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1月1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川黔小慢车开出“精准扶贫”路

李各 高明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1月16日   T02 版)

    川黔线沿途各站都是低站台,帮沿途民众上下“背篼”是列车员们每个车门口的“规定动作”。王春/摄

    一位独自带着两小孩乘车去赶水站的妈妈正要下车时,列车员赶紧过来帮忙捆扎小孩。王春/摄

    家住重庆茄子溪的张大爷,靠着这趟“慢火车”脱贫致富。杜晓霞/摄

    1月10日,2020年春运第一天。

    上午11点40分,川黔线上的太白火车站站台上,热闹非凡。赶场归来的张远忠大爷正在和同行一边讨论今天的收获,一边细心整理着那个硕大的背篓,他把塑料袋分别包装好的猪心肺和“折耳根”“莴笋”等分层放在背篓底部的半扇猪肉上面,生怕这些“宝贝”因被挤压而失去了它们的鲜灵。

    12点05分,遵义开往重庆的5630次列车进站。小站上一阵忙碌,大家背起背篓和编织袋,准备上车。这几个人有些故意离开集中的人群,站在了列车的前部1号车厢,因为那里有他们的“帮手”。车门刚一打开,张大爷就对着车门口的列车员扯起嗓子喊道,“老三,来,搭把手。”

    老三名叫张维华,是5630次列车上的列车员,因在家里排行第三,被相熟的人们喊“三哥”或“老三”。憨厚的张维华下车后,麻溜地用双手托起张大爷的背篓底部,然后,抬高右腿和双手一起使劲,就将年迈的张大爷送上了车。接着,他再转身帮廖大姐她们背编织袋,寒冬腊月,气温已经低至零摄氏度,但5630次列车途经车站都是低站台,帮老乡搬运行李这样的体力活儿还是让张维华出了一身汗。

    张维华服务的5630/5629次列车,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为帮助川黔线落后地区发展的绿皮慢火车,开通已有半个多世纪,在西南群山中,这趟车尽管没有空调、餐车和卧铺,却因其最低2元的票价,成为沿线居民上学、赶场、探亲访友的生命线和扶贫线。

    张大爷是这趟车的常客,是重庆大渡口茄子溪村民,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行走在川黔线上,到松坎、太白、桐梓等地购买蔬菜、牲畜回重庆贩卖。

    靠着这趟小慢车,他养大了儿子,赡养年近9旬的老父亲,逐渐有了安稳的生活。现在,38岁的儿子想让他歇下来,在家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但63岁的张大爷说,自己离不开这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小慢车,“小慢车和我的现状很贴合,很享受这种勤劳致富的生活,既赚了钱,又锻炼了身体。”

    上车后,张维华将他们几个人的背篓和罗兜归置到了车厢一端的“大件行李处”,这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重庆客运段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结合西南片区农村常用运输工具——背篓的实际情况,特意在小慢车上开辟出的特殊“行李专区”,“很愿意为老乡服务,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列车员也很开心。”张维华说。

    列车悠然前行了4站以后,停在了赶水车站,这里由于是绿皮火车和高铁同框的深山小站,近年来成了广大摄友喜爱的“网红”之地。

    追寻“慢生活”的旅客王先生还配图发了朋友圈:一快一慢,相得益彰,这是时代的进步,更是时代的温度。

    这里还因河谷温润气候,独特的土壤,有了“草兜萝卜”“百花桃”等独特美味。这不,前天跟随列车5629次到赶水的刘世荣大爷,今天又要上车了,他们一行14个人鼓鼓囊嚢的背包以及每个人脸上洋溢的笑容,印证了这次赶场的收获。站台上,他们随身携带的“丛林野战军”旗帜飘来飘去,显得有些引人注目。

