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2月0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筑起防疫青春长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2月06日   05 版)

    武汉:青年志愿者与江城同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武汉,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最前线战斗仍在继续。危急关头,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挺身而出。他们不惧风险、不计回报、各尽所能,用青春热血守护脚下的这片土地。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1月31日以来,武汉市青少年阳光心理辅导团首批20名心理咨询师志愿报名,通过团武汉市委设立的12355青少年服务台,开展电话及网络心理援助服务。

    他们每天早上9时至晚上21时,分为早、中、晚三班,各有6位老师在线接听市民来电,倾听心声,安抚情绪,给予心理支持。

    心理咨询老师童婷和丁晓莉叮嘱大家最多的是四句话:

    一要增加与他人的沟通,传递相互间的认同与肯定。

    二要给自己在这个时段设立一个小小的、可行的目标,对抗精神空虚。

    三要让生活“有规律”,建立失衡状态下的稳定感。

    四可以做一些“利他”的事,带给我们自信及成就感。

    在江岸区,应急志愿者协助社区开展防疫宣传、物资保障、车辆驾驶、物业服务、困难救助、心理疏导等工作。

    在江汉区,青年志愿者参与心理咨询、环境清洁、防治知识宣传,并协助社区对进出小区的居民测体温。

    在硚口区,志愿者们投身于运送物资、护送医务人员、护送就医病人。

    在武昌区,1月23日开始,热心的志愿者们迅速建立了QQ群、微信群,组成志愿者车队,接送医生护士上下班。志愿者还前往位于黄陂区的仟吉公司,将600多袋切片面包送往汉口医院。两名青年紧急创作公益歌曲《加油,武汉!》,向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为全体武汉人民加油祈福。

    在汉阳区,志愿者奋战在转运病人前线,24小时调度车辆转运发热病人。1月30日,志愿者团队还将募集到的951箱洗衣液和1.5万只口罩全部转运至6家防控重点单位。

    在青山区,青年志愿者积极响应,争相报名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协助交警检测收费站点来往车辆人员的体温,开车接送医护人员,运送医疗物资,为援助武汉的医务人员理发、做饭。

    在洪山区,成立了大学之城青年志愿服务车队,2月2日,5名队员驱车前往武汉西高速入口,将50桶医用酒精装上两辆小面包车运回指挥部,并帮忙分发至街道、社区。

    由74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湖北中医药大学医疗志愿服务队是首支到洪山区报到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队,被分派至洪山区176个社区,为居民群众提供防疫知识宣传、寻医问诊、心理辅导等在线服务。

    在东西湖区,辖区内的小象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向在武汉临空港参与疫情救治工作的所有医护人员,提供免费的“芒果电单车”。武汉临空港青年应急志愿服务队青年志愿者主动投身电单车维护服务工作。

    在蔡甸区,水务局青年突击队铺设火神山医院管网,青年志愿者在社区进行消毒。

    在江夏区,基层志愿者们一遍遍地重复着防疫知识,扎实筑牢防疫第一线;与消毒人员一同对各小区进行全面消毒,坚持不落下一处、不错过一角,为疫情防控“护航”。

    在新洲区,青年志愿者上门为居民测量体温,运送物资。

    在武汉开发区(汉南区),车都青年应急志愿服务队主动请缨,在8大超市测量体温、维持秩序,誓做车都居民“菜篮子”的守护者,为居民生活保驾护航。

    中国东方航空武汉公司各单位各部门的307名志愿者主动报名,分为办公楼宇环境整治组、宣传普及防疫知识组、便民服务组、员工及家属关爱工作组,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42名武汉市青联委员自发组成“微光车队”,为一线的医护人员运送物资,“足迹”遍布武汉三镇。

    咸宁:青年突击队县区全覆盖

    杨洁 彭洪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全体咸宁青年,让我们为咸宁加油,有困难一起扛!”1月28日9时,由“青春咸宁”发布的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招募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传开,短短一天,有超过300人申请。

    “我是一名团干部,请给我分配任务”“我是一名青年创业者,希望能为大家做点什么”“我有车,送餐或者接送人,可以联系我”“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能够提供心理援助”。创业青年、大学生、医护人员、解放军在青年志愿服务突击队的微信群里纷纷“请战”。

    在市防疫指挥部的领导下,团咸宁市委在线上组建青年志愿服务突击队,分设4个小组,由专职团干部担任组长,分头开展志愿服务:宣传引导组制作短视频,报道科学防控病毒方法,记录抗疫一线故事;物资募集组寻找、对接物资线索、协助物资发放;心理援助组展开心理疏导,引导市民积极面对疫情,主动参与防控工作;便民服务组前往一线医疗单位运送防疫物资、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

