延长,但已到达极限,代表着哺乳动物耳蜗用不同方式增长,以提高听力的一个演化“试错实验”。

    “李氏源掠兽化石的多项研究成果,都为发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证据。”毛方园说,兽类今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成功,和它们祖先的各种成功、失败演化实验分不开。而听觉和咀嚼模块的分离,就是这种演化成功的一个例子。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2月16日 08 版

来,给生病的土壤来一针“疫苗”
“听”和“嚼”曾是一家 怎么就分了手
电池革命如何“定义”未来出行
像乔布斯那样做一个基因组测序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