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年味儿越来越浓。今天,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园春晚,即由教育部主办、中国青年报社承办的第三届《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春节篇暨第二届校园春晚(以下简称“第三届《传承的力量》春节篇”)正式播出亮相。
不仅有凤阳花鼓、黄梅戏、豫剧等曲艺报新春,此次《传承的力量》春节篇还带来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歌舞表演,如舞龙舞狮、戏曲广播操等,多项传统手工艺也争相亮相,包括葫芦药囊制作、葫芦烙画等。可以说,95后、00后为大家呈现了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盛宴,让这个“年”多了几分传统文化的韵味。
节目的表演者均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并且多为非科班出身。比如开篇表演《凤阳花鼓的青春之歌》,鼓声咚咚,载歌载舞,将凤阳花鼓演绎得趣味横生。很难想象,很多表演者之前从未接触过舞蹈。
“她们大多数之前没有专业知识储备,也没经过舞蹈、表演等相关专业系统的学习。”安徽科技学院团委书记黄立义介绍,学校于2005年开始探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凤阳花鼓的创作与创新,并成立大学生花鼓队,学生根据兴趣自愿加入,“从学习打鼓开始,一个节拍一个节拍跟练,慢慢扩展到动作,最后排练队形,形成一支完整的舞蹈”。
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比如,安庆师范大学在2000年就以黄梅戏为龙头,开展戏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并形成了以黄梅戏表演专业为主体,以黄梅戏演出传播机构和黄梅戏教科研机构为两翼的黄梅戏人才培养和研发格局。2018年,教育部认定安庆师范大学为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之一,它的传承项目就是黄梅戏。
针对年轻群体对戏曲艺术普遍缺乏兴趣的现状,安庆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陈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学校通过实践体验+展演、赛事激励的方式带动他们关注并热爱这门艺术。其中,针对非专业学生主要以公共课程、社团建设、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为载体来进行推进,比如《黄梅戏艺术欣赏与演唱》这一公共选修课一改传统的理论教学,而是以实践教学让年轻人体验声乐、唱腔、身段、化妆等,近距离感受黄梅戏艺术,同时以汇报展演的形式进行考核,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
此次,由安庆师范大学师生带来的黄梅戏表演《闹花灯》也走上了第三届《传承的力量》春节篇的舞台,在“闹”中见“戏”,将黄梅戏清新自然、灵动活泼的艺术风格与戏曲的“四功五法”融合为一体。
江南大学学生表演的《江南大学戏曲广播操》也让人印象深刻。当戏曲遇上广播操,“单拉山膀”“涮腰”“腕花小云手”“飞天十三响”等动作也“应运而生”,时而刚劲有力,时而婉约柔美,别有一番趣味。
江南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刘凡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2017年起,江南大学便着力于将体育和美育进行融合,并举办首届戏曲广播操大赛。如今,参加戏曲广播操大赛的学生越来越多。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施乃馨在练了一段时间的戏曲广播操后发现,戏曲广播操也可以很酷,“它既厚重又青春,我们大学生之所以喜欢戏曲广播操,是因为它的魅力来源于戏曲百年的积淀,它所具有的时尚感是超越时代的”。
当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就萌生了新芽。在第三届《传承的力量》春节篇的舞台上,呈现了“滑冰+武术”的跨界融合——英姿飒飒的武术和扣人心弦的滑冰表演带来了一场“冰与火之歌”。江苏省苏州市北桥中心小学和北桥中心幼儿园学生自弹自唱的《苏州评弹少儿版》,让苏州评弹这一古老的曲艺有了更多新鲜元素。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传播?安庆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陈东认为,这需要社会、地方及学校共同努力,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特色传承活动。
刘凡告诉记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上,要注意进行形式创新,将传统文化中深层次的美和年轻人喜欢的轻松有趣的形式有机结合。让传统文化变得不古板,更贴近年轻人的接受方式。
本报北京1月22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