    7点半,青年志愿者程景坤、程科就开始为一线医疗机构运送防护用品;8点半,逐个通知40余家单位到市青年企业中心领取消毒酒精;13点,驱车180公里拖运消毒液返咸;21点半,将医用口罩送到乡镇卫生院,忙到深夜22点多,两人才能拿着泡面“干杯”,结束一天的战斗。

    从大年初四开始,“宅”在家中的青年志愿者李梦甜,每天与父母见面只有就餐时的1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微信、电话中为市民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常常深夜还与团队成员一起,整理心理援助记录,并进行总结。

    通过微信,把放假回家的同学组织起来,制作、发布疫情防控网络产品10余部,总点击量达600万人次,青年志愿者、学霸吴冰冰成为咸宁青年微信朋友圈中的防疫青年“网红”。

    空军某部参谋吴静在报名参加青年志愿服务突击队时说,“我是一名人民子弟兵,现在在咸宁,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在团咸宁市委的组织下,全市6个县(市、区)团组织全部组建了青年志愿服务突击队,841名队员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占90%。

    6天时间,咸宁市青年志愿服务突击队的4个战斗小组硕果累累:募集到防控资金514万元、各类防控设备74550件(套);每天600余份医护人员的免费工作餐保证供应、27台车辆义务接送云南援咸医护人员;志愿者+援助+督导的心理服务模式建成,两部热线电话、3个微信、2个专栏为市民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荆州:95后医生返一线 骑车70公里

    侯欢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历经8个小时,骑行70公里,24岁的吕晓龙从老家湖北松滋南海镇返回到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抗击疫情一线。

    去年6月,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吕晓龙成为该院的一名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生。大年三十,他回到了老家。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作出一级响应后,正式职工都取消年假。吕晓龙说,虽然自己还没有成为正式医生,按规定可以至少休息三天,但也想立即回到医院,“同事们都坚守在一线,我应该和大家在一起。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

    疫情期间,公共交通停运。家里没有车,吕晓龙决定骑自行车回医院。他平时经常锻炼,身体素质较好,觉得能骑下来。

    大年初二一早,父亲带着吕晓龙绕了一圈,为他找到一条好走一点的路,沿着父亲指的路,他出发了。

    一路上,道路大多封锁,遇到土堆或者路障,他就推着自行车走过去。途中,也有一些私家车,考虑到自己医生的身份,担心车主怕传染,他没有开口。

    “中途不是没想过放弃,但回家是一半,去医院也是一半,不如骑下去。”走到弥市,吕晓龙实在骑不动了。看到有摩的还在运营,考虑到自己没有接触过新冠肺炎病人,身体状况没有异常,也戴了口罩,做了防护措施,便搭乘摩的走了十二三公里。

    路上除了喝水、吃两块饼干外,吕晓龙基本没有停歇,只顾飞快地踩踏板。当天16时,他终于回到了基地。得益于平日的锻炼,休息了一晚,29日便开始上班。

    吕晓龙目前负责的是儿科普通病房。“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会尽力把分给我的任务做好。”

    90后选调生马竞爽:留守武汉

    刘振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从腊月二十九至今,马竞爽已在防疫一线“连轴转”了10多天。

    这个26岁的新进选调生不顾家人劝阻,退掉回十堰的车票,决定留守武汉,并主动请缨到街道。

    公共交通停运,如何去报到成了难事。没有向单位求助,马竞爽默默收拾好行李,步行了7公里赶到街道办事处,负责沟通协调转运病人以及发热病人排查汇总工作。

    转运工作千头万绪,一边是焦灼等待的发热病人,一边是车辆、人力、医院床位的紧缺,沟通协调难度难以想象。走出校门才半年的马竞爽常常到凌晨两三点仍在为发热病人联系车辆和医院。

    一天夜里23点多,马竞爽接到电话:一位80多岁的发热老人急需送医。得知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他马上联系值班司机,第一时间赶到老人住处,看着老人被开往医院的车辆接走,才松了一口气。

    回想起来,他有些后怕——连防护服都没有就冲上去了,不过“当时事情紧急,也来不及想太多”。

    一个名为“武汉加油”的微信群消息不断。为方便及时报送发热病人情况并及时联络、转运病人,社区负责人、街道防控指挥部组成专项工作群,马竞爽时时刻刻都紧盯消息,第一时间安排协调。

