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我已经宅在家里很多天了。我猜,你也一样。
电影为我们模拟了很多次类似的情况。为了戏剧效果,导演更喜欢在银幕上呈现一张张惊惧恐慌的脸。然而,对比当下情形,现实中的人们反而显得更加温暖而伟大。一幕幕编剧也编不出的动人场景上演着。我们也开始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含义。
不过,宅家的日子里还是值得把那些略带夸张的片子刷一遍。带着不同的心境,或许我们会有更多的领悟。
《传染病》
(美国/阿联酋 2011)
影片中的传染病致死率高达20%,从香港开始席卷全球,感染人数竟然数以亿计。
影片硬伤很多:人物塑造几乎没有、故事线庞杂、豪华卡司露脸没一会儿就纷纷下线。不过,若是把它当成一部明星广泛参与的纪实电影来看,可就显得非常了不起了。
不同于惯常渲染末世场景的传统灾难片,这部调性冷峻的片子从头到尾叙述了一场传染病的来龙去脉。行动果断的封城隔离、乱带节奏的网络大V、争分夺秒的疫苗研发……我们隔着屏幕也能产生共鸣。但电影并没有特别刻画反派人物。或许电影的主创希望我们明白:在这样的危机面前,唯有病毒是最大的敌人。
对了,片子里有这么一个情节:因为以讹传讹,美国人民排起长队只为求得限购的连翘。想起那天半夜脱销的双黄连,一时不知作何感想。
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疫情终于渐渐消散。追根溯源,病毒的来源竟也是今天千夫所指的蝙蝠。因为森林家园遭到人类砍伐,它们不得已飞进了猪圈。不管银幕内外,请让我们扪心自问:真的应该怪蝙蝠吗?
《卡桑德拉大桥》
(英国/意大利 1976)和
《流感》(韩国 2013)
这两部片子隔了好几十年,但是主题是相通的。
一边是横穿欧洲的列车上,因为一个不速之客感染了鼠疫,全车人就被当成瘟神直至送上年久失修不堪承重的卡桑德拉大桥;一边是超强禽流感随着偷渡客来到韩国,让首尔远郊的港口小城顷刻沦陷,人心惶惶。
相比《传染病》,这两部电影走的是更为标准的灾难片路数。可怖的发病场景、绝望的民众、鲁莽的决策者。片中隔离手段越发升级,直至最终滑入深渊。当所有疫区之中的人们都被贴上了病毒的标签,当无差别的歧视和恶意在迅速蔓延,我们或许能感觉到非常时期的人文关怀是多么必要。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一如两部电影里精诚合作的主人公们,今天的我们在病毒大敌面前并不露怯。但是,请将火力集中用在对的方向。病毒已然很残酷,谁还能忍心去制造更多的伤痕?
《生存家族》
(日本 2017)
如果突然一觉醒来发现全城所有用电的东西都不再工作了,我们会怎么样?
除了骑车走路,门基本上是出不了了;办公室自然是不用去了;宅在家里数着时间度过一天天吧。从这个略带诙谐的寓言故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现在的自己。只不过,电影里的主人公铃木一家比我们更惨一点:他们连手机也没得玩、电视也没得看。
遇上这样的倒霉事,吵架埋怨自然是变得更多了。但是,吵过之后,是不是也更有机会安静地想想生活与忙碌的意义呢?或者再回头找找和家人相处的初心呢?毕竟,要不是同舟共济,铃木一家怎么有毅力能从东京骑车就到了鹿儿岛呢?
平日里,对家人来说,我们总是很忙。既然没那么多最后期限要赶,现在我们何不与他们多聊聊天呢?
片子的最后,电来了。人们回归享受现代便利的同时也终于领悟到低碳生活方式的意义。疫情终会过去,我们的生活终会重回正轨。只是希望健忘的我们不要一切照旧。
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