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尽量避免疫情发生接触性感染,各地纷纷采取“封城”“封村”等举措,严格执行“不串门”“不集聚”“出门一律戴口罩”等规定,使疫情阻击战取得阶段性成果。从笔者所在的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每日疫情动态看,确诊病例数有了明显下降。
除了防控疫情本身,疫情防控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还在其他方面产生积极作用,尤其对于广大乡村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是规则意识的增强。许多村民规则意识淡薄,平日懒散惯了,尤其此次疫情适逢春节假期,拜年、串门、集体娱乐在很多人眼里是过年的基本要义。面对这次疫情,很多人积极配合政府,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最大程度上做到了“不串门”“不集聚”“出口戴口罩”。毫无疑问,这种规则意识为从源头上打赢抗疫战役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家作为“共同体”的涵义得到强化。一直以来,我们熟悉的春节情景是:老人们忙于家务,年轻人热衷于各种“聚”,小朋友们多以电视或玩手机打发时间。换言之,家庭成员之间形成明显的割裂,在一起交心的时间很少,作为一家人指涉的“共同体”意义名不副实。而今年,我发现下面的场景不在少数:念大学的哥哥辅导弟弟或妹妹功课,爸爸妈妈在厨房张罗美食;爷爷与孙子合作锯木头,奶奶带孙女摘菜、喂鸡;妯娌坐下来聊事业、美容、子女教育等。时间作为重要的因变量,不断建立和强化作为一家人的“共同体”认同,全家人都努力兑现着什么叫“天伦之乐”。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美丽”不止于道路、路灯、垃圾桶等硬件的供给,更指涉村民心灵的“美丽”,即拥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在一些乡村地区,不少人平日不讲究环保,屋内一尘不染,屋外污水横流,污水到处泼,垃圾随意丢。但今年我发现,很多人自觉清扫庭院,注意周边环境;于房前屋后燃烧艾叶,起到一定消毒杀菌作用。
第四,社会力量参与程度的提升。相较于城市,乡村的社会动员难度较大,参与乡村发展与治理的社会力量严重不足。然而,从我所在村庄疫情防控的人员构成看,除了村民小组长外,党员、大学教师、大学生、中小学生和其他热心人士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抗疫:有的利用大喇叭宣传防疫知识,有的发放各种疫情通告,有的喷洒消毒液,有的负责测量体温,有的规劝集聚人员,有的写宣传标语……相互间分工明确,协同作战,责任到人,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为疫情防控工作保驾护航。
第五,反思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个假期,因为肺炎疫情,全国都按下了“暂停键”,很多人难免感到憋闷、无聊、无所事事。这貌似悲观,却给了我们反思快节奏都市生活的契机:在生命面前,一切都得让路。于个人,少一点加班,多一点休息;少一点聚会,多一点运动;少玩手机,多陪伴家人,或许更好。
总之,规则意识的培养,家的共同体涵义的提升,环保意识的增强,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慢生活”理念的倡导,都是我们收获的“硬核”,这些“硬核”将为城乡治理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系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姚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