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1月0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左手品牌竞争 右手合资合作

谈判桌上的中国汽车巨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1月09日   T04 版)

    1月8日下午,smart合资公司全球总部落户战略签约仪式在宁波举行。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后排中),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左二)等见证签约。资料图片

    投入运营还不到1个月,浙江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新建的停机坪就将迎来一批来自德国斯图加特的特殊客人。

    2020年1月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控股”)和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双方组建的smart合资公司正式成立。该合资公司全球总部设在宁波,将在中国及德国分别设立营销中心,负责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

    近年来,各车企“合纵连横”的戏码频频上演。在德国大众总部沃尔夫斯堡、美国福特总部底特律,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总部吉林长春、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总部武汉和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长安”)总部重庆,往来的航班中不时出现一些脚步匆忙、行色匆匆的车企高管。

    “这次大家都坐到谈判桌前,谈的不是怎么卖车,更不是怎么进行市场换技术,而是大家一起进行技术攻关。甚至还有中国企业帮助跨国车企做产品开发和全球规划。”有业内专家感慨说,舞台没变,台上的角色却变了,“10年前、20年前可完全不是这样。”

    车轮上的全球化带来新动力

    “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吉利控股具有雄厚实力。我们期待与吉利控股的持续合作,共同将smart最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推向全球市场。”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未来smart将推出多款车型,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据了解,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4亿元人民币,吉利控股与梅赛德斯-奔驰各持股50%。值得注意的是,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工程研发则交由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

    在这家新合资公司总部所在地宁波,吉利汽车研究总院已经在此“安家”多年,试车场内引擎、电动机发出阵阵轰鸣,万亿级汽车产业链初具规模。

    “能够主导smart工程研发,说明吉利全球体系能力获得了戴姆勒的高度认可。”有分析人士指出,近几年,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已在制造和部分研发领域走在全球前列。“中国制造已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中外合资、合作也因此迎来了更加平等互利的新环境。”

    无独有偶,2019年11月7日,丰田汽车公司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协议,宣布于2020年在中国正式成立新公司,开展纯电动车及该车辆所用平台和零部件的设计、研发等相关业务。此前,比亚迪与长安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设立以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合资公司。此外,双方还将围绕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出行等领域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

    最值得一提的是,与改革开放之初“只卖车、不研发”的中外合资模式不同,比亚迪与丰田、吉利与奔驰的合资项目是跨国巨头同中国自主汽车企业开展“技术对等”的整车开发合作。这说明,中国不仅有诱人的市场规模,也有独特的创新土壤,而这将深刻影响全球汽车企业“合纵连横”的大棋局。

    对于市场、产业链均高度国际化的汽车业来说,探索企业合作新模式的重要性,或许一点儿都不亚于技术创新。有分析认为,此次吉利控股与梅赛德斯-奔驰采用了“全产业链合作+服务全球用户”的合作新模式,有望充分整合双方在研发、制造、供应链等领域的全球优质资源,通过协同实现规模效应,建立全新的smart品牌运营体系。

    “吉利控股与戴姆勒是全方位全球化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直言,吉利将把研发、制造、供应链等领域的优势及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注入合资公司,“促进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推动smart品牌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实现smart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商业成功。”

    在他看来,新四化浪潮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单打独斗则没有未来。

    开源节流是拓宽“朋友圈”的核心诉求

    从某种程度而言,中国一汽、东风公司和中国长安的合作同样暗示了中国车企正确的发展之道: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发现可以合作的伙伴,开拓一个全新合作模式和商业版图,“开源节流”两手抓,从而进一步强化企业营利能力。

    2019年11月27日,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T3物流合作现场会暨城市配送共享仓(VTC)项目合资意向书签约仪式在重庆举行。按照计划,三方将在天津布局华北海运滚装门户枢纽,并共建武汉江运滚装码头,完善华中多式联运节点布局。

    在物流技术上,三方共建联合物流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智能搬运、仓储、运输、标准等课题开展联合技术研发。在资源整合和资本合作上,三方将完善城市配送共享仓(VTC)项目合资合作方案,签订合资意向书,推进由业务向资本合作延伸。此外,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还表示将加强日常资源对流和共享。

    事实上,自从2018年7月6日首次举办T3物流高层研讨会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以来,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在物流网络联合布局,推进整车物流江、海、公、铁运输协同以及零部件物流铁运、海运协同,并在物流技术联合研究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三方第三次会议特别邀请一汽-大众、东风日产和长安汽车等三家主机厂代表参会,听取了主机厂的物流规划。

