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经常刷各类短视频手机软件,对各种鼓吹成功学的“大师”一定不会陌生。一些看似励志的演说,让不少台下观众和观看视频的网友都为之一振。然而,这些所谓“大师”真是能传道授业解惑的高人吗?近日,深圳警方查处了一家疑似以课程培训和企业营销为幌子,从事诈骗和传销活动的公司,抓获了多名在网上流传很广的所谓“成功学”和“营销学”的大师,涉案资金超过2000万元。
到底是什么样的“大师”,可以让一些学员卖了房子为他们的营销课程交学费?警方调查后的真相可以说是让人大跌眼镜:这些“大师”其实都没上过大学,有的曾是小公司业务员,有的曾是小工厂老板,有的是生意失败后加入的,有的是也是听课时被拉拢进去的。不确定有多少人在得知这一真相后会幡然醒悟,但是,这样的案例再次说明一种常识——远离随便许诺你“成功”的人。
有人将成功学形容为“正确的废话”,但是,谁会为明码标价的废话而埋单呢?事实上,这些标榜“高大上”的营销课程,不过就是一般的传销模式披上了成功学的外衣。这从他们的套路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晰:第一步,拉人头,发展学员;第二步,包装大师,培训洗脑;第三步,诱骗签约。
这样的骗局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在保健品传销如“权健神话”等大白天下,且相关部门加大对线下传销的治理后,更要警惕传销活动转战网络,或是通过自我包装变得更隐蔽。对此,不仅个人需要多个心眼,监管措施也应与时俱进,以最大程度压缩传销“生意”的生存空间。正如这次被查出的案例所示,它们首先是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推广造声势、获得用户。对此,一些网络平台也有必要加大相关信息的筛选力度,与监管部门形成联动,合力阻止新型传销在公共空间招摇撞骗。
成功学的生存土壤正是人性的固有弱点,比如走捷径,比如希望得到激励。但是,正因如此,社会更不该为这些容易“得逞”的成功学骗局创造“宽松”的发展氛围。一些普法工作要有针对性地跟进,相关部门也要给社会提供准确的治理预期。像不少传销企业在回应外界质疑时,总是理直气壮搬出一句百试不爽的话——如果我们违法,国家早就查我们了。这样的说辞,权健等企业此前也经常使用。事实表明,不是不查,只是时候未到。所以,治理触角更灵敏一点,完全可以少让一些人“中毒”上当。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被抓的“营销大师”对诱骗对象的设定非常精准——多是创业人士或者中小企业主。从他们身份的包装就可见其“良苦用心”,比如,直接先后服务过200家市值100亿元以上公司、累计帮助创造营收超过500亿元的投资家、战略家、企业家导师。这样的身份,无疑深得一些面临发展困惑的中小企业主和创业者的认同。随着当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中小企业发展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相关治理层面也应有所侧重。
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