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复工难的问题“会给经济复苏带来较大影响”。
-------------------------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复工难题困扰着众多企业。“从原材料配送,到人员安排,到恢复流水线生产,再到资金链条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关务经理杨秋铭紧锁眉头,“概括起来,就是企业的节奏被打乱了,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让我们企业以自己的节奏恢复运行。”
位于漕河泾综合保税区里的企业英华达,这两天享受到上海海关“四自一简”新政的优惠,已经有1.1万余名员工复工上班,产能大幅回升,已经达到高峰时段的70%左右。紧接着的问题就是产品生产出来后,如何运出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包括上海海关在内的上海各部门,如今都在为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开辟各种绿色通道。比如,海关为国产CT、DR生产企业上海联影开辟24小时加急办理通道,36票货物实现免表;海关为安靠封装从韩国进口的3160个劈具开通“先担保验放、后补减免税证明”的新通关模式;特斯拉上海工厂近期也开足马力,并表示可能会扩大产能。
但物流行业,尤其是大宗产品的物流运输,根据记者调查,目前复工情况并不乐观。在众多生产制造企业全面复工的情况下,产品运不出或者运不进,或将成为影响企业正常复工复产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困难。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授、中欧-普洛斯供应链和服务创新中心主任赵先德和他的研究团队近期正在对物流行业复工复产情况进行调研。他告诉记者,根据其2月15日参加中物联线上沙龙讨论所获得的信息,物流复工困难的情况不少。
“与会的联想、海尔、徐工等知名企业都谈到了这个问题,认为在复工这块,物流可能是受影响最大的一个供应链环节。和仓储、生产等环节相比,这几家企业当时的物流复工比例都是最低的,都没超过一半。”赵先德说,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14天隔离问题”,不只是外省回沪,如果运货到外省一样有这个问题,迫于无奈有时只好采取换司机的方式,司机A开过去,接受隔离,然后换司机B开回来。
物流的特性决定了“物流业复工缓慢”这一情形,“物流从事的就是实物的流动,而货动司机就得跟着动。不像生产等环节,人的活动空间相对固定一些,受隔离影响就小一些,一般不会多次隔离,但司机可能会”。
赵先德说,物流企业复工难的问题“会给经济复苏带来较大影响”。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供应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停摆,而物流作为供应链中的三大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之一,“可以说物流网络的中断是造成供应链复工的最大阻碍”。
而供应链复工难,意味着很多产业、很多行业的采购、生产、流通、销售等经营活动都会受影响,而在供给侧受影响、供不上的情况下,需求侧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连带着消费也会受影响。另一方面,赵先德认为,物流复工难不仅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中国充分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都会受到较大影响。
上海物流业的复工,也绝不仅仅是上海一个城市出些新政就能解决的问题,毕竟,上海的货车司机们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此前,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临港开发区的工作人员就对抵沪特斯拉员工开辟了临时隔离观察点,帮助员工早日复工。但对于那些尚未回到上海的货车司机,上海方面似乎也拿不出什么“服务的好办法”,毕竟人都还没回来。
赵先德建议,从全国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来帮助物流业复工,优先保证重点领域的劳动要素供给,有序推进供应链全链条企业的复工。比如可以对现有的劳动力等生产资源进行临时的、区域性的调配,将被困当地、临时闲置的服务业劳动资源短期调剂到缺口严峻的工业生产部门。
他特别强调,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此时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对其供应链伙伴进行必要的帮扶,通过风险分担、资源共享等方式帮助供应链伙伴,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救人才能救已”的做法,“只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整体复工,自己的企业才能正常运转”。
从长期来看,赵先德认为,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应该从这次疫情中学到“生动的一课”,“在今后的运营中,应该更重视数字化技术与大数据的应用,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更好地抵御风险”。
他和他的团队调研发现,本次疫情期间,供应链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普遍快速反应能力强,不论是在抗疫物资供应还是在日用品供应上都表现突出;此外,自动化设备与无人设备的应用也在本次疫情中引起了重视,将成为未来供应链发展的新趋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