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出头的盲人吴创淞想用家里的触屏电磁炉烧热水,他反复摸着电磁炉上一块光滑的屏幕,可没有语音功能,不知道开关在哪里,没法使用。
35岁的视障者李博和他一样,家里的洗衣机、微波炉、油烟机以前还能靠旋钮摸索着开关,如今全是触屏使用。
家电更加先进,却给盲人带来了一个窘境。中国盲人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像吴创淞、李博这样的视力障碍人士在中国超过1750万人。
这启发了关注残障人群10年的90后创业者周江南。一年多来,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周江南带领团队研发“启明瞳”“启明电台”“启明瞳小程序”等手机助盲软件,成功帮助5万多名视障人士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为更多视障人士打开了新视界。
早在2009年,周江南读大学时,曾组织和参与了近百次服务盲人、聋哑人、肢体残疾人的志愿者活动,可每次活动只能服务十几个人。周江南深深感到这类特殊人群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也引发了他的思考,“仅仅依靠人工服务,并不长久,如果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或许会大不一样”。
不过,当时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有障碍人群来说并不理想,“这些年,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一方面给健全人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却没有更多地考虑到障碍群体的现实需求。”
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读研时,周江南曾到IBM中国研究院做科研实习,逐渐认识到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差距。“国外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信息无障碍的相关法律了。立法之后,社会各界出现了很多共识,这使得他们开始做软件和硬件来帮助有障碍人群获取信息”。
实习也让周江南渐渐接触到前沿的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语言识别的合成技术。他注意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或许可以帮助解决视障者生活困难,进而改变相关领域,填补社会需求。
可当时的现状是,国内除了传统的读屏App,能帮助解决盲人现实困难的软件寥寥无几,“要打造适合他们需要的信息技术软件,得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
为此,2017年,周江南特意到深圳信息无障碍研究中心与7位盲人工程师生活了3个月,亲身体验、了解他们的现实需要。“以前我们总会同情视障人群,认为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有很大的困难,但经过几个月的朝夕相处,我发现他们和无视障人群一样,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
周江南发现,视障人士最大的不便在于,使用智能手机的效率非常低。他们渴求的是“能和无视障人群一样平等、方便、快捷地使用智能手机和无障碍出行”。
彼时,周江南在国内某行业领先企业担任高级产品经理,事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要为视障人群做点什么,他们太不容易了。”大学时的那个梦想,多年来始终萦绕在周江南的心头。2018年1月,他辞去工作,回到武汉,拉上几位好友创立了武汉网明无障碍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为有障碍人群提供高科技便利服务。
母校华中科技大学为他们提供了免费办公场所。同年3月,启明系列无障碍产品研发正式启动。
以前,视障者想要使用手机上某个软件的某种功能,得先打开手机内置的读屏功能,然后在屏幕上一个个摸索想使用的应用和功能。这曾经令李博大为苦恼,“太慢了”。
周江南说,这并不是因为手机慢,而是由于交互方式低效。创业初期,团队试图改进这种传统低效的交互方式。他们在国际通用无障碍交互的基础上,首创转盘式快捷交互方式,“这可以将视障者操作智能手机的效率提高数十倍”。
视障者只需要把手指放到屏幕上,通过左右滑动快捷键圆盘并借助语音播报,就可以直接选出自己想要使用的手机功能。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图片识别,用语音控制手机。例如,出行时,通过拍照的方法实时识别出周围的场景,并借助语音播报,避免触碰到路面的障碍物。
周江南介绍,这种基于AI技术的识别在当前并不是万能的。目前软件的智能识别率达到80%,剩下的20%需要借助人工解决,主要集中在识别码、验证码、食品保质期、药品有效期等方面。因此,团队引入人工识别机制,借助于一款小程序,召集数千名志愿者来接受盲人求助,解决人工智能无法解决的问题。
2019年5月,团队推出了一款“启明电台”的测试产品,在沿用独家转盘式快捷交互方式的基础上,与国内头部音频聚合平台展开合作,帮助视障用户更好地收听西医学基础知识、伤科按摩学等音频以及数百部无障碍电影,为视障人士提供学习、娱乐等服务。目前,“启明电台”应用中自主上传的“启明听”板块已突破1800万次的播放量。
团队最先推出的“启明瞳”App和“启明瞳”小程序基于人工智能目标识别技术,能帮助视障者辨识人脸、图片、货币等信息。产品上线不到一年,其用户的人工智能识别次数就已突破几十万次。
周江南最近关注到两个报告。《2019中国信息无障碍发展白皮书》指出,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中国互联网视障用户基本情况报告》显示,66%的视障者认为目前互联网的整体信息无障碍水平一般,互联网产品勉强能让视障者使用;20%的视障者认为信息无障碍水平不好,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很难使用。
这给周江南团队注入了更大的信心。“这要求‘互联网+’产品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让他们也能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避免产生新的‘数字鸿沟’”。团队计划下一步推出更多的配套App,多维度地为障碍人士获取信息、出行、娱乐、学习等提供帮助。
徐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