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箭军某旅机关楼5楼,一间空荡荡的办公室没能等来它的主人。整洁的桌子上摆着一张红色桌签——邱黄成,任务规划队队长。
在战友们眼中,40岁的邱黄成“特别注重军人形象”,办公室收拾得整整齐齐。平日里,身高1米75的他走路身姿挺拔,做起事来雷厉风行。
自2017年任务规划队组建以来,邱黄成经常外出执行任务,有时一年在驻地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在单位时,他要负责队里的各项建设,还要核对任务数据,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
这样的工作节奏一直持续到2019年6月28日凌晨,邱黄成突感双眼模糊、半身麻木,被紧急送往医院。
一
忙,是不少人对邱黄成的直观印象。用他的话说,自己“不是在执行任务,就是在执行任务的路上”。任务规划队的资料管理员往往几个月才能见他一面,队里的事务大多通过电话交流。
从1997年12月入伍开始,邱黄成就保持着“忙”的状态,他的信条是不断学习,不能虚度光阴。“认真做人,不要做一个时间的俘虏。”他在日记里写道。
自高中起,邱黄成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生命尽头。跨越20多年的日记里记录着一个农村贫苦少年的人生之路:1997年高中毕业入伍,2000年考入军校,2004年来到火箭军某导弹旅,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火力计算站站长、任务规划队队长。
“当兵第一条就是要苦干,少说废话多干活。”入伍之初的一篇日记,写出了邱黄成22年军旅生涯的奋斗底色。因为苦干,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校毕业,并很快成了导弹旅里的骨干。
2009年年底,在一次导弹发射实装操作训练中,当打开夹钳下放起竖臂时,发射台附近突然传来一声异响。担任连长的邱黄成感觉不对劲,果断下达停止命令。仔细一检查,发射台关键部位赫然出现一道裂痕。
当时,训练弹正处于起竖状态,支撑不稳的导弹随时可能倾倒。邱黄成迅速采取应急措施,从而避免了一起重大装备事故,荣立三等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11月,他刚刚因工作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这么短的时间内两次立功,邱黄成的这段经历至今还让战友们津津乐道。
2011年对邱黄成来说同样意义非凡。当年9月26日凌晨,时任连长的他首次指挥实弹发射。随着一声令下,导弹将黑夜撕开一道口子,精准命中目标。
作为邱黄成军旅生涯中的发射“首秀”,这次实弹发射被收录进旅史馆内的“砺剑图”中,它填补了该旅某型导弹夜间发射的空白,标志着部队作战能力正式迈入“全时域时代”。
按常理来说,夜间发射实弹零突破这么重大的任务应该优先赋予有实弹发射经验的干部,但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多年来,邱黄成的训练理念始终是不断贴近实战。训练场上,他反复组织官兵进行减员操作、临机改变射向等重难点课目训练;野外驻训,他主动加载复杂困难条件,自设特情。在战士们眼中,邱黄成是一名为了打赢不惜“自找苦吃”的主官。
2013年,邱黄成担任发射营营长。当年,他带领该营参加“红蓝”对抗演练,被“蓝方”切断了后勤补给线,一时间,餐桌上没有了热菜热汤,一些官兵因此出现积食腹胀、肠胃不适等情况。
复盘时,邱黄成意识到,破除和平积弊要先从胃开始。他找到部队领导,提出了“习惯野战口粮就是习惯现代战争”的理念,建议将野战食品纳入训练课目,并申请先在自己营队进行试点,形成一套野战食品食用训练规范,有效提升了部队无依托长待机生存能力。
二
2014年年初,因部队建设需要,邱黄成从指挥岗位调任技术岗位,担任火力计算站站长。这次职务调整,意味着他从主战单位主官变成了保障单位主官。
“营长,您这一走,未来的发展空间就缩小了,能不能想想办法……”闻讯,排长郜晋敲响了他的房门。
“革命军人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面对个人发展道路上的坎坷,邱黄成平淡地说。后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看准一条扎扎实实走下去,都有可能达到目的地,关键是心要定、脚要动。”
卫生队队长宋志普和邱黄成是多年的好友,得知他岗位调整,特地来找他聊天。“他从来没有发过牢骚。”宋志普回忆说,“我心里蛮替他可惜的,本来想劝他看开些,但没想到他很快就调整好了状态,新岗位适应得非常快。”
调任站长后,邱黄成恰好赶上旅里装备换型阶段,上级计划当年组织某新型导弹首次实弹发射,以检验单位是否具备战备值班能力。他加班加点啃教材、背规程、练操作,很快从“门外汉”变成“专业通”。
检验时刻终于到来。指挥所内,他和战友坚守战位,紧盯作战进程,认真展开诸元校对和火力拟制。“点火!”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新型号导弹腾空而起,精准命中预定目标。这一役,邱黄成与新型武器装备同时通过了战场考核。
2016年,为了提升快速反应能力,解决发射单元野外长时间隐蔽待机的问题,邱黄成经过调研论证,最终研发出一款集快速伸缩、可靠遮障、融于阵地环境的推拉式伪装大棚,得到上级的高度评价。
“这又不是站里的事,你为什么要做?”面对一些同事的询问,他说出了自己心底的看法:“只要是有利于提高火力打击能力的事,都是我们的事!”
