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广州时,22岁的湖北农家姑娘邓文清有很多憧憬,却苦于自己只有中专学历。
针对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的“求学圆梦行动”,解决了她的烦恼。2019年3月,就职于中海物业管理广州有限公司的邓文清在工会、公司、学校的多方帮助下,顺利入学国家开放大学(广州)实验学院物业管理分院,为自己“扎根广州”的梦想默默蓄力。
自2016年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启动“求学圆梦行动”以来,实施单位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的各成员单位已招收15万余名职工学员,通过与企业联合定制专门针对企业的专业、为员工铺设“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之路等方式,为社会输送近万名技能人才。
“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是众多一线职工能够“圆梦”的重要因素。
广州电大就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以广州市新概念眼镜视光职业培训学校为办学基地,开设了国家开放大学(广州)眼视光学院,为已进入和拟进入眼镜视光行业的农民工搭建起一条“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的圆梦之路。
该学院院长林倬生说,广东眼镜视光行业从业人员约有10万人,其中大部分来自乡村,缺乏知识技能。为此,该学院实施“咨询引路+技能培训+资格鉴定+学历提升+送教上门+代办资助”等独特手段,创新教学服务模式,为学员量身定制圆梦方案。
针对一线职工“工学一体”的需求,国开大眼视光学院开通线上直播课程,以积分形式鼓励大家线上自主学习,通过QQ、微信群等形式提供交流讨论、问题咨询的渠道,还不时安排专业老师送教上门,手把手教授。
不少学员打工一段时间后,会萌生创业的想法,眼视光学院又专设了“学历提升+创业培训”的教学项目,辅导学员创业。
来自肇庆市宾亨镇的85后容子洲通过不断提升,从一家小眼镜店的学徒成长为眼视光行业的高级技师、高级考评员、质量监督员。2019年春季,他成为国开大眼视光学院的第一批大专生,弥补了自己“有技术欠理论”的遗憾。
成立“行业学院”“企业圆梦大学”的办学做法,“六网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送教进企业”“学习不脱岗”的学习方式……短短3年,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已然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不少地区也因地制宜,探索出有益经验。
面对工科办学中实验设备缺乏的短板,泉州电大主动实施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集中与分时授课的办学模式。校企按照教学大纲及技能岗位要求,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企业及普通高校合作共建,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车间及高校的工科实验室,强化实训环节。
得益于此,福建万龙金刚石工具有限公司的涂伟锋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技术骨干。他告诉记者,初中毕业后,为减轻家庭负担,他外出务工,一次次因学历不足被拒之门外。2005年,他来到万龙,从最苦最累的活儿做起,一步步被提拔为车间副主任。
然而,面对复杂的机械设计,涂伟锋仍然力不从心。2016年,抱着提升自己的想法,他报考了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成考大专,完成了两年半的学业。
有了理论知识的支撑和专业老师的帮助,此前一些困扰涂伟锋的技术难题迎刃而解。2017年,他申报的《废旧开刃机再利用和功能多样化改进》获得福建省总工会颁发的百万职工“五小”创新三等奖,成为泉州开发区的“十佳职工发明人”。
2019年,涂伟锋再次报考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在提升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决。
教育系统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工会部门组织动员,一种各方合力推进、多方共赢的继续教育新模式日趋完善。
据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吴国荣介绍,目前,福建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已将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纳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服务指南》。与此同时,以资金配套助力项目推广,经费奖补年预算金额近3000万元。
越来越多从中获益的农民工主动变身“领路人”,以身示范,引导同乡同学同事入城,“工学一体来追梦”。
宁德电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周日弟创办了徳京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施工过程中,他发现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再次向母校寻求帮助。
在国家开放大学和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的协调支持下,宁德电大第一个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项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班在德京集团开办,29名一线工人参加了学习。
除项目为每位学员补助3000元学费外,企业包揽剩余学费,毕业后每人再奖励2000元。该专业设置的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均为企业急需的实用专业技术,员工边学习边掌握技术,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