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2月07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暖闻

靠自己 信国家 撑下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2月07日   05 版)

    母亲去世后,37岁的武汉人汪天公又“见”到了许许多多悲伤的面孔:焦虑的人们、崩溃的爱人以及慌张的被隔离病患……

    他也曾被这些情绪煎熬着。疫情暴发后,这名普通的武汉男子加入了民间志愿者群,他发现这座受伤的城市里有一群和自己一样不服输、不认怂的年轻人,正在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冲破困境,为素不相识的人送去希望。

    就在汪天公开着私家车不断在城市中穿梭,不分昼夜地给医院运送物资及护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时,病毒却悄悄潜入他母亲的身体。

    大年初五清晨,母亲走了。汪天公忍下悲痛把带着母亲求治的经历心得发到网上,希望大家“少吃点苦、少走一些弯路”。

    他婉拒了志愿者的捐款,记下每一个向他伸来的援手,决定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义务为那些正被病痛纠缠的人们和家属提供咨询和建议,“哪怕能帮到一个人,也能让母亲的离去变得更有意义一些”。

    几天来,他的文章点击量超过3000万次,近千人通过微信或电话向他求助。手机的另一端,是一个个悲伤的故事,一个个被撕碎的家庭,还有流不尽的泪水。汪天公试图用自己的理性和坚强唤起对方的勇气。末了,他总会用9个字给对方加油:靠自己、信国家、撑下去。

    志愿者自救 温暖一座城

    2020年1月23日,腊月廿九,武汉“封城”。汪天公刷微信朋友圈,加入了运送防护物资的志愿者群。他没跟任何人提起,也不希望家人替自己担心。

    群友起初只有100人左右,是来自不同行业的素不相识的一群热心人,也有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大家分工,有的人负责对接医院需求,有的负责配送和调度,还有的负责管理社会募集来的善款。

    一些医务工作者从外地赶回武汉参与救治,却因高速封路无法进城。汪天公就开车去把这些“逆行天使”从高速路出口接来,送往医院。

    这样自发成立的志愿群越来越多。在此之前,武汉一车友会会长张帆及小伙伴们意识到全城口罩奇缺,立即找到仙桃一家口罩厂自掏腰包买了100万只口罩,免费发放。老板挺感动,给出成本价,还赠送了几万只。

    除夕,汪天公所在的“除夕救援团”筹集到了2万件防护服和物资,因为配送能力有限,找到了张帆的“无所WEY聚”志愿者车队。很快,志愿者车队成员超出了车友会的范围,很多普通市民看到消息也自发加入进来。深夜1时到3时,短短2小时,2万件防护服全部送达23家医院。

    凌晨3时,武汉街头,车灯闪烁。张帆算了算,一共273辆车,不同职业、不同面孔的人因为同一个目标集合在一起。一个个志愿者团队空前团结,谁遇到困难,大家一起上。张帆知道,这是武汉人骨子里的不屈与坚韧。

    张帆曾是蓝天救援队的队医,他知道做志愿服务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他把自己经营的店腾出来作为仓库,他的爱人担任总调度,负责把接到的求助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和危险程度来分类。张帆不厌其烦地跟大家强调自我防护的每一个细节,把最危险的任务留给自己,“因为我懂怎么防护”。

    网名叫“无名”的志愿者是铁路公安老刑警王东升,他也主动和张帆一起承担高危任务,如接送患者去医院打针等。一位1998年出生的大学生也要开车冲在最前面,张帆决定把他留在后方调配物资,“我要对每一个人负责,要给他们的家人交代”。

    几个团队负责人带头写下“生死状”:自愿加入组织,清楚面对的危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服从安排。很快,上百人给他们发来手写的“生死状”。后勤负责人吕航和张帆为这些“生死之交”许下承诺:如果志愿者出现意外,他俩会负担其子女至大学的成长费用,为其父母送终,为其另一半再找一个伴。

    没有人退缩。这些生长在这座城市的志愿者熟悉这里的每一条街道,也能感受到更广大的不为人知的疼痛。他们给殡仪馆工作人员送去防护服时,一位工作人员流着泪说,“没想到还有人记得我们!”他们给医院送防护用品,发现迎面跑来接物资的小护士连口罩都没戴,她说,“口罩都留给一线用了!”

    这让志愿者们更加拼命地去找寻物资,送到每一个需要的人手里。他们把防护用品送到执勤的交警手中,送到扑火的消防员那里,还有社区服务中心。一个年轻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独自在家,没有生活物资,缺奶粉、纸尿裤,志愿者就点对点给送上门。

    志愿者也时常被感动。一位家长送来一个班的小学生凑在一起的压岁钱,说这是孩子们的心意,请给医护人员买点吃的送去。

    一位医生听说志愿者要来送物资,在电话里再三叮嘱,“离我们远一点啊,别进医院来,把东西放在院外100米的地方,我们自己去取”。

    张帆知道,“我们想着他们,他们也想着我们。”

    大年初五 一位志愿者母亲在隔离病房去世

    正忙着和大家商量物资调配情况时,汪天公的电话响了,母亲说身体不舒服想去医院看看。这是腊月廿九,汪天公才知道,1月17日开始,母亲出现轻微咳嗽。

    64岁的母亲爱跳广场舞,身体硬朗,平时很少生病。母亲觉得就是普通感冒,没跟儿子提起。直到腹泻和食欲不振的症状持续了几天,老人有点撑不住了。

    汪天公听后有些警觉,立刻带着母亲去社区指定的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的医院看病,可门诊大厅排队的人黑压压一片。怕人群聚集反而容易传染,母子俩转去了社区医院。医生看他母亲并没有发烧,认为是普通感冒,开了简单的感冒药和消炎药。母亲对他说,回家躺躺就好了。