    1月27日9:33,有人在群里发布运送病人到医院打针的求助信息,马竞爽瞬间回复“打我电话”;28日凌晨3:42,有人反映入院的社区居民病情严重,请求安排车辆送家属到医院,4:00,看到消息的马竞爽将对接联系人的电话发到群中;29日23:32,马竞爽将一组医疗车接收病人的照片发到联络群,告知病人已送至医院……

    协调运转工作的空隙,马竞爽还要整理发热病人信息,每次上报前,他都会向卫生院打电话核实,确保数字准确无误。

    “勇敢和细心”是江汉区民族街办事处团工委副书记汪卢珊对马竞爽的评价。“现在的年轻人,可以担当大任了。”

    辽宁援助武汉青年突击队:九个小时不吃饭,穿尿不湿连轴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

    辽宁首批援助武汉的医疗队已奋战了十多天,137人中,有的穿着尿不湿一工作就是9个小时,为了节省防护服连饭都吃不上一口;有的护目镜中“雾里看花”,顶着危险为患者扎针穿刺。

    他们顾不上危险,一心想着救人,患者出院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市民感激的话语让他们泪流满面。

    司机一句感谢让我泪流满面

    1月26号晚,32岁的辽宁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侯思远到达武汉,被分配到蔡甸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14张重症患者病房床位,一直是满的,侯思远也是连轴转。

    很多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俯卧位通气对患者好,但患者处于镇静状态,因此需要医护人员频繁帮着翻身,否则会产生褥疮,每4小时一次,每次需要几个人一起上,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很大。

    医院中心供氧压力不够,医务人员要频繁更换氧气瓶,患者每人一个几十斤的氧气瓶,有的4小时就需要更换一个。医生也经常参与这些工作。

    “白班9个小时,4个医生,夜班15小时,两个医生,才能够人手。护士8小时一换,有的护士一刻也不能休息,一直护理。”侯思远说,因为特别忙,也为节省物资,白班9小时就一直挺着,不吃饭。很多人都穿着尿不湿工作,三层宿舍柜子里放着满满的尿不湿。

    病房一直满床,上班时,侯思远穿薄一点的小衣服、靴子、防护服、两三层手套、N95口罩、护目镜、面屏,有时鼻梁都被压破了。

    一天夜班,他给患者颈内静脉穿刺,要带三层手套,护目镜开始上雾气。“换了衣服出来,大家看见脸互相都不认识。有次出来后,有个护士试探性地问,你是小侯大夫吗?”

    “受交通管制,有公交司机负责接送我回酒店,司机也很累,因为有时候是零点上班,每次下车,司机师傅会大声说辛苦了,武汉市民感谢你们。”自己的努力被当地人看到,侯思远感动流泪。

    每天下班,他回到酒店才能洗澡,清洗消毒处理衣服就要两小时。

    侯思远有两个孩子,小的刚满4个月,大的也才5岁半。“休息时和孩子视频,我会把好的一面展现给家人,让他们放心。”

    侯思远记得出发那天,孩子用拼音写下祝福,“爸爸去武汉干好事,要平安回家,爸爸加油!”

    大年初一中午10点通知,12点报名,只有两小时考虑,需要主治医师,侯思远觉得自己应该上。妈妈知道他报名支援武汉的消息后,连行李都没拿,连夜搭乘晚上20:30的火车,从安徽坐十几小时的火车赶到沈阳。还没见上面,儿子就已经出发去武汉了。

    大年初一,夫妻俩火速报名上前线

    33岁的辽宁省金秋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刘颖支援武汉济和医院感染内科。每天白班9小时,要打200多瓶点滴,穿上防护服很闷热,三层手套,手套里的润滑粉很烧手,一天下来,手上都是红疹子,护目镜常起雾,不能摘也不能擦,等着雾慢慢变成水滴自己流下来。

    “我们每个人都穿尿不湿,每天一个,尽管中午可以休息一小时,但为了不浪费防护服,我们一般会坚持不出去,也不吃饭。”刘颖说,尽管戴上厚厚的手套打点滴,但拔针的时候,胶带有时会粘在手套上,有可能刺伤自己。

    临时病房墙壁上没有氧源,刘颖还需要去搬运氧气罐子,几十斤的罐子,她一个人换到病房。

    “大年初一晚上接到通知,我爱人是耳鼻喉科医生,也报了名,自己所学能在这个时候用上,是每个学医人的担当,父亲正月十八过生日,今年不能给他过生日了,我提前祝他生日快乐。”刘颖说。

    “很多朋友不理解我为什么来武汉,我中考那年赶上非典,这是一个转折点,因此才学习了护理专业,所学能所用,人这一生有几次机会能体现自我价值,我想,这算一次。”刘颖说。

