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2月0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等待城市复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2月06日   04 版)

    1月29日,武汉街头车辆稀少,远处的广告牌显示“非常时期,过不一样的春节”。

    1月21日,武汉市江汉区,自1月1日起休市的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店铺大门紧闭。2019年12月,这里集中出现多例肺炎患者。

    1月28日晚,武汉火车站,一名行人走过。

    1月29日,湖北省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在会上说,批评意见是苦口良药。

    1月29日,武汉市洪山区,一家药店的店员身着隔离服开门营业。

    1月31日,武汉同济医院发热门诊空间有限,许多患者在门外的花园里打点滴。

    2月2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发热门诊门外,身着防护服的患者家属梁倩。她的母亲已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目前在这里输液和吸氧,等待收治的床位。

    1月31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数十名医务工作者在仓库门外等候领取物资,临时被征用作仓库的展厅中堆放着当日到达的各类物资。

    2月2日,武汉同济医院发热门诊中,不少患者在输液治疗。

    1月21日,武汉火车站出站口,大部分乘客戴上了口罩。

    1月22日,武汉协和医院门诊大厅,红外线测温仪实时检测进入门诊大厅人流的体温。

    2月4日, 武汉火神山新型肺炎专科医院,载着该院收治的第一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救护车抵达。

    2月3日,武汉市洪山区驿海柏曼酒店,医生林凯送完病人后摘下帽子,封闭的防护服让他满头大汗。该酒店是接收新冠肺炎“四类人员”的场所之一。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鲁冲/摄

    2月4日,被改造为“方舱医院”的武汉洪山体育馆内,志愿者正在铺放刚刚运来的床上用品。中青报·中青网 见习记者 鲁冲/摄

    2月3日,武汉市硚口区一家被改为新冠肺炎隔离点的维也纳酒店门口,来自各个社区的“四类人员”带着病历和生活用品等待入住。病历袋上写着“愿您早日康复”。

    春节前后,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江城武汉一改往日的喧嚣,近千万人达成了关门闭户的默契,城市仿佛进入了冬眠。

    正如人在睡眠休息时防疫机制会更好地工作一样,城市变得寂静,是为了给医务人员和城市管理者更多的时间,清除病毒、战胜疫情。口罩陌生了面孔,也提供了一道阻隔病毒的安全屏障。

    记者镜头下武汉这座“安静”的城和城里“陌生”的人,正等待春天的到来和城市的复苏。

------------------

    年前来武汉时,这座城市在病毒的阴影下尽可能地以常态运转。1月22日,街头依然有年轻人边赶路边吃早餐,退休的老人下午去游个泳,之后走进熟悉的快餐店边吃饭边和店员谈笑。旅行者拖家带口地在机场和车站等候出发,不改变原本的春节假期计划。此时,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的消息刚传出两天,各家医院里和社交网络上早已阴云密布,而武汉的出租车司机还在趴活儿,尚有余力为骤然减少的日收入忧心。

    事态一夜升级。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在1月23日凌晨宣布,当日10时起,武汉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再次进入武汉,已是“封城”后的第6天。

    还在春运期间的车站,空空如也。两个武汉姑娘拎着行李箱,在站台上合影。她们在东北旅游的途中接到疫情暴发的通知,当地酒店已无法入住,只能辗转从长春、郑州乘高铁回到武汉。

    她们回到的家乡像是进入了冬眠。无关太阳的位置,闭上眼,城市中心的正午听上去也像深夜,除了前景里稀疏的鸟叫,空气中只剩一种持续的低频嗡鸣,像是900万人仍在前行的生活步调形成的共振。

    对抗恐惧和孤独成了大多数人新的生活重心。有人大年初一开始就不再出门,赶在机动车限制通行前把相熟的朋友一家三口接回家一起住,两家人共享先前囤好的生活物资,大人凑一桌扑克牌,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也能互相陪伴,不再吵着要出去玩。百步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候诊的发热患者,能听到周围居民楼里飘出的卡拉OK伴奏和歌声。“封城”4天后的夜里,许多居民同时向窗外唱起了歌,歌声通过小视频传遍世界。唱的曲目似乎不那么重要,人们只是需要排解情绪。

    这里的路灯还亮着。除了江边的亮化景观带,还加上了各处整栋大厦楼体上亮起的红底黄字“武汉加油”。穿着睡衣的居民牵着宠物狗,沉默地沿着明亮而空旷的人行道散步。外卖小哥们不再需要在车流里见缝插针,他们的电动车经常可以同时“包场”好几个车道。

    也有人正被越来越多的声音包围:防护装备齐全时,耳朵里最清晰的是裤腿衣袖摩擦的声响。医护人员要穿两层防护服,一根头发也不能暴露在外;两层紧贴皮肤的医用乳胶手套在隔绝病毒、封存汗液的同时也会逐渐吸走体温,两层医用标准的口罩和护目镜的边缘必须死死地嵌入鼻梁和脸颊。医生办公室里常备宽胶带,把鞋套和防护服裤腿之间的缝隙裹在塑料袋里缠紧。

    层层防护下,触觉和嗅觉失灵,听和说也变得困难。但医护人员还得不分昼夜地去听、去说,听轻症患者在临时改建的病房里给家人打视频电话,声音很轻;听病区里传来的咳嗽,回应患者和家属的呼喊和求助。脱下防护服,下了夜班直奔仓库协调领取紧缺的医疗物资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仍是提醒工作人员把戴反的口罩正过来。

    城市里多了许多陌生面孔。不断攀升的确诊人数在催促,上万名建筑工人要在不足半个月的时间里建成两所医院。连夜从各地集结的志愿者互不相识,却也合作着在体育馆和会展中心等地布置出3000多个收治病人的床位。从全国各地前来驰援的医生、护士戴着口罩看不清面容,在病房里通过防护服上写的名字和绰号互相认识。

    武汉的阳光依然温暖。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它重新苏醒的那一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影报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2月06日 04 版

等待城市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