    除夕,汪天公更忙了,他所在的志愿者群人数已达500人上限。那一天,越来越多感冒者因为害怕而涌进各大医院,医护人员的防护用品告急。志愿者们一边四处寻找防护用品捐赠源,一边对接各医院不同科室的具体需求。负责运送物资的汪天公一次又一次从仓库取来物资,配送到市里的多家医院。

    跑了一整天,汪天公回到家里和母亲吃年夜饭。母亲已吃了一天的药,并没有好转,一直没有胃口,早早躺下睡了。

    大年初一一早,汪天公带着母亲去了另一家医院。胸部CT检查报告单显示“两肺纹理稍多,双肺多发斑片模糊影”。医生说,肺部感染已经很严重了,但医院没有床位。由于当时没有试剂盒,无法确诊,但医生要求病人必须与家人隔离。

    汪天公心里咯噔一下,他开始动用自己的一切关系,并在志愿者群里求助,很多人都在帮他四处打听哪里还有床位。

    初三晚饭时,母亲连吃饭都喘得厉害,呼吸很困难。那一刻,汪天公忽然意识到,死亡好像正在逼近。这个念头让他非常担心,他决定干脆抱着被子带母亲到医院大厅睡觉,一旦出现危险也能及时抢救。在一家定点收治医院,医生很无奈地指着走廊里都挤满的病人,对他说,“真的是没办法,连留观室的病床都是满的”,他建议还是要尽快把老人送到能吸氧的地方去。

    终于,在一个普通发热门诊里,听说汪天公是志愿者,医生把门诊一张留给特殊情况使用的床让给了他母亲。但医生看了胸片后说,老人不一定能挺过当晚。当时母亲已经上了呼吸机,生活无法自理,汪天公寸步不离守在身边。那一晚,他一刻也不敢合眼,紧紧握着母亲的手,仿佛一松开它就会失去温度。没想到,天亮后母亲的情况竟渐渐稳定下来。

    他在志愿者群里发出的求助信息,很快得到了回应。汪天公高兴极了,觉得母亲有救了。第二天晚上9时,母亲转入隔离病房,连续几天几乎没合眼的儿子终于能回家踏实睡个觉了。他万没想到,这一走,竟是永别。

    凌晨4时,汪天公被铃声惊醒,手机屏幕显示“妈妈”。至今他不愿意回忆那段最后的对话,“那是母亲痛苦的呻吟,是我无法触碰的疼”。第二天早上8时10分,抢救无效,“我失去了妈妈”。

    转为线上志愿者 做社会的“减压阀”

    母亲的最后一面,终究没能见到。

    放下医院打来的电话,这个隐忍坚强的湖北汉子拼命让自己从巨大的悲伤中清醒过来,眼前闪过这些天的每一个过往,不断问自己,“到底哪里出错了?”

    经历了不停地奔走、焦灼甚至绝望,他看到这个城市里许许多多人正在经历着同样的痛苦,也看到这个受伤的城市里依旧有很多人在努力生活。他决定把自己和母亲的经历写下来,让母亲用生命换来的经验给更多人以帮助,让人们在黑暗中感到光亮。

    他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及早发现母亲的症状,和大部分老人一样,母亲出现不适并不愿意马上告诉正在工作的子女,“我太大意,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文章发出后,汪天公微信里迅速多了600多个好友,还有人急得没等他通过就直接把电话打了过来。

    一个年轻人说,自己在宜昌回不了武汉,现在父亲一人在武汉的家里,眼下又感染了病毒,只能自己每天走去社区医院打针,患病的父亲连口热饭都吃不上。汪天公建议年轻人先别只顾着着急,尝试联系社区看看能不能提供帮助,同时求助亲戚朋友在家里做好饭,给老人送到家门口就走,解决吃饭问题。

    汪天公清楚,自己能做的很有限,但很多时候,人们突然被噩运击中,往往会惊慌失措、极度焦虑,这个时候,他们需要有人清楚地告诉他,每一步该做什么。

    此时汪天公给出的分析,仿佛是落水者在慌乱中抓住的小舟,让他们能定一定神,作出下一步判断。

    有的人会在电话里哭上许久,汪天公也耐心地听着。他相信,每个人、每一个家庭的伤痛,都值得被关注、被铭记。

    一下子出了名,也有不少人找他反映困难、提出建议,他也成了普通人向外界发声的一个通道。他一方面联系志愿者组织,尽可能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也会梳理出其中比较集中、也有可操作性的几条建议发到网上,向社会呼吁。比如有人建议,开通去医院公交专线车。还有的建议解决独居隔离患者用餐问题等。

    这几天,有人告诉他,武汉周边有的农村的菜没人收烂在地里。当地人看到武汉市物资紧缺,希望能把菜运进城里,但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汪天公立刻联系志愿者,找到相关部门沟通,目前已经对接了第一车新鲜蔬菜进城,送往社区和福利院。

    这段经历让他更清醒地体会到,每一个具体的伤痛终将汇成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伤痛,而这背后,有太多人在默默付出,除了冲在最前面的医护人员,还有那些凌晨三四点还在运送物资的志愿者,以及承受着巨大压力依旧开工的中小企业主……他对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也呼吁每一个人都能多一点宽容和付出,少一点指责和抱怨。

    这场疫情改变了他的家,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他的人生选择。他期待尽快回归一个普通人的平静生活,并努力地生活下去,“可能公益事业是我更愿意做的事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2月07日 05 版

靠自己 信国家 撑下去
我在印尼抢口罩
17年前抗击非典,如今写请战书冲锋一线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