    抗“疫”前线,我们要用大爱,温暖每个武汉人的心

    辽宁医疗队成员、辽宁省肿瘤医院预防医学主治医师刘丹负责的患者中,有两个人的检查结果明显好转,有望很快出院。

    上午去病房取一名患者的CT片,患者问:“医生,你说我会不会好哟?”刘丹用东北话回答:“你就放心吧,我们这么多人在治疗你,肯定没事。”

    去询问另外一名患者的身份证信息,他说了五遍,刘丹仍听不懂他说的数字。

    “数字不可怕,就怕不说普通话。”刘丹把对方逗乐了。

    每天病区的工作很紧张,刘丹经常用这种方式给队友们减压,化解患者的心理负担。

    “曹丽华主任对感染五病区所有重症患者进行了查房和床旁问诊。这么近距离地跟曹主任在一起工作,也真正见识到面对疫情如何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关爱患者的‘大医’形象。为了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曹主任尽可能距离患者近一点,让患者能听清楚自己的病情,同时安慰患者,要相信医护人员,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回家,家人们都等着你们呢。”刘丹印象深刻。

    “我们在家是父母,是丈夫妻子,是掌上明珠。但在防疫阻击战打响的那一刻,我们所有人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抗疫战士。关键时刻,临危不惧。抗疫前线,我们要用大爱,温暖每个武汉人的心。”刘丹说。

    无锡:青年团员驰援武汉

    黄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润文

    1月25日,大年初一,“无锡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出征”的微信刷爆了朋友圈。28名来自无锡市9家三级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无锡市首批驰援武汉的医疗队,投身防疫救援第一线。

    队员的平均年龄33岁,有7人担任所在医院团组织的团干部或青年文明号号长,90后有13人,最年轻的只有21岁。

    出征前,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主管护师桑蕊,将4岁的女儿交由父母接回老家盐城照看。

    “没什么犹豫的,这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要承担的责任。”已工作9年的桑蕊还是医院呼吸科青年文明号号长,“不论是哪一种身份,大敌当前,都需要我们每个人全力以赴,才能攻克难关。”

    今年33岁的桑蕊,爱人是警察。疫情暴发后,夫妻二人共同奋战在抗疫前线。在妻子出征前,他在微信朋友圈满怀深情地发了一条消息:“等你归来,鲜花相迎。”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与桑蕊一样主动报名投身武汉防疫救援一线的无锡青年团员还有很多。

    程浩然是无锡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也是医院的团委委员。这个曾计划前往武汉旅游的90后,“没想到第一次到武汉是以这样一种方式”。

    1月25日晚,他们带着几百箱医疗物资坐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队员们在火车上进行了进一步培训防护及动员。

    无锡医疗队被分配到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该院病患较多,医护力量紧缺。大年初四下午,医疗队正式对接支援医院。跟着队伍前往医院的路上,武汉一位大姐看到程浩然一行穿着工作服,对他们说,“谢谢你们来帮助我们,请保护好自己,一起加油!”

    “瞬间被感动了。”在程浩然看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家共同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医疗队成员需要穿上两层防护服、一层隔离衣。每次轮班4小时,其间不能喝水、上厕所。这对第一次经历战“疫”的程浩然来说,挑战不小。他特意穿着成人尿不湿,尽管非常不自在,但“为了战‘疫’,一切都可以克服”。

    在驰援武汉之前,来自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师王磊是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医院的团委委员,疫情来临时,王磊主动向医院护理部请战,“随时听候指令、奔赴一线!”

    来到武汉的第一天起,王磊就开始写工作日记,每天都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记录在武汉的点点滴滴。

    在给病区三位病人挂水时,王磊了解到,这三人都是本院的护士,救助病人时不幸被感染。

    当院方提出为她们转其他病区进一步治疗时,三人都拒绝了,“我的兄弟姐妹还在这与病毒抗争,虽然我们倒下了,但是希望能以另一种方式跟大家并肩作战!”

    “她们生病了还希望坚守在医疗战线。”这让王磊非常感动,“我更加坚信,我们终会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在武汉防疫前线,无锡青年团员们勇于担当。1月27日,无锡市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再次出发。截至目前,无锡市共派出32名一线医疗队员前往武汉防疫救援第一线。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2月06日 05 版

筑起防疫青春长城
武汉:青年志愿者与江城同在
咸宁:青年突击队县区全覆盖
荆州:95后医生返一线 骑车70公里
90后选调生马竞爽:留守武汉
辽宁援助武汉青年突击队:九个小时不吃饭,穿尿不湿连轴转
无锡:青年团员驰援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