    刘大爷将近古稀之年,退休后和朋友们组织了一个登山队。乘着这趟小慢车,他们去沿途各地徒步登山,领略大美风光。綦江下车登白云观,三江下车登古剑山,遵义下车登红军山。夏天坐慢火车到贵州避暑,赶上这个季节,就是乘坐慢火车,根据各地赶场日子不同,遍寻各地各具特色、价廉物美的“土特产”,让他们的退休金发挥“最大”的作用,给一家人带去“有滋有味”的生活。刘世荣说,这样的“转转场”让同行14人近两天收获满满,“感谢这趟小慢车,让老年生活绚丽多彩,还给我们带来‘精神扶贫’”。

    刘大爷的老伴何淑贵阿姨一上车就没歇着,她把这两天在赶水、东溪购买的三只鸡和两只鸭以及赶水萝卜干和东溪豆腐乳等从背包里拿出来,摊开在小桌板上,一路保持新鲜。她对前来帮忙的列车员杜晓霞说:“你看,小杜,这几只土鸡背上的油都是黄的,爪爪又细,才17块钱一斤,巴适惨。我算了一下,今天这堆年货,起码节省了六七百块钱,东西还好。”

    隔壁的赵平接上话头:“肯定撒,你看我买的两个猪脑壳,是绝对的高山粮食猪,膘肥体壮,肉很紧实,连皮子都是糯的,一下锅,那个油旺实惨了,安逸得很。哦,对了,小杜,我还想要一壶土产花椒油,今天有没有?”

    “有,一会儿三江车站送上来。”原来,川黔线上的老乡文化不高,生活不宽裕,还不会上网,小慢车上的列车员们近些年就自动担负起沿途的联络员,帮他们给自产自销的土特产找销路。杜晓霞说的三江村民叫陈子书,是“霞姐”多年来扶贫的对象,他们村自己熬制的花椒油,花椒新鲜,油也是自己地里种的油菜籽压榨的,量多东西真,广受欢迎。另外,这个季节每家每户制作的“血豆腐”,腊香扑鼻,嚼劲十足,是春节的佐餐小食,也成为他们帮忙推销的土特产。

    列车长王春巡视到了这一车厢,她一边和车厢里的旅客打招呼,一边对杜晓霞说:“霞姐,你在办公席的小黑板上记一下哟,这个月2、5、8是赶东溪,3、6、9是赶水赶场哈,还有,娄山关站聂大姐的干笋子畅销得很,通知她下趟要多带点哟。”

    杜晓霞一边应着王车长,一边通知三江的陈子书,今天需要花椒油和土鸡蛋、鸭蛋的数量,电话那头的陈子书因兴奋,声音有些大:“你们放心,今天我们附近回村过节的年轻人都要来帮忙送货,保证大家都有哈。”

    近些年,川黔慢车开始搭建起“乡情列车”的信息平台,他们收集沿途各地的赶集日,帮沿线困难群众销售农副产品,替购买需求市民联系称心的土特产,让这趟小慢车扶贫攻坚有了更丰富的含义。

    这趟小慢车也因扶贫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春夏之交的“果蔬专列”,夏季爆火的“避暑凉棚”,冬季“年货集市”等,一年四季,都充斥着热闹的场景。

    那温暖的问候声,咨询声以及欢笑声,不绝于耳,从未间断。正是这缓慢行驶的“乡情列车”,开出了一条“精准扶贫”之路。

    张远忠和刘世荣两位老大爷就是因小慢车结缘。在这趟车上,两人又碰面了,就像两位故交好友,相谈甚欢,各自细数着扶贫小慢车给生活带来的点滴改变。

    镇紫街、三江、綦江……火车一路走走停停,满溢着蔬菜、腊味的绿色长龙穿山越岭,在西南山区蜿蜒而行。扶贫小慢车的车轮驶过,为深山里的人们勾勒出美好的愿景。

李各 高明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1月16日 T02 版

川黔小慢车开出“精准扶贫”路
“扶贫果”搭上春运快车
创新改变格局 上汽通用五菱寒冬中突破向上
深谙市场法则 “豪华+智能”助别克昂科旗练就猎杀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