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包括对改革开放的自信,包括海纳百川的自信,包括从善如流的自信。中华传统是一个开放的传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的传统。文化自信也包含了自我调整、不断前进的自信。我相信大家以实对实,充满诚信,充满善意,一定会做到互相了解,所以,我们的自信还包含了共赢的自信、双赢的自信,绝对不是零和的自信。”近日,以“全球格局变化下的应对与选择”为总主题的第8届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在海南举行,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在文化艺术分论坛上作主旨发言时如是表述。
三亚·财经国际论坛自2012年冬创立之初就辟有文化艺术分论坛,今年的文化艺术分论坛从一场增加到了两场,在主旨发言和“东西方文化碰撞与再融合”主题环节之后,受邀嘉宾就“重构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这一主题进行了具体探讨。
北大法语系系主任董强教授受邀担任这一环节的主持人,曾将《论语》翻译成法文版并向法语世界大量译介中文著述的他,逐一引介了5位对谈嘉宾。
来自台湾大学中文系的周志文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就来大陆进行学术交流,此次恰逢其新作《论语讲析》在北京出版社出版,他现身说法:“文化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在他看来,台语与中国话并不是分离的,台语里保留了中国语言里最优美的、最典雅的部分,它是最好的中国话。周志文教授认为,台湾地区拥有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台湾地区在语言、生活习惯上可能与大陆有所不同,但在民间信仰里,比如妈祖庙、关公庙等的存在都证明台湾地区跟大陆的关系其实非常密切,“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开枝散叶,向更广大的方向发展。”
在其代表作之一《在我们的时代》一文中,周志文教授更是明确表示:“我们必须重估我们的传统,因为这个传统自‘五四’之后就被我们自己人轻得一文不值。我们不能抛弃我们身上所拥有的以便把自己变成外国人,当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命运,这是无法逃避的,必须共同面对,一味地毁弃自己的文化,跟自杀没有什么两样。”
紧随周志文教授之后发言的是央视1987年版《红楼梦》的编剧之一周岭,他对孔子及《论语》的重要性有所保留,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有很多闪光的东西,但实话实说,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他的成就还不如(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周岭认为《红楼梦》里关于人的塑造、艺术宗旨的凸显以及诗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成就,这些描写不但引人入胜,而且已经到了审美境界的最高点,“因为《红楼梦》,所以我们才有自信,因为自信才能产生影响力,这影响力有可能转化成领导力”“我们要自省我们的文化,在自省的基础上真的读得懂中国的典籍,然后才能真正有自信,才能使得我们的文化有影响力。”
来自北大哲学系的伦理学家何怀宏教授是第三位发言嘉宾,他近年曾以《世袭社会》《选举社会》两部著作从传统正义的角度尝试重新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在他眼里,“中国经济崛起的秘密还是在文化,价值观是根本的原因。”在何怀宏教授看来,不需要重构传统文化,只需要调整、改变其地位,传统文化就可以成为现代化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何怀宏教授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非常强大的动力,“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向世俗化转变,在三千年里形成了配套的德性,比如勤劳、节俭、韧性、忍耐、灵活、重视教育、善于学习等。世界上普遍存在对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这甚至植根于人性,为什么三千年以来,中国并没有发展成为现代化社会?主要是由于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由少数人统治,主导的价值追求是成为君子,志不在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近代的平等诉求是根本的文化动力,过去文化被温和地压抑着,但是到近代它被释放出来,就是这么一种非常强大的动力,推动着中国这些年的发展。”
复旦大学徐光启—利玛窦文明对话研究中心的学术主任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教授没有用他的母语法语发言,特意选用了英语来分享观点:“有意义的交流要求我们所有人永远拓宽与他人真实邂逅的空间,这样我们就可以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来相互进化,来推动彼此的成长。”魏明德教授表示,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会出现一种相互的替代,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情感和记忆。随着文化、世界观的不断重塑,定义人们的东西从来没有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在整个交流式的环节中被发现和挑战,也是在这种交流式对话中,我们发明了经过全球化解释过程的本地化解决方案。我们共同挑战的解决方案是,将保持本地化和实质上的不同。
最后一位发言的嘉宾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剑涛,他1996年在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论文就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其代表作有《当经成为经典——现代儒学的型变》,他笑言:“没有吃饱是不能谈文化的”“谈文化必须要回到源头,传统是生活的源头活水,回到源头即为回到传统文化。”任剑涛教授表示,目前不少普通公众和读者对传统文化有陌生感,(“五四”以降)我们离传统文化可以说已经很遥远了,他抛出了一个关于经典普及的问题给与会者和网友:“谈中国传统文化,要回到先秦时代,但现在有多少人有兴趣读先秦(著述)?极少有兴趣读先秦(著述)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够读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