2017年编制调整,火力计算站由正营职单位改编为正连职单位,邱黄成也从之前的营级主官变为连级主官。面对“职务越来越低、官越当越小”的玩笑话,他不急不恼,“军改是个大棋局,个人是枚小棋子,无论进退走留,都是在为强军事业作贡献。”
邱黄成曾和爱人周慧晶聊起过自己的岗位变动,在周慧晶看来,丈夫管的人少了,事少了,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回家照顾家庭。让她没想到的是,担任队长后,丈夫反而变得更忙了。
“任务规划队是作战保障的核心部门。”王伟军解释说,“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上级的命令转化为导弹飞行所需的参数,确保导弹精准命中目标。”从头开始组建如此重要的部门,重担落到了邱黄成肩上。
任务规划队成立之初,所属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用上士闵壮壮的话来说,“既缺人才,又缺教材。”邱黄成组织编修训练规范,成立专业训练小组,从基本知识原理入手,再到复杂的数据参数,短短1个月让全队所有人员通过作战值班认证考核。
“邱队长非常善于梳理问题,创建了一个问题库,里面有文字说明和解决办法。”闵壮壮说,“问题库现在还在用,已经整理了几百条内容。”
除了这些工作,邱黄成还经常跟随部队外出执行任务,负责阵地勘察、火力计算等工作。就在去世前几个月,他3次奔赴高原演习现场,辗转近万公里勘选阵地,瞄着海量数据精准计算,保障了数枚新型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周的车上颠簸,确实折了腰,现在痛得不行,估计两周都很难恢复。”一次,他在日记中记录了勘察阵地的艰辛。
三
最后一次赴高原保障实弹发射任务时,邱黄成突然出现头疼、低烧等症状。身体已经发出警报,但他仍然坚持到导弹成功发射才返回驻地。
6月下旬,邱黄成突感双眼模糊、半身麻木,转诊至东部战区总医院,被确诊为颅内肿瘤。“他的病很罕见,颅内有3个肿瘤,病情发展很快。”宋志普说。
在医生的建议下,邱黄成做了开颅手术。休养期间,他的意识变得有些模糊。任务规划队的同事去看他,他用含糊的嗓音问:“执行任务的名单定了吗?没有的话把我报上去。”
回去继续工作像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与病魔抗争。7月底宋志普去医院看他,带去了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的消息。“好!好!好!”刚从嗜睡状态中清醒过来的邱黄成靠在床背上,精神一下子变得振奋。
从住院开始,周慧晶全程陪在丈夫的身边。在她眼中,丈夫是一个细心体贴的人。恋爱时,他会把花瓣拼成心形,发彩信给她看,也会把戈壁滩上的石头用砂纸打磨成心形带给她。每次一回家,他会自然地拿起拖把,打扫卫生、干家务,辅导女儿做作业。
周慧晶知道,丈夫心里不仅装着家庭,还装着战友。2009年,邱黄成晋升为副营职,按规定可以申请部队公寓房,他却说:“当年我们买房时,战友们纷纷借钱资助,现在单位公寓房比较紧张,我们把名额让给更需要的人,你看好不好?”
2015年女儿上小学,本来可以通过组织出面协调上更好的学校,邱黄成又跟妻子商量:“虽然不是最好的学校,但咱家的房子刚好是学区房,就不麻烦单位了,你说呢?”
邱黄成住院期间,部队派士官吴启平陪护。但只要清醒时,他就尽量自己吃饭、上卫生间。“他不愿意麻烦别人。”吴启平说。
8月底,邱黄成的病情稍有好转。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周慧晶和吴启平陪他回到了单位。在营区的最后几天里,他坐着轮椅参加了送别退伍老兵的活动,在路上遇到敬礼的战士,他也会缓慢地回礼。他甚至试图再次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但机关楼没有安装电梯,而他的体力再也无法登上通往5楼的92阶楼梯。
9月1日,由于病情再次恶化,邱黄成被紧急送往解放军总医院。在去北京的高铁上,他坚持按规定坐二等座,周慧晶怕他身体难受,自费换成了商务座。3日下午,他从昏睡中醒来,对陪护的宋志普挥挥手,用微弱的声音说:“快回去训练。”
“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宋志普感慨。随后,邱黄成陷入昏迷之中。9月15日,这位心系导弹事业的老兵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6月底住院之前,邱黄成本来已经计划好休假,带着10岁的女儿去看看自己上过的军校,去迪士尼乐园游玩,“奢侈一次。”但这个简单的愿望永远不可能实现了。“爸爸,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你放心去执行任务吧……”追悼会上,女儿抽泣着说。
因为工作聚少离多,每次分别,女儿都觉得邱黄成是去执行任务了。而这一次,她知道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
面对父亲的遗像,她用稚嫩的童声作了最后一次告别:“亲爱的爸爸,梦里再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达 通讯员 樊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