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0年03月0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插管敢死队”为患者搏一线生机

离危险最近的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3月02日   01 版)

    ■在武汉多家医院,为插管组成的医生团队被称为“插管敢死队”。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他们的工作,那就是为患者“搏一线生机”。但为了这一线生机,他们往往成为离危险最近的人。可在这些医生眼中,和病人的性命相比,“自己有可能被感染”这件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这根管插进去,他可能就挺过来了,这么算,为病人搏一搏还是‘值’”。

--------------------------

    医生们清楚,新冠肺炎患者最危险的地方是口腔:口腔张开时,带有病毒的高浓度气溶胶会从气道喷涌而出。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术的医生此时首当其冲,成为离险境最近的人——二三十厘米的距离,最大范围的暴露。

    在武汉多家医院,为插管组成的医生团队被称为“插管敢死队”。这份工作需要如临大敌的谨慎,也需要一点视死如归的勇气。

    就像武汉市第一医院“插管敢死队”队员、麻醉科医生王加芳说的:即便N95口罩过滤了95%的病毒,只要被病毒乘虚而入,剩下的5%就相当于100%。

    王加芳的同事刘宇锋从医19年,为1万多个病人插过管,但他也紧张了,操作时手心会冒汗,甚至会微微颤抖,“像回到了初学插管时的样子”。

    “搏一线生机”

    对麻醉科医生而言,插管其实是一项日积月累、熟能生巧的基本技能,日常每个动作几乎都是下意识的行为:给病人注射麻醉药品,打开口腔,伸进喉镜,喉镜会照出一片小小的阴影区,那是一个直径七八毫米的小洞,被称为声门,两条声带在声门两侧,透明软管往声带之间探去,不怎么费力,就能滑入呼吸道。

    内径7毫米、长度26厘米,这样一根透明软管接通氧气后,就是患者的一根救命稻草。如果患者是儿童,尺寸会更小一些,以便通过更窄的部位。

    到武汉支援的国家应急医疗队成员、上海华山医院麻醉科医生罗猛强说,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突出表现为呼吸衰竭伴顽固性低氧血症,往往必须依靠气管插管才能保住最后一线生机。

    刘宇锋也用“搏一线生机”来描述自己的工作。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对截至2月11日4万多个确诊病例的研究,新冠肺炎总体病死率为2.3%。确诊病例中,危重症患者占5%,但这类患者的病死率为49%。

    刘宇锋说,需要气管插管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一般是“重症之中的重症”,年龄大都在50岁到80岁之间,脑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及合并症众多。再加上受病毒折磨,病人的心肺功能已经受损,插管中的一个轻微刺激都可能导致病人加剧衰竭。有些人上手术台时都已经意识模糊。给他们插管,随时有可能导致他们血压下降过快,甚至心跳骤停。

    为了这一线生机,武汉市第一医院麻醉科特意编写了一份“插管流程”。

    “病人是等不起的,我们也想尽办法,尽量让我们的整个流程快一点。我们快一分钟,病人就多一分希望。”王加芳参与编写了这份流程。他参考了多家医院的做法,把能压缩的时间都压缩了。他们会提前配好药品并吸入注射器,放在触手可及之处,随时可以注入病人体内。

    但防护方面不敢有丝毫马虎。

    平时,医院对插管医生的要求是,接到任务5分钟内必须赶到。现在,时间被延长到30分钟,多出的25分钟是给医生穿戴各种防护装备用的。

    作为“离患者口腔最近的人”,插管医生采取了医护人员最高级别的防护。除了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口罩,武汉市第一医院唯一一套正压防护头套给了“插管敢死队”,谁负责插管就给谁用。由于内外气压差,病毒几乎不可能进入正压头罩内。头罩还外接了一套新风系统,既能保证医生呼吸顺畅,也能避免护目镜起雾影响视线。

    想抢时间,全靠集中精力和手上功夫。

    第一次值班前,刘宇锋和搭档模拟演练到晚上10点左右。他们对着流程,把所有仪器都熟悉了一遍,一一清点了插管用具和药品,把能想到的突发情况也想了一遍。他们需要万无一失。

    2月16日,他们完成了全院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气管插管的抢救工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脱了防护服,刘宇锋深深吸了口气,在团队微信群里报了喜,这时候他才意识到,后背已经湿了一大片。

    “黄金30秒”