    “汽车工业是最典型的规模经济的行业。由于其在生产设备和技术研发上的巨额投入,必然要求企业有足够的规模才能实现生产的效益。”有分析指出,一汽-大众、东风日产和长安汽车均是年销量超过100万辆大关的头部企业,“预计2019年这三家公司的销量之和接近500万辆,这意味着一旦它们在零部件、整车物流方面完成资源整合,放大规模效益,将极大地节省物流成本,提高公司竞争力。”

    按照计划,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将推进城市配送共享仓(VTC)项目合资。VTC合资公司成立后,将在共享前置库、智慧化城市配送和零售线下仓储、运力匹配平台等方面探索创新模式,整合T3物流各方优势资源。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打造一个遍布全国的、开放共享的、社会化的汽车物流网络服务平台,创新合作模式,创造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一位了解中国一汽商业规划的企业内部人士表示,三方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T3主机厂和物流企业的战略协同和运营协同,“目前,在提升T3物流供应链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进T3物流战略合作落地等方面,我们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

    根据《T3科技平台公司合资合作意向协议》,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将在前瞻共性技术创新、汽车全价值链运营、联合出海“走出去”、新商业模式等四大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其中,三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平台进行联合投资,并共享技术成果。一时间,不少人惊呼,“汽车业的‘国家队’来了”。

    事实上,除了通过合作放大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节流”,三大车企“抱团作战”更令人期待的还是“开源”,不断挖掘新的市场蓝海。

    2019年3月,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联合腾讯、阿里巴巴及苏宁等多方企业共同成立T3出行公司,意气风发地喊出了自己的目标:“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值得信赖的出行服务企业”。

    据T3出行CEO崔大勇介绍,T3出行确定了“三步走”战略:2021年前稳步发展网约车业务;2021年到2025年拓展衍生业务,构建出行生态;2025年后,借助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黑科技”的技术红利,T3出行将成为智慧出行引领者和智慧城市推动者。

    “T3出行的车型由创始车企提供,这意味着它将帮助三大央企消化部分产量与库存车,为资金回流速度、企业健康发展上一道保险。”行业分析师白德告诉记者,2019年全球新车销售市场遇冷,因此越来越多的车企将目光投向出行服务领域,希望借此缓解库存车压力,同时找到新的营利点。

    此前,无论是吉利、长城等传统车企,还是小鹏、威马等造车新势力,都先后以各种方式进军网约车出行领域。据记者统计,2019年1-11月销量前10的车企中,已有8家正式进军出行服务市场。

    无独有偶,2018年3月,被视为豪华车市场“火车头”的德国传来消息,宝马与“老对头”奔驰宣布,将把各自下属的共享汽车品牌DriveNow和Car2Go进行整合,组建新的合资出行公司FreeNow。“2019年,我们的营业收入有望呈现翻倍增长。”FreeNow首席执行官Marc Berg在采访中透露,公司2019年营收预计达到24亿欧元,在欧洲、拉丁美洲出行市场占据主要位置。

    “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多年积攒的产品技术实力,再加上天猫、腾讯、苏宁等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管理经验,T3出行推出的‘智慧出行生态圈’理念更具可行性,也更有诱惑力。”白德表示,作为三大央企合作的“第一仗”,T3出行一方面为智慧出行产业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将加快三大央企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步伐。“对整个行业来说,这将会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为国内车企提供合作样本。”

    携手搅动长三角、粤港澳“大市场”

    在原来的竞争对手中广交朋友,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大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业务拓展,这不仅是各大车企在中国市场“斗法”的新常态,也是中国车企携手闯荡全球汽车市场的不二法门。

    2019年12月23日,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积极探讨在技术研发、资源协同、投资布局、市场拓展、商业模式创新及国际经营等相关领域开展合作。

    “今天的微信推送在4小时内阅读量破10万+,足以证明这真的是条大新闻。”上汽集团负责新媒体传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论是参观上汽乘用车公司的研发基地,还是在签约仪式现场,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和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都笑得很灿烂。

