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封城第十六天后,武汉姑娘小曲在豆瓣广播里贴了一张黑色的海报,上面是海明威的话:所有人其实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
刚刚封城的时候,小曲一度自行“断网”:不上微博,不刷短视频,不去豆瓣“自由吃瓜”小组,不参加各种群聊……只在家里看美剧,练瑜伽,跟爸妈学做菜。
决定源自小曲在网上看到的一份“恐慌下心理救助手册”。手册上建议少去浏览负面信息。除此之外,生活中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小曲当时接受了这份“心理干预”。和众多武汉市民一样,她在疫情突变的短短数日里,经历了不以为意、紧张、不安、悲愤等心理起伏。她带着这些情绪泡在豆瓣小组里,有时回击别人针对武汉人的“地图炮”,有时安抚外地网友过度紧张的情绪,有时发帖给家乡打气加油。
1月23日凌晨,武汉宣布“封城”。小曲“特别无助”,觉得“被人抛弃了”,而她常去的“自由吃瓜”小组,“整个瓜组都在欢呼”。
各地开始组织物资驰援武汉。除夕这天,小曲看到好几个帖子都对武汉人流露出不友好,糟糕的情绪至此累积到顶点。她决定断网“自救”,回避网上的歧视,也回避各种晚会上的欢呼。
半个月后,小曲刷完了好几部美剧,学会了摊煎饼,平板支撑练到能坚持一分钟……她不再需要靠“断网”来隔绝最初的紧张焦虑甚至愤怒,能够更冷静地直视眼前的世界。
这也是不少留守武汉的人共同的经历。500万人离开,900万人原地不动,他们既要捍卫自己的平安,也要紧紧地拽着病毒不滑向更广大的人群。乐观、沮丧、焦虑、不安、疑惑、希望、失望,种种情绪随着疫情的变化,在人心里交替消长。
留下的人眼前,是城市的伤痛和自救。但如武汉那句著名的市民哲学“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只要人还平安,就要努力生活下去。
作乐
一位40多岁的大汉,穿着灰色睡衣睡裤,站在高层的楼顶钓鱼。鱼从直径不到1米的鱼缸里钓出,大汉喊着“快快快快”,拿着网兜的小男孩小跑过去,将鱼捞住。
武汉人阿娇看到这段视频时哈哈大笑。那会儿封城才刚开始。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局面,留守者摁下不安,苦中作乐。钓鱼大汉是阿娇的同事,用武汉话形容,是一位“咵天高手”。封城后,大哥宅在家里,开始拍趣味小视频。微博上流传“武汉人宅在家里的100种方式”之前,她的这位同事就已拍下了钓鱼视频。鱼是之前储备的年货,没想到封城后有了娱乐的用途。鱼钓了5次才上钩,视频也因此拍了5次。收工后,鱼被煮进了火锅。
家距华南海鲜市场2.6公里的阿娇,手机里存了一份武汉市民某一时间节点内的“街道风险排序表”,上面由高至低排列了全市一百几十个街道的疫情风险指数。第一名是唐家墩——离华南海鲜市场700余米,风险高达96.52,最低的是36.38的鲁湖。阿娇所在的塔子湖街道排名11,风险指数93.3。
外地朋友在微信群里关心阿娇的状况,她常常在大家一段灰心或愤慨的对话中,插入几句“过年好”“财神到”的喜庆口号。或是一片唉声叹气后,给大家打一针“兴奋剂”:“没事,一定没事,武汉一定能挺过去的。”
整座城市草木皆兵,阿娇和家人起初庆幸自己是健康的,直到他们的亲戚中出现了确诊病例,全家人吓得睡不着觉。在此之前,一家人的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父母早上醒来,先用84消毒液兑水拖地。无法出门“过早”,早餐也要尽量丰富:面条配腊肉,蒸馒头加黑芝麻糊,水蒸蛋加炸面饼。藕汤必不能少。头天晚上把粉藕和排骨丢进锅里,炖上一夜,第二天早上盛上一碗。之前储备的年货越吃越少,莲藕汤里的上排慢慢变成龙骨。封城第七天的时候,阿娇的妈妈嫌龙骨没肉,又扔了块猪蹄进去。阿娇笑:“龙骨没肉,猪手来凑,还是第一次吃。”阿娇想念在武汉人中大名鼎鼎的“王师傅豆皮”,馋得咽口水。她去网上找了制作豆皮的教程,想在家一试。
