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水之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杰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刻。他要赶在圣诞节前,每天将社里的96吨蜜橘发往俄罗斯。这个合作社凝聚着周边5个乡镇近千户橘农的期望。
丹江口是我国北缘地区最大的鲜食柑橘生产基地,但在42岁的王杰记忆里,10多年前,家乡的橘子平均三四角钱一斤,“农户等着果贩来收购,收多少、给什么价,都是别人说了算。一些差一点的果子只能烂在地里。”
王杰的父亲也种橘,同样面临这一困境。此前,王杰在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工作,他观察到,在深圳,同样品质的橘子经过打蜡、分级、包装后,售价能高出许多。
2006年,他辞职回乡,用30万余元的积蓄建成打蜡厂并投产。开业1个多月,就为周边橘农及外地橘商加工柑橘600余吨,中介交易800余吨,橘农每公斤橘子增收0.1元至0.14元。
为开拓市场,王杰到北京、哈尔滨、广州等地的大型批发市场考察,主动与当地客商联系。他发现,要想将家乡的橘子卖出更好的价钱,不仅需要对橘子进行商品化处理,还得带动更多农户不断改良橘子品质。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2年,王杰发起成立了水之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一方面,他请来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丹江口市农技局的专家,手把手教乡亲们如何科学剪枝、施肥,推行密改稀等技术提升橘子口感;另一方面,他还到内蒙古满洲里、新疆塔城等地推介家乡蜜橘。
对标出口标准,从橘子采摘到分级、清洗、冷藏、托运,合作社对每一道工序严格把关。2014年,合作社的蜜橘第一次走出国门,销往俄罗斯。
山沟里的橘子到了外国人的餐桌上,这在当地橘农中引发轰动,大伙儿种橘热情高涨。凉水河镇汉江村62岁的王忠先此前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扩大种植规模、精于管理,去年,卖橘收入7万余元,成功脱贫。
“在我们这儿,搭乘合作社快车,种橘卖橘脱贫的农户数不胜数。”王杰介绍,这两年,合作社每年卖出蜜橘近2000万斤,其中,销往俄罗斯800多万斤,每斤单价平均提升0.3元以上;仅柑橘一项年产值就达2000多万元,就地解决农户就业150余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