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部门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一手紧抓防控疫情不放松,一手抓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不仅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更是战疫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复工复产是必然的,但必须以防疫保证为前提。
当前,很多地方都采取复工审核方式,来保证每家开工企业的安全状态。这种严防严控的审核方式,如果脱离科学实效的做法,容易演变成机械的“管卡压”,陷入形式主义的僵局。
很多城市还在复工需要层层审核的时候,一些省份已经改为报备制或者改由企业备案承诺,而一些城市已然开始“抢人”:包专车、包专列甚至包专机等举措层出不穷,争相吸引劳动力输入,以驱动经济。
2019年地方GDP总量排名前四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引领了此次“复工潮”。广东、浙江两省作为较早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地方,也率先开启了“抢人”大战:广东与云南、四川等地合作开行“点对点”返粤返岗专列;深圳福田对在建工地返岗工人按每人500元予以补助;佛山、顺德更是出资接送企业员工,新员工最高可领1000元;杭州政府向疫情平稳地区开专列组织企业员工返程复工,首批免费;浙江义乌全力支持企业复工,直接给补贴,鼓励员工返义、到义求职,鼓励企业引进人才;宁波、绍兴、海宁等诸多城市均出台多项举措,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江苏、山东则创出了目前“复工潮”下的两个第一。山东,规上工业企业开工面达79.4%,全国第一;江苏,规上工业企业复工数3.4万家,全国第一。
迫切想要复工的企业很多,但要复工,企业有哪些需求,有哪些困难?
第一,随着复工复产,口罩、温度计等医疗物资的需求直线上升,但难以采购到口罩使很多企业无法满足复工条件;第二,再小的一个商品,也很难独立完成,生产需要环环相扣,需要整个供应链上的多个合作方协同复工;第三,物流尚未完全恢复。为了抗疫需要,有些地方还设置了各路关卡,人为加重了“地域阻隔”;第四,各地花样百出的限流和隔离要求,导致外地员工难以返程复工。
基层面对风险时,选择保守应对的做法,想安稳度过疫情,本无可厚非。可是事关大局,基层决策可能考虑不到产业布局的深远影响,意识不到制造业、物流等行业不复工可能产生的后果,需要按各地防疫风险等级更高层面积极推动和主动响应,引导地区之间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复工复产的供需矛盾。要鼓励风险较低的劳务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对接合作,加快跨地区人口流动。
防疫需谨慎,也要讲科学,不能草木皆兵。
一些地方,防疫与复工两手都抓,两手都很硬。比如,杭州余杭区实行千名干部进万企,上门服务精准施策。余杭区建立复工指导员、防疫指导员“两员制度”,即企业服务员开始主动上门,帮助企业复产复工。余杭还进一步整合人员力量、工作职责,充实亲清服务员(驻企服务员)队伍,把服务企业和防控疫情结合起来,把服务更直接、更高效地落实到企业急需处。
再如,温州市组织助企服务员开展走访服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紧紧围绕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切实帮助解决当前突出的防疫物资、运输物流、企业用工、资金周转、外贸通关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助力企业尽快恢复生产。
“健康码”是杭州余杭区复工提前谋划部署的重要一招。通过大数据的支撑,“健康码”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外来返乡人员的基本信息,通过颜色的差别对人群进行疫情安全识别,及时做好隔离防护,提高防控效率。在卡口体温测量如发现异常,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健康码”第一时间上报给信息中心尽快对异常人员进行处理。
外地返岗人员难复工,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需要企业和职工提供各类证明材料和逐级审批。此前各地推动的“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已经建立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平台,此时可以将“不见面审批”“秒批”等引入疫情防控。一些城市启用网上审批平台和微信小程序,返岗员工通过线上审批可获得电子通行证,大大提高了复工效率。
建议政府及时总结各个地方防疫模式、开复工模式的创新做法,作为标杆案例予以推广,供更多地方快速学习,广泛使用。
我国中小微企业主要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旅游业、商贸业等劳动密集型以及轻资产的行业为主,占全部中小微企业数的比例超过70%。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提供了80%以上城镇就业岗位,可以说稳住中小企业,就是稳住经济的“半壁江山”。连日来,国家多个部委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各地政府出台了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措施,对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援助,重振了企业和员工战疫的信心。
中小企业期待政策在落实中能够进一步精细化。政策不在于多,关键是能出台一些实在的、普惠型的政策,比如减税,比如金融机构下调利息,以及对一些困难企业的到期货款是否可以展期3个月至半年等,让广大的中小微企业真正享受到优惠。同时希望银行尽量减缓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展期或缓期催收贷款,减轻相关企业的利息和费用,提供更多特定时期的信贷支持。
政府需抓住企业的痛点来出台政策,积极为中小企业出谋划策。如果在制定政策时能深入了解情况、更接地气,就能实实在在地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
(作者系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上海中和正道集团主席)
周德文