她说,这就是武汉人,“很有娱乐精神”,“总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封城第一周,这样的心态见于许多武汉市民的生活里。在豆瓣上的“武汉豆瓣”小组里,到处都是这样的生活痕迹。有人在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人开始看心理学书籍,有人号召大家向孤岛时期的文学家学习,执笔记录当下,有人购置了望远镜表示要仰望星空,有人下单了显微镜,准备观察唾液细胞和草履虫。
封城前,小曲就做好了宅在家里的准备。她和表弟表妹们约好,今年不串门,不走亲戚,大家一起在网上打麻将。试了好多款游戏,系统都不允许亲友自建房间,只能随机加入。表弟表妹们改投另一款游戏的阵营。小曲下了4个单机游戏,每个都充了6元钱。
小曲的爸爸在网上斗地主,成绩毫无进展。她就拉着爸爸一起运动,时不时地做10个俯卧撑。放下心理包袱后,小曲“无所畏惧”地“刷剧”,看了不少剧集,包括《血疫》这类内容涉及传染病的惊悚剧。
看别处的剧情,小曲想的是眼前的武汉。她说武汉人“表面比较刚”,实际“内心柔软得不得了”。她不知道家乡未来如何,武汉人会不会有心理阴影,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绝望和希望中纠结。最后带给她安慰的一部剧集,讲的是8个来自不同城市的人齐心协力杀出一条生路的剧情,这让她觉得,“在武汉也不会孤单……总有人会安慰、治愈你”。
除了武汉本地人,900万人里也有留守的外乡人。皮克老家在山东,在武汉求学、恋爱、置业,已度过12年。他原计划年后开车回老家,因疫情作罢。
封城时,皮克的全部储备有:一包腊肠,两包水饺,一袋速食拉面,一捆湿面条,两袋米,30个咸鸭蛋,几棵大葱,一瓶老干妈辣酱,一箱纯牛奶。他算了算,省着点吃,米饭配咸鸭蛋也能撑半个多月。他仿照网上的段子,调侃自己的留守生活:“大葱炒鸡蛋,放了856粒盐,味道不咸不淡。”从网上找来“第八套广播体操”,他在家一边喊“一二三四”,一边伸胳膊伸腿。
更重要的,是他有100多个N95口罩和半瓶消毒液。一切安排好,皮克封闭好门窗,想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1月27日晚上8点,武汉的楼宇间响起了起此彼伏的“武汉加油”。声音传到千家万户,让隔绝数日的人自发地投入宣泄,一瞬间悲喜相通。小曲听见了。她原本觉得武汉已经是一座“空城”,直到听见这些并不整齐的声音,才感觉“周围还有那么多人”。阿娇也听到了,趴在29楼窗口不管不顾地跟着喊。皮克嗓门不够,他把一台音箱搬到窗台,把音量调成最大,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各种各样的视频被传到互联网上。
有人用武汉当地朋克乐队SMZB的歌词形容这一夜:“这里不会永远象一个监狱/打破黑暗就不会再有哭泣/一颗种子已经埋在心里/这是一个朋克城市,武汉”。
互助
封城第二天,因为公共交通停摆,武汉医务人员上下班出现困难。本地车主迅速集结成队伍,志愿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Vlog博主“蜘蛛猴面包”带着镜头加入了队伍,既接送医护人员,也协助运送救援物资。志愿车队人数超过5000人,有武汉人、外地人,也有在武汉生活了7年的外国人。
陌生的人们一起抵抗疫情,积极互助。一位护士看到“蜘蛛猴面包”只戴一个外科口罩,在车里留下一个N95。另一位护士说着令她感动的细节:同事缺口罩,就有邻居送去了仅有的N95;同事缺护目镜,家门前就被人默默地挂上一副泳镜。