    正式签约前,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高层长谈了3个多小时。“好久没见上汽和广汽两大掌门人这么开怀。”一位参会人士透露称,会谈前上汽向广汽一行开放了车型设计、动力总成、新能源三电系统、前瞻技术实验室等最核心的汽车研制环节,“这些环节涉及整车企业机密,极少对外开放参观。上一次这样还是上汽与阿里巴巴合作时,接待到访的马云。”

    “上汽要实现转型,还需要有更广的眼界、更多元的思维。”或许是为了让公司上下尽快转变思想,树立更加强化开放合作的工作思路,陈虹此前多次在上汽集团内部会议上强调,“创新是战略,合作也是战略。”

    “上汽与广汽的合作绝不是所谓的‘抱团取暖’,而是在更大的格局下进行共创与探索。”一位接近上汽集团高层的内部人士表示,上汽集团此前的合作对象大多为汽车产业链中的供应商,与国内整车企业的交集并不多。

    上述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国际化、共享化等“新四化”领域,上汽与广汽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上汽在网联化层面优势明显。自从牵手阿里推出首台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后,其车载互联网——斑马系统已累计拥有70万用户,实现了初步商业化。另一方面,广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势头强劲。

    按照计划,上汽与广汽的合作大致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双方将联合开发核心技术,在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等领域进行联合投资、开发;第二,双方将共享产业链资源,探讨在生产制造、物流、汽车金融、保险服务以及后市场等领域开展合作;第三,双方将聚焦新商业模式,加强在汽车共享、出行服务、车电分离等新商业模式方面的研究与合作;第四,双方将合力拓展海外市场,在海外终端网络资源、海外商业伙伴、海外制造资源、国际物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关于具体业务的推进时间表正在紧张制订中。”上述人士肯定地说,上汽与广汽强强联手能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广汽同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产销排名前五的汽车企业集团,同时也分别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放在更宏观的背景下看,这是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端制造业领域首次擦出火花。”有分析称,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是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市场消费能力最强的区域,同时上汽、广汽也是市场化程度、开放程度较高的国企代表。“如果这两家企业能带动两大区域的汽车产业、出行市场联动发展,势必将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为国内乃至全球市场带来更多活力。”

    找准定位才能挖深品牌护城河

    各企业“合纵连横”打得火热,但还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汽车毕竟是追求品牌溢价能力的特殊商品。一旦汽车品牌失去了独一无二的品牌调性,还会有消费者、车迷为之埋单吗?

    2019年,奔驰与宝马成立移动出行服务联盟、联合开发下一代辅助驾驶系统,频频推出合作大动作。彭博社撰文称:“豪华车市场的两位竞争对手正从敌人转为合作伙伴。”

    然而消费者对此仍抱有疑虑。“我们可不希望有一天,宝马、奔驰的差异仅仅来自造型和内饰。”

    “合作不是合并。”戴姆勒自动驾驶负责人Michael Hafner更是紧急“辟谣”称,“我们不会制造一款汽车,既带有宝马标志性的双肾进气格栅,又在引擎盖上打上的奔驰三叉星。”

    “只有整个汽车行业步入正循环,各家企业才会过得越来越好。”不久前,在比亚迪e平台技术讲解会上,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向记者直言,按照工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定律,共享同一个平台的企业越多,开放规模越大,该平台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就越显著。

    “实际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不仅硬件领先于外资品牌,服务意识也更强。但品牌溢价能力往往涉及产品、经销商服务能力和品牌调性等多重因素,因此自主品牌车企更需要团结起来,抱团取暖。”白德认为,为了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窘境,车企合作应基于“技术对等、优势互补”的前提。“也就是说,企业一方面要转变思维,积极探索开放合作新模式,另一方面还是要抓紧技术研发,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和竞争优势,这样才能挖深品牌护城河。”

    从2019年年初大众与福特“闪婚”,“组建一个业务范围广泛的战略联盟”,到一汽、东风、长安成组建出行服务“国家队”;从上汽、广汽强强联手,到比亚迪与丰田成立合资公司,再到吉利与戴姆勒联手推动smart品牌升级……面对全球出行产业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闭门造车没有出路,结盟做大朋友圈已成为趋势。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的横向联合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呼吁,目前,国内本土企业在这方面的动作还有待加强,在向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自主品牌车企仅靠单打独斗很难抵御全球车市寒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1月09日 T04 版

大兴机场成为新晋“网红”背后
谈判桌上的中国汽车巨头
全系四驱+2.0T+8AT 爆款福特锐际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