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2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促成首批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向总理反映“缺护士、缺物资”

首批上海医生在金银潭医院的26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2月19日   04 版)

    2月18日,是首批上海援助湖北医疗队驻守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第26天。这26天里,第一批到达武汉的135名上海医生,经历了缺少防护服、缺少手术刀、酒店断餐、生活物资匮乏等各种困难,却在“连医生都害怕的”疾病面前表现出了医务工作者的担当——他们“大胆地”冲着前来调研的国家总理李克强反映“缺护士、缺物资”;边治疗重症病人,边积累总结经验,进行了约5项针对新冠肺炎患者临床治疗的研究,还有医生发明了能减少感染的、可吃饭口罩;一天前,他们直接促成了首批两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研究病毒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今日连线上海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领队、临时党总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听他讲述在金银潭医院的26天。

    武汉的医疗状况正在慢慢改善

    2019年除夕,是上海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的日子。这天晚上9点半,来自上海52家医院的135名医护人员登上了飞机。

    医疗队抵达住宿地点、收拾完行李是在凌晨4点左右,郑军华这时接到通知,他们要去那个如今在全世界都有点名气的武汉金银潭医院。这是当时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最多的一家医院。

    第一天上岗,上海医疗队接管了两个病区,主要任务是收治病人。当天晚上,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就找到了郑军华,希望上海医生可以接管一个普通病区和一个重症监护病区。“不在现场的人感受不到,当时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月,他们真的是吃不消了。”郑军华当即就接下了这个“大单”。

    但他很快发现,接单后,上海的医护人员要过上“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医疗防护用品不够用,医生们今天用了,明天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医院里没有护工、卫生清洁人员,重症病人的生活护理全部由护士来做,生活垃圾、大小便全都由护士处理。

    郑军华在1月28日趁着国家总理李克强到一线考察的机会,当面向总理反映,“缺医疗物资、缺护士”。

    就连这些医生的生活物资、饮食等问题,也会出现“突然断档”的情况。有一天,他们所住的酒店物资不足。后来通过各个层面反映情况,酒店给了基本保证。

    目前,武汉的情况,正在一点一点改善。如今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不需要再为一些基本防护物资发愁,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种病的临床表现,争取在关键环节把病人救回来。截至目前,上海首批医疗队收治了约160名患者,其中一半以上为危重症,约30名患者病愈出院了,其中包括近10名已经上了呼吸机的危重症患者。

    为什么一定要做遗体解剖

    “医护人员感染率很高。”郑军华说,由于没有掌握这种未知疾病的传染途径,医护人员中间也在流传着各种说法,这加重了他们的紧张情绪。

    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在看到死亡病例时,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上海援助湖北医疗队医生会对每一个死亡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很多医生会自责,“是不是自己哪个关键节点没有把握好?是不是在某个时间段治疗不够果断?是不是自己经验不足?”

    这使得上海医疗队的医生们产生了“研究这种病”的冲动。“我们看到,有未确诊病人辗转多家医院,却得不到一张床位;看到家族性、聚集性传染,看到大部分家庭做不到居家隔离导致全家感染;看到了后期的病例井喷。”郑军华和医疗队员们意识到,这是一场长久战,而决胜的关键就在于“对这种疾病了解多少”。

    包括郑军华在内的上海专家团队,一直在为“了解疾病”作准备。2月16日凌晨3点和下午6点45分,武汉金银潭医院北三危重症病房,两名新冠肺炎感染者先后不幸离世,他们也成为自新冠肺炎暴发以来,进行尸检病理诊断的首两例遗体捐献案例。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刘良及其团队在18小时内分别对两具遗体展开检验,预计将在10天内出具一份针对战“疫”具有指导性和建设性的病理报告。

    早在十多天前,上海医疗队至少对6例已故新冠肺炎患者家属做过思想工作,均未获家属同意。          

    “病理诊断是最高法官,它帮助我们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过程。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流行,其传播力和致病性之强,我们有目共睹,但是这个疾病,侵犯哪个组织、哪个器官、包括具体器官的哪个部位,哪些细胞受到累及,我们还不是十分明确。”郑军华说,遗体解剖或是攻克病毒的关键。

    他介绍,后续医生们还会选取合适的病人遗体,比如处于不同年龄阶段、患有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遗体,尝试说服家属允许解剖,“10例左右,差不多可以完整说明问题”。

    年轻患者的猝死,值得探究

    郑军华多次提及,要对“不同年龄段”患者遗体进行分析,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突然心脏骤停猝死患者的病例。

    “我们在一部分30岁至50岁的、本身没有基础疾病的病人救治中,碰到了难题。”郑军华说,有的年轻患者,白天还好好的,晚上会突然猝死,“我们考虑是病毒攻击心脏,导致心脏受损可能性比较大。但病毒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到底有哪些步骤、哪些进展,我们尚不知道。”

    他介绍,上海医疗队对每一个死亡患者都会进行后期的临床病例研究和分析。目前,专家团队正在总结一些针对年轻患者的“心脏指标预示”,即心脏功能的某些指标出现某种较为微小的变化和异样时,提前预知接下来可能会产生的猝死风险,并作好防治准备,以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此外,医生们在对病人的救治中,还带去了上海肺科医院的鼻式面罩、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钮式面罩”等新产品,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中山医院的呼吸科副主任蒋进军还在20多天驻守时间里,发明了可以让医护人员和病人在进食时也可以“隔离”的口罩,并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即将投产。

    本报上海2月18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2月19日 04 版

首批上海医生在金银潭医院的26天
复旦大学为医院“逆行者”子女定制最牛辅导班
教育系统疫情防控举报平台开通
钟南山对当前疫情作出多个重要判断
白衣为袍战荆楚
习近平同英国首相约翰逊通电话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