更多个体和民间组织的互助跑了起来。有酒店业主组织300多家武汉本地的酒店,每日提供1.5万间房,就近给医护人员提供免费住宿。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开工后,民间工程车志愿者们也驶进建设工地。汉口北批发城的一些业主联名表示,愿意把仍未投入使用的商铺捐出去,作为隔离点,“为武汉解难”。在方舱医院,有护士发现,一位患者默默地收拾垃圾,希望减少保洁人员的感染风险。
城封了,留下的人成了命运共同体。小曲闺蜜的婆婆有了疑似症状,在医院从除夕排队到初一。现实再无可避,小曲急得跟着哭。一贯乐观的阿娇刷到各种纷乱的信息忍不住哭出来,感觉耳边满是 “嗡嗡声”。她去好多平台找“武汉加油”的捐款通道,“只要看到了就捐一点”,每天都捐。
和被疫情忽然砸晕的武汉市民不同,皮克提前就被预警了危险。他家距离武汉协和医院、华南海鲜市场、汉口火车站都在2公里左右。他的女友在本地一家医学院读博士。1月18日,在老师措辞严厉的预警后,女友花了200元在网上买下100个N95口罩。
那时公众当中还没有病毒“潜伏期”概念,没有症状的人们正常访亲会友。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对媒体提醒,病毒已有“人传人”案例。1月21日,皮克女友的闺蜜上门拜访,3个人在家吃了顿火锅。次日,他们接到电话:那位闺蜜一家五口三代人,除了孩子,全都出现了疑似感染症状。
危险骤然逼近眼前。皮克找到3天前买口罩的网店,再下单100个口罩,此时价格已经从200元涨了800元。当晚,100个口罩的价格就涨到了7000元。
大量的信息在各种平台传播。皮克家所在小区业主群里不到500人,除夕当夜发了3万多条语音。皮克意识到,自己可能是个密切接触者。他找到小区业主群的群主做了报备,对方说“没事没事”。
小区群里有资源的“老板”,开始调动关系往城内运送物资。皮克看着大家激烈的反应,开始想“我能帮点什么”。
200个N95口罩,被1月22日回老家的女友带走50个,再加上单位发的、家里存的一点医用外科口罩,总数不到200个。皮克在群里说:“我帮不了大的,但是我可以帮小的。小区里谁没有口罩,或者不足,加我微信。”
近10个好友申请出现在他的微信里。深夜一点多,皮克趴在客厅桌子上规划口罩派发方案。他给每人配4个口罩指标,N95算一个,医用外科口罩二抵一。大部分求助者都是两口、三口之家,每家可分8个或者12个口罩。只有一对夫妻除外,那位丈夫告诉皮克,妻子在120急救中心工作,非但缺N95口罩,每天回家还要把隔离服挂在阳台上吹,舍不得扔掉。皮克给这对夫妻留了20个N95和10个医用外科口罩。他在群里承诺,初一中午12点前,一定将口罩送到每家门前。
按照皮克山东老家的习俗,初一早上要吃素饺子,还需要盛三个饺子,和鱼、肉一起供奉在灶台上,磕了头后再吃。皮克没条件讲究荤素,在母亲的叮嘱下把饺子盛在桌上,磕了三个头,然后开始包口罩。每一户的口罩装入食品密封袋里,捆好,扎紧,上面贴着提前写好的联系人微信名、楼栋号、家里人口数和口罩数。
带着口罩,皮克出了门。他把袖口领子全部绑紧,戴上手套、口罩,头上罩一顶酒店里的一次性浴帽,戴上女友的泳镜。皮克给自己这副怪模样拍了照,却没把照片发给任何人——他不敢让亲友知道自己这个节骨眼还往外跑。雾气凝结在泳镜里,皮克不太看得清路,好在小区楼栋他都熟悉,挨个摸到各家的门前,用胶带把每捆口罩贴在门上。
11点左右,皮克回家,又等了半小时才在群里通知大家可以开门取口罩了。这时候他才想起来,供奉饺子时候忘了摆筷子,“神仙不会怪罪我吧”。
大年初二,皮克女友的闺蜜确诊了,家里好几个大人都去了酒店隔离,唯一健康的女儿由外婆在家照顾,家里急需消毒液。皮克很沮丧,在群里问:谁家有富余的消毒液,如果方便,能否匀出来一部分,“放在你们家门口的电梯口就好了,我自己去取,免得见面。”
有人积极响应。皮克上门去取,发现陌生的邻居早早打开家门,等着自己出现——他昨天收到了皮克送的口罩,执意要当面感谢。皮克因为担心自己已被感染,扒着电梯门不出去,隔着四五米喊话:“不用感谢,你赶紧回去!”