    插管时,医生最大的担心是病人可能心跳骤停。给新冠肺炎患者插管,还要担心病人在气管插管过程中发生呛咳。那意味着风险将明显增高——人类在餐桌上打一个喷嚏时,口腔飞沫就像疾驰的动车组列车,速度可达每小时177公里。

    肌肉松弛药的作用是抑制呼吸,用药后1分钟左右,患者就会无法自主呼吸。这种药平时插管不常用到,给新冠肺炎患者使用主要是为了改善插管条件,降低病人发生呛咳的几率。

    然而注射肌肉松弛药也是让王加芳最紧张的环节。病人自主呼吸被抑制后,全靠身体里的储氧支撑,新冠肺炎患者由于心肺功能受损叠加身体状况不佳,储氧只有常人的三分之一左右。“用药后,他们的血压心率波动会比常人大得多,特别是一些敏感的人,甚至你一推药,心脏就有停跳的风险。”

    气管插管有“黄金1分钟”一说,这1分钟无论对挽救生命还是医生自身安全都十分关键。另一个说法是“黄金90秒”——从注射麻醉药开始到插完管,控制在90秒之内,否则就可能导致病人缺氧而死。

    因为肌肉松弛药使抢救的时间窗缩窄,药物起效后,留给插管医生的时间最多只剩30秒了。

    可口腔内还有麻烦在等着他们。

    新冠肺炎患者口腔内都有痰液,尤其是重症患者,痰液多而黏稠。“痰液会堵住气管,如果这时候把导管插进去的话,痰液堵在气管里面排不出来,也会引起病人的窒息。”刘宇锋说。

    刘宇锋遇到过一位患者,痰液黏稠到拿吸痰器吸,费了好大劲。那一次,留给他插管的时间只有五六秒钟,插进导管的那一刻,他感觉都快虚脱了。

    每完成一次插管,罗猛强也会紧张得心率从每分钟七八十次升至一百三四十次,体能消耗巨大。“气道多开放一秒,患者及医护人员就多一秒的危险,所以能10秒内完成,我们绝不会拖到20秒。”他说。

    留住希望

    罗猛强是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插管敢死队”队员。他所在的上海华山医院接管了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集中了最危重患者,接受气管插管的患者高达80%-90%。

    有一次,武汉同济医院麻醉医生王楠为一名患者插管,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她发现患者心率突然从每分钟110次降至30多次,而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她没多想,上去就给病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两分钟后,随着急救药物起效,患者心率逐渐恢复正常。这一举动看似寻常,在高浓度病毒的空间中可以算是“危险动作”,动作幅度太大、太快都易造成防护服破损,但她说:“当时情况紧急,我只是想着不能让病人的心跳停了。”

    武汉市第一医院麻醉医生戚忠说,和病人的性命相比,“自己有可能被感染”这件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说,自己还年轻,就算不幸被感染,牺牲的概率也比较小,但“我这根管插进去,他可能就挺过来了,这么算,为病人搏一搏还是值”。

    戚忠第一天值班,就经历了一起意外。一位60多岁的病人插管40多分钟后,突然发生呛咳,软管脱落了。等他再次穿戴完防护装备,赶到病房时,眼前的场景让他又感动又后怕:管床医生一直拖着呼吸机的面罩帮助病人呼吸,“手都已经僵硬了还在坚持”。那位医生只有普通防护装备,“不像我们有面屏,还有正压头套,徒手操作,感染的风险是极高的。”戚忠赶紧接过了管床医生的活儿,让他去消毒清洗。

    他说,这个病人能救回来得多谢管床医生。当时,抑制呼吸的药品没有代谢完,病人肺功能原本就较差,自主呼吸很弱,如果没人在旁边供氧,几分钟内就会死去。

    戚忠一直觉得,只要在病人肺功能最差的时候帮一把,把血氧饱和度控制住,病人自身免疫系统扛过来,他们就能留在人世间。

    让罗猛强和同事们感到欢欣鼓舞的是,有的患者在插管后,经过积极治疗,身体明显好转,后来顺利拔除了那根管,康复机会大增。

    “我们为他们保留住了生存下去的希望。”罗猛强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均斌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3月02日 01 版

离危险最近的人
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团的全国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及其委员会成员作用发挥的意见》
团中央、教育部、人社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
三十二岁乡镇医生倒在战“疫”一线
同舟共济 青春偕进
这是一场“心灵急救”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132人出院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