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首都气质里的老城保护与民生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2月31日   02 版)

    92.5平方公里的北京东、西城,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被定义为“首都功能核心区”。12月30日,北京市公开征求意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勾勒出了未来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样子: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

    这意味着,未来,千年古都要依照规划草案,书写一份老城保护与复兴的答卷,这其中既要打造优良的政务环境,也要创建一流的人居环境。

    这份规划草案在正式批复前,将有30天公示期,留给公众建言献策。

    十六个字描绘首都核心区气质

    规划草案用16个字描述了首都核心区的气质: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

    为了实现这样的城市形象,规划草案作出的布局是,加强空间秩序管控与特色风貌塑造,延续古都历史格局,烘托两轴(两轴指中轴线和长安街)统领、四廓定界、平缓开阔、壮美有序的整体空间秩序。同时,还要保护好传统文化基因,通过公共空间和建筑形态精细引导,形成凸显传统风貌基调的眺望景观、城市色彩与第五立面,绘就千年古都菁华、东方人居画卷。

    根据规划草案,首都核心区将实施最严格的建筑高度管控,以凸显老城整体空间形态特征、展现舒朗壮美的空间秩序。

    核心区或将被划定为古都风貌保护区、古都风貌协调区和现代风貌控制区3类,相关部门根据分类对建筑风貌与公共空间进行差异化管控与引导。

    对首都核心区的规模与结构,规划草案提出要“调整优化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建设总量”。

    首都核心区将适度提高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比重,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比重由现状11.1%提高到12.2%。公共空间面积占比由现状34.4%提高到38.9%。

    未来,首都核心区将严格控制建设总量,形成适宜的建设密度。科学利用地下空间,加强地上地下空间统筹利用。

    “老城不能再拆”,坚持“保”字当头

    “老城不能再拆”是规划草案中的核心要义。规划草案明确,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与根基。要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坚持“保”字当头,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实施老城整体保护,精心保护好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

    规划专家介绍说,“北京城”的独特不仅在于其个别建筑物的丰富历史意义和艺术表现,更在于其具有计划性的城市整体,宏伟而庄严的布局,所以规划草案还特别明确要保护格局,强化老城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依托城址遗存、棋盘路网、历史水系、九坛八庙的保护,运用多种手段让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规划草案提出,老城保护要最大限度留住历史印记,未来要加大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健全遗产登录的常态化机制。同时,分批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地区,分批公布历史建筑、传统胡同、历史街巷及历史名园保护名录。

    留住京味也是老城保护的题中之意,规划草案提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留住更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字号、老物件、老手艺,生动讲述老北京故事。

    规划草案还提出要推动文化探访路线建设,分区域形成主题鲜明的10条精品探访线路,营造特色景观视廊,保护景山万春亭、北海白塔、天坛祈年殿等地标建筑之间的36条景观视廊。

    打造一流人居环境,让老街坊过上现代生活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李晓江看来,规划草案最突出的亮点,除了着笔政务功能、历史文化保护外,还特别强调民生的改善。他注意到,规划草案提出要着力改善市政基础、交通、养老、辅幼、文化、体育等设施。

    规划草案提出,要围绕社区、街区、街道三级公共服务生活圈,补充完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特别是“一老一小”就近使用需求。这个过程中,要加强管理机制创新,提高公益类设施土地使用的灵活性,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和服务短板调整功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要。

    规划的制定者还研究了适合建成区和传统平房区空间特征与功能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和原则,为居民提供有特色、有内涵、有温度的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

    如何让核心区内的平房区、老旧小区更宜居?规划草案提出,要完善平房院落储藏、厨房、卫浴、采光等功能,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强平房区公房产权管理,逐步推动申请式退租,改善居住条件;建立可持续的维护更新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更新,让老街坊过上现代生活。

    构成核心区的北京东、西城共有32个街道,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32个街道在规划草案30天的公示期内都设立了“微展厅”,邀请居民为自己的家园提建议。

    本报北京12月30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世昕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年12月31日 02 版

古有大禹治水 今有“小禹”护河
中宣部、人社部发布2019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
浙江“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
北京2020年医保门诊封顶线提高至4000元/年
漳州团组织捐建近千个爱心图书角
四部门发文:中小学、幼儿园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
中国联通为西藏革吉县3000孩子戴上“暖冬围脖”
湘潭市市场监管局着力培育“后备军”
90后检查工长王睿:精益求精的“铁路工匠”
太原局集团介休车务段:青年服务品牌闪亮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