记录
大年初三晚上,皮克家小区外几栋高楼的巨幅LED屏,忽然亮起了红色的“武汉加油”。小区邻居胡大哥是无人机爱好者,觉得口号“燃”,“应该要记录一下”,于是爬到楼顶开始拍摄。
第一段视频才15秒,发在小区业主群里。画面里一栋亮灯大楼,皮克认出“那是10年前武汉的最高楼”。他的窗外是六车道的建设大道,平时汽车川流不息。如果不是疫情暴发,这个时节,武汉的街上和小区里该是人声喧哗。人们热热闹闹地走出家门,来到街上,高声地彼此招呼。但他们拍到的武汉一片寂寥,商圈和社区都紧闭门户。
Vlog博主马峰,每隔一天就全副武装地上一次街,举着他的镜头。街上安静得令他发慌。银行、小店铺和他常去的健身房都关了门。路上的车一只手能数得过来。行人稀少,绝大部分人戴上了口罩,偶尔能见到不戴口罩的大爷双手抄着兜走过。
大型超市是街面上最有人气的地方。马峰以前觉得在超市排队特别烦,这一次,“我专门找到人排队的地方,感觉好幸福啊,碰到人了!”
大年初五,马峰在家附近的汤逊湖边溜达,看见一个大爷正在持杆垂钓,身边4个大爷在围观。大爷们都穿着睡衣,戴口罩,彼此并不交谈……画面颇为滑稽,“大家就是憋坏了”。
阿娇每天也用手机拍上一段视频。她在29楼的窗口,举着手机向下。有时候能看到一辆快递电瓶车出现在小区,俯瞰像只蚂蚁。阿娇把大拇指伸出窗外,说“终于有人给我们送这送那……赞”。天气多阴霾,偶遇晴好,阿娇也不忘在视频里开心提上一嘴。她们全家不出门,但每天要看天气预报,火神山、雷神山两座临时医院日以继夜施工时,人们满怀希望,期盼着能赶紧竣工,生病的人能“应收尽收”。
2月10日,有人拍到北湖路上,一位被感染的市民等到了医疗转运车,被送往医院。他的老父亲,穿着睡衣,原本隔着两三米目送,忽然骑上电动车,一路跟在转运车后相送。
也是这天,阿娇得知从小就认识的一位医生伯伯被感染,好在“病情好转,往轻症的地方隔离了”。她那位拍钓鱼视频的同事不再拍摄小视频,只是上传家里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的图片。阿娇觉得大哥情绪有时候“低气压”,猜测他多半听见了不好的消息。
解封之日未定,“武汉豆瓣”小组里的氛围也在变化。人们不再热衷分析“封城之后能干什么”,更忙着交换身边人“排查”“做核酸”的信息,分析每日公布的疫情数据,或者交流买菜、买药的心得体会……有人失眠,有人担心——不再有人责怪别人倾诉焦虑,有人写道,“这些说着丧气话的普通人……更能给我信心”。
900万人的眼睛、镜头和文字都在记录着历史。65岁的武汉作家方方受文学杂志《收获》邀请,开始写“封城记”。她困于湖北省文联的宿舍大院里,一个人和一条16岁的老狗作伴。
方方每天吃点清淡的粥菜,晚上在跑步机上走步一小时。她说,往年年关,大院里车来车往,满是迎客送客的笑声。不远处的东湖,但凡周末,道路会堵得一塌糊涂,如今空无一人。
封城半个月,武汉许多小区建起了互助买菜群。业主们轮班制,集体采购、分发、领取。方方通过采购群订购过猪肉,她感慨:“生活那么艰难,但办法还是有的。”她觉得武汉人“又爽快又坦诚又吊儿郎当又听话。”
疫情暴发后,她在网上看到诸多医护人员和病人的视频,“那种悲哀无助的感受,我今生从未有过。”
小曲一直在追方方的日记,也开始在电脑里每天写日记。大概剧集看多了,她有了些英雄念头,跑去豆瓣“自由吃瓜”小组发帖:如果你穿越到两个月前,有没有办法把这件事情减少损失?小组成员给她泼冷水,她感慨,“大家的回答,都太现实了。”
2月7日,年轻的武汉医生李文亮去世的消息传来,小曲心情无法平静。许多情绪在她心里来回冲撞,许多问题她得不到答案。城市的伤口终会愈合,但有些人会一直被封印在伤口下,小曲告诉自己,“不要忘,忘得慢一点……”这也是皮克所想,这一天,他在微信朋友圈写下“只怕记忆太短暂”。
皮克挺过了14天的隔离期,他是健康的。但他的小区里有人被“抬出去”——病毒带走的生命越来越多。邻居胡大哥的无人机视频越拍越长,镜头里的武汉湿漉漉的,画面中有从头防护到脚的医务人员,也有闪着灯的警车和救护车。
在一段视频的尾声,这位业余摄影师打上了拍摄日期,还打了4个字:“此生不忘。”
(受采访者要求,小曲、阿娇、皮克是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由冰点、谷雨联合出品,仅在中青报和腾讯